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9 歲的貴州侗族漢子肖錦生,從 17 歲開始放電影,42 年來累計放映 25000 餘場,走遍瞭周邊 136 個村寨,行程近 38 萬公裡。電影不僅是他的工作,還讓他收獲瞭愛情。1985 年,肖錦生在邦洞鄉放電影時,與當地姑娘王菊紅相識,並走向婚姻。(攝影 / 寧堅 編輯 / 劉詩萌 《中國人的一天》第 2985 期)
肖錦生傢裡珍藏著一臺老式 16 毫米長江牌膠片電影放映機,有人曾經出價 2 萬元想買走,被他婉拒。1976 年,17 歲的肖錦生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電影管理站實習工作。他說:" 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電影是《劉三姐》,每次放映幾乎都爆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電影放映員的肖錦生非常辛苦,忙的時候他要從早上四點一直工作到半夜。那時,人們的業餘生活比較單調,看電影是最大的娛樂方式,因此,電影放映員很受尊重和歡迎,這也是一個令人相當羨慕的職業。除瞭珍藏的放映機外,他還有另一部 16 毫米的膠片電影放映機,至今還能放出電影來。
1985 年,他在邦洞鄉放電影時,與當地姑娘王菊紅相識,最後兩人因為電影結緣,是電影讓肖錦生意外收獲瞭愛情。如今,兩人的孫子都已經 7 歲。王菊紅說:" 每次他出去放電影不管晚上多晚,我都要等他回到傢瞭才會放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閉路電視逐漸走進千傢萬戶,城鎮電影市場慢慢萎縮,到瞭 2006 年,肖錦生每個月的工資隻有 90 元。不久,縣電影公司被撤銷,縣廣播電影電視局開始對電影放映工作進行指導。現在肖錦生在外出放電影前,到縣文廣局拷片,領取放映器材。
現在,肖錦生走村串寨到鄉鎮為村民免費放映電影。天柱縣位於貴州高原東部向湖南西部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山地丘陵占全縣總面積 97%,地形復雜。近年來,天柱縣鄉鄉都通瞭公路,外出放映電影便利瞭許多,但仍有一些偏遠的村寨,特別是海拔較高的地方,路途仍然比較艱辛。
隨著 " 送文化下鄉 " 活動的持續開展,輾轉山村、翻山涉水放電影的任務也越來越重。這裡出門就是大山,漫漫山路危險重重,如果遇上狂風暴雨,特別容易引發泥石流。最危險的是大霧彌漫的天氣,有一次車到懸崖跟前才發現前面就是懸崖,幸好車速不快,肖錦生已經記不清下鄉放映途中遭遇過多少次險情瞭。
在天柱縣鳳城街道的南康侗寨,肖錦生和同事將放映器材一一從放映車上抬下搬到放映場。過去,每放一場電影有 50 元的補助,近幾年,補助提高瞭一倍,他每年平均要放映大約 600 場,幾乎天天都在外奔波。
" 以前的膠片放映機有 50 多斤重,每次外出還得帶上 300 來斤的發電機和電影拷貝、音響、銀幕等設備,每人要挑一百多斤重的器材,經常要走山路,滑倒摔跤是常事,有時必須冒雨前行,有時要冒著酷熱放映。" 過去放電影時的艱難情景,肖錦生仍歷歷在目。
隻要約定瞭時間放映,肖錦生就會風雨無阻準時趕到村裡。他說,盡管現在電視、網絡已經普及,但村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看電影的氣氛還是不一樣!他的數碼放映機裡一般有 20 部電影,目前放映較多的是一些畜牧養殖等科普知識、消防逃生等安全生產內容以及故事性的內容,村民非常喜歡這些電影。
在南康侗寨的一戶村民傢門口,有一塊大約半個籃球場大的曬谷場空地,肖錦生取出長繩往門楣上掛去,然後拉直、打結、綁緊,不到十分鐘,一張大銀幕便掛瞭起來。在確定電影機位後,他嫻熟地架起放映機,接電源、調試音響,認真地操作著每一個環節。
村支書聞訊趕來,肖錦生與他早已是熟人,寒暄幾句後,村支書主動開始通知寨中村民 " 放電影嘍……," 晚上要放電影的消息很快就傳開瞭。
回到曬谷場,肖錦生說,每到一個村他都會提前至少一小時先熱場。為瞭宣傳黨的政策、種養技術和勤勞致富,他每年都要把有關的宣傳片、科教片和公益片送到各村各寨,哪怕隻有一二十人來,也要播放。在當地,留守的鄉親們還比較缺乏大眾文化,因此,露天電影得到瞭他們的認可。
借著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這個空隙,肖錦生來到附近一戶村民傢中與他嘮傢常。這位侗族大姐十分喜歡看電影,每次看見肖錦生來到村裡就高興地不得瞭。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常常會去征求村民的意見,瞭解村民的想法,再選放適合的電影,因此他與許多村民成瞭熟人,甚至是好朋友。
夜色在薄霧中緩緩降臨,盡管還有些寒意,但吃完晚飯的村民們還是三三兩兩地拿著板凳,陸續走來圍坐在火盆旁,一邊等待,一邊聊天。見來的人差不多瞭,肖錦生打開放映機,電影《鐵道飛虎》立即把村民的目光吸引瞭過去,沉寂的山村一時喧鬧起來。
" 和老式放映機相比,數字放映機播放的都是高清影片,畫面清晰、沒有劃痕、不抖動,配上雙音箱,混響效果非常好,鄉親們都愛看!" 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膠片放映機到數碼放映機,從錄像帶到光碟再到數碼電影,他經歷瞭農村電影事業的變革,也見證瞭農村從落後到富裕的巨大變化。
來看電影的少數村民對普通話不是太懂,在電影放映前,肖錦生總是用侗語將電影的大概劇情向他們做個簡單介紹。在放映時,他不時根據畫面,向村民解說劇意,讓村民聽得懂、看得明白,對他來說,為村民們放電影就是最大的樂趣。
電影播放中,肖錦生不時查看放映機的狀態,及時排除故障。據瞭解,在過去的 42 年裡,他平均每個月要放映 50 場,每年放映的行程大約 9000 公裡,前後更換瞭 8 臺放映機,先後受到省、州、縣廣電局的表彰,獲得優秀放映員表彰 4 次,被評為放映先進工作者 5 次。
一般來說,兩場電影放完後大概是晚上 10 點,肖錦生和助手開始收拾器材準備離開。如果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他回到傢至少得 11 點多,有時候甚至是半夜。他說,工作時間就是在晚上,他已經習慣這一切瞭。
從肩挑到摩托車拉再到放映車,無論山路崎嶇或寒風刺骨,肖錦生總是奔跑在大山裡,為鄉親們帶去豐富的文化享受。如今他已是當地資格最老且還在工作的放映員。他說:" 我放瞭一輩子的電影,這不僅是我的工作,還是我的生活。" (微信搜索 " 中國人的一天 " 或 "chinaoneday" 公眾號,加入我們的微社區,分享你的故事,你將有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