“新定向降準”對房地產、實體生意影響幾何?

09-29

2017 年 9 月 27 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瞭推進央企重組工作回報,同時部署強化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務。會議提出,采取減稅、定向降準等手段加大對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內容包括對涉及小微企業貸款的銀行定向降準給予再貸款支持等。

對此,我們多次提到的 " 新結構降準 " 政策的判斷得到充分驗證!對於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降準 ",我們的觀點如下:

其一,本次會議提出的 " 定向將準 " 是增量措施,而不是對已有政策的描述;從歷史上看,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提出 " 定向將準 " 之後,央行執行時間均不超過 2 星期,國務院的 " 喊話 " 從來都是 " 立竿見影 ",而非 " 空頭支票 ";

其二,隨著 " 定向降準 " 的大概率落地,2016 年 8 月底以來的 " 貨幣緊縮期 " 結束將成為必然事件;但市場需要註意," 定向將準 " 也並不意味著 " 寬松周期 " 開啟或大水漫灌,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其三," 定向降準 " 的目的是對沖供給側改革的副作用:其一,宏觀上看,定向降準能對沖目前環保去產能政策、房地產調控加碼等對宏觀經濟價升量減的影響;其二,微觀上看,定向降準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彌補此前經濟微觀層面的 " 國進民退 "。

此次 " 定向將準 " 為增量政策

按照慣例央行落地不超過兩周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 " 定向將準 " 是增量政策、而非存量政策,決策層重新提及 " 增量定向降準 ",反映出對市場預期引導的政策意圖明確,且操作上符合我們此前的政策判斷:" 降準 + 公開市場回籠 " 的結構性政策組合!

具體而言,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 在狠抓現有政策落實的同時,采取減稅、定向降準等手段,激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不僅在態度上更為堅定,同時明確表態會推出 " 定向降準 " 的手段,反映出政策層對市場預期引導的態度明確。

需要強調的是,本次會議提出的 " 定向將準 " 並不是對已有政策的重申,而是出臺新的增量政策,這種增量 " 定向降準 " 政策的影響更應該被市場重視。

從歷史經驗看,從國務院喊話到 " 定向將準 " 政策落地,平均時間間隔不超過 2 個星期,我們猜測此次 " 定向降準 " 也不會例外。

查閱歷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紀要,我們發現,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次你明確提到 " 定向降準 " 已經要追溯到 2014 年 4 月 16 日,會議指出 " 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4 月 22 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 4 月 25 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2 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因此,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降準 " 到央行發佈消息,再到政策具體落地,總共不超過 9 天。

2014 年 5 月 30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二次提及 " 加大定向將準措施力度 ",6 月 9 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 6 月 16 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 " 三農 " 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不含 4 月 25 日已下調過準備金率的機構)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對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0.5 個百分點,因此,這一次同樣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降準 " 到央行發佈消息,再到政策具體落地,也僅僅間隔不過 16 天。

因此,從歷史經驗明顯看出,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 " 定向將準 " 之後,央行公佈消息、央行落地降準政策都會立即跟上,國務院的 " 喊話 " 從來都是 " 立竿見影 ",而非 " 空頭支票 "。

資金面 " 風聲鶴唳期 " 已過," 貨幣緊縮期 " 接近尾聲

由於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 " 定向將準 ",那麼政策的落地可以說是必然事件,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 定向將準 " 的影響究竟如何?海清 FICC 頻道認為," 定向將準 " 的影響更多地是從預期引導上看,而不應該局限於 " 定向降準 " 究竟能給市場帶來多少流動性的問題上。

同時,由於國務院提出 " 定向降準 ",以及再提 " 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 的說法,政策重心可能逐漸回歸穩定實體經濟發展問題上,這將意味著 2016 年 9 月開啟的這一輪貨幣政策收緊周期接近尾聲,至少不會存在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但需要註意的是,我們提到 " 貨幣政策收緊周期接近尾聲 ",並不是指 " 貨幣政策將開啟寬松周期 ",市場應該區別開來。

首先,我們解釋觀點," 定向降準 " 在預期引導方面的意義更重大的原因。理由有二:

其一,央行貨幣政策具有連貫性,歷史上很少出現 " 本月降準、下月升準 " 的情況," 定向降準 " 說明瞭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不存在瞭,這關乎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走向,意義權重自然較大;

其二,中國貨幣市場流動性格局是 " 央媽 " 一傢獨大,即使 MLF、外匯占款、財政支出都會影響貨幣流動性,但是 " 央媽 " 完全可以把貨幣流動性調控到自己的預期范圍內,而 " 定向降準 " 代表的是 " 央媽 " 的走向,對於市場的影響必然要超過 " 定向降準 " 能帶來的流動性的量要更為重要。

此外,我們認為,2015 年以來貨幣政策過度寬松推高瞭債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泡沫,推高瞭金融回報率、擠壓實體經濟,導致資金脫實入虛、金融體系風險走高、人民幣匯率貶值。這樣的背景下,2016 年 9 月央行貨幣政策由穩健略偏寬松轉向為穩健中性,貨幣政策進入收緊周期:" 縮短放長 " 抬升公開市場成本、上調公開市場利率、降低公開市場投放量等。

但是,目前來看,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 " 定向將準 ",將意味著 2016 年 9 月以來的貨幣政策收緊周期將接近尾聲,至少從預期上將能夠有效緩解市場資金面的緊張氣氛,資金面 " 風聲鶴唳 " 的情況將大幅得到改善。

因此,此次國務院常會會議提到 " 定向將準 ",應該更多地從政策的意圖上去解讀,未來隨著 " 定向降準 " 的大概率落地," 貨幣緊縮期 " 結束將成為必然事件,但市場需要註意," 定向將準 " 也並不意味著 " 寬松周期 " 開啟或大水漫灌。

" 定向降準 " 目的在於對沖供給側改革的負面作用

目前來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將準 " 的時機成熟,主要原因在於:嚴監管下," 加杠桿 " 不會卷土重來、央行預期管理強化下市場誤解小、人民幣升值下匯率掣肘消失。同時,目前進行 " 定向降準 " 具有良好的宏微觀對沖的作用:其一,定向降準能對沖目前環保去產能政策、房地產調控加碼等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其二,定向降準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彌補此前經濟微觀層面的 " 國進民退 "。

首先,我們在報告《摒棄 " 臉譜化 " 舊觀念,樹立結構貨幣主義 " 新降準 " 思維》中詳細分析,目前 " 新降準 " 時機成熟,政策窗口期已到:其一,嚴監管、總量中性、結構優化下,降準不會導致 " 加杠桿 " 卷土重來;其二,央行預期管理強化,降準帶來市場偏誤的可能性不大;其三,人民幣貶值預期逆轉、匯率掣肘消失,降準反而可以緩解過快升值,促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降準 ",完全驗證瞭我們此前的判斷。

另外,從宏觀層面,由於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中國出口階段性高點漸現,2016 年初經濟復蘇動能已經趨弱,再疊加 2017 年 6 月以來供給側改革、環保等進一步去產能,供給端出現瞭明顯的收縮,不排除目前供給已經從 " 過剩 " 轉向 " 短缺 " 的可能性。

同時,我們觀察到,最近一周各個省份開始瞭新一輪以 " 限售 " 為核心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未來房地產投資面臨超預期下滑,經濟面臨較大下滑壓力。

從微觀層面,2016 年以來由於中小遊在產業鏈中處於弱勢地位,以及居民的日常消費並未出現明顯回升的情況下,價格並不能進一步向下傳導," 國進民退 "、國企對民企擠出問題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 定向降準 " 將能良好地對沖宏觀經濟下滑、微觀 " 國進民退 " 的風險,具有良好的政策窗口期。

" 定向降準 " 替代外占、緩解流動性總量及結構矛盾,是最佳之選

2017 年 7 月中旬以來,市場的流動性一直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9 月以來盡管短期資金面有明顯緩和,但是 1 個月以上的中期利率仍然居高不下,同業存單等利率仍處於今年 7 月以來最高水平,同時,8 月債券融資再次大幅走低,債市融資功能喪失、社會融資結構倒退,總體上,市場流動性總量、結構問題嚴重。

我們認為," 定向降準 " 對緩解目前流動性、債市融資功能等方面優勢明顯:一是 " 定向降準 " 對外匯占款的替代是中性的,疊加適當的公開市場回籠操作更是可以做到完全中性;二是能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高準備金率實際是歷史遺留問題;三是符合金融工作會議中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導向;四是能降低中小銀行對同業業務的依賴度,在 " 中性 " 前提下,降準更符合去杠桿政策。具體如下:

其一,2015 年 7 月至今外匯占款大幅下降近 5 萬億,這意味著央行需要用其他投放方式來進行對沖,從而補充市場流動性。法定準備金率、外匯占款、公開市場操作、財政存款投放這四種方式中,可操作性強、對沖效果良好的是降低法定準備金率,疊加適當的公開市場回籠操作更是可以做到完全中性。

其二,紀敏、馬駿等在《貨幣政策通過銀行體系的傳導》(2016)中提出," 銀行存款準備金越高,利率政策向銀行貸款利率的傳導效果就越差 ",因此,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還將有助於提高利率政策的傳導效率。

其三,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扶持力度,而降低準備金率是具有普惠性的補充流動性的工具,降準同樣是符合金融工作會議中扶持中小銀行的政策導向。

其四,目前監管政策中較為核心的一點是降低金融同業業務規模,而降準對於補充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具有良好的效果,這將降低中小銀行對於同業業務的依賴度,從而有效降低同業業務的規模。

關於 " 新定向降準 " 的三個誤區:不是再寬松、不是強刺激、不會加杠桿

海清 FICC 頻道在《摒棄 " 臉譜化 " 舊觀念,樹立結構貨幣主義 " 新降準 " 思維》等報告中明確提出,市場對於降準過度 " 臉譜化 ",給降準戴 " 高帽子 " 傾向嚴重,不少人將我們提出的 " 新降準 " 等同於貨幣寬松、強刺激、加杠桿。

對此,我們在本文中重申觀點,市場觀點對於降準有過度 " 臉譜化 " 的傾向,而我們提出的 " 降準 + 公開市場回籠 " 是新常態下的 " 新降準 ",絕非舊常態下的 " 貨幣寬松式降準 ",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 定向降準 " 完全符合我們的判斷。同時,我們堅信,未來公開市場回籠、MLF 減量續作將會進一步得到驗證。

1、" 新降準 "≠ 貨幣寬松,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一直以來,我們提出的降準從來都不是說央行應該放水四、五千億,而是一再強調 " 降準 + 公開市場回籠 " 的結構性政策,在緩解流動性結構性矛盾、提高傳導效率的同時,實現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預期,降準不等於再寬松,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準將意味著貨幣政策重回寬松,這將會導致金融體系再次加高杠桿、經濟重回過剩投資,這些老路將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錯失改革良機。對此,我們並不認同。

我們強調的 " 新降準 " 必須疊加公開市場回籠,在保證總量中性的情況下,實現結構的優化、緩解市場預期。因此,市場對於降準不應該過度 " 臉譜化 ",降準不等於再寬松,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2、" 新降準 "≠ 強刺激,僅作為溫和支撐

2017 年 7 月、8 月經濟數據明顯走低,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準意味著央行對經濟再次強刺激,但是,正如上文所言," 降準 + 公開市場回籠 " 並不是出於對經濟強刺激的目的,而僅作為解決流動性矛盾、債市融資倒退的結構性工具,有助於緩解的是預期:市場的緊縮預期、企業的經營預期,是慢政策、不是強刺激。

正如,2016 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以來,政策層一直都是采用 " 優勝劣汰 " 的方式,今年以來的環保政策同樣也是出清污染型企業,政策層有所取舍。同樣,央行貨幣政策也應該有的放失,不應該大水漫溉、也不應該至於幹涸,而是結構性、總量中性的穩健貨幣政策,對經濟隻會溫和支撐,而不是強刺激。

3、" 新降準 "≠ 加杠桿,反而有助於 " 金融去杠桿 "

關於降準的另外一個爭議在於,去杠桿的大背景下,再次降準將會導致加杠桿卷土重來。但我們認為,降準是 " 降準 + 回籠 " 的結構性政策,並不會賦予市場寬松的加杠桿環境,再疊加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杠桿行為受到瞭嚴格的控制,加杠桿並不會卷土重來。

反而,我們認為,降準的普惠性有可能降低金融杠桿。原因在於,高杠桿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同業業務激增,而同業業務主要在於大行、中小行結構性失衡嚴重,小行不得不通過同業業務獲得資金。" 降準 + 回籠 " 之後,將有助於緩解資金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同業業務居高不下的窘境,從而有助於降低杠桿率。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