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探測器同時探到引力波!為什麼 " 三 " 如此重要?

09-30

作者:王爽 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研究員

編輯:婉珺

昨天,物理和天文學界又發生瞭一件大事:美國的 LIGO 和意大利的 Virgo 合作組聯合宣佈,它們於 2017 年 8 月 14 日發現瞭一個新的引力波事件。

相信大傢對 LIGO 並不陌生,這個名字總伴隨著引力波一起出現,那麼 Virgo 又是什麼呢?

和 LIGO 一樣,Virgo 也是一個大型的激光幹涉儀引力波探測器。Virgo 項目最早由意大利和法國的科學傢創立,後來荷蘭、波蘭和匈牙利的科學傢也先後加入其中。2003 年 6 月,Virgo 於意大利小城卡希納建成。它的主體部分是兩條長達 3 公裡並且互相垂直的幹涉臂,裡面全部被抽成真空。2007 年,Virgo 和 LIGO 達成瞭合作協議,開始共同處理探測器數據並共同發佈探測結果。2011 年以後,科學傢對 Virgo 進行瞭技術升級,把它變成瞭與 " 高等 LIGO" 具有相同探測能力的 " 高等 Virgo"。升級後的 Virgo 於 2017 年開始正式運行。2017 年 8 月 14 日,它與 LIGO 一起發現瞭這個新的引力波事件。

這個被稱為 "GW170814" 的引力波事件是一次雙黑洞合並:在與地球相距 18 億光年的地方,兩個質量分別為 31 倍和 25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並成瞭一個 53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這次的發現有一個特別之處:以前的引力波事件都是由 LIGO 的兩個探測器發現的,而這次的事件則是由 LIGO 和 Virgo 的三個探測器同時探測到的。

目前發現的所有引力波事件。不同顏色的圖形內部的區域,對應著不同的引力波事件在天球面上的方位。由於 GW170814 是由三個探測器同時探測到的,所以它的定位精度就比以前的引力波事件要準很多。圖片來源:LIGO/Virgo/Caltech/MIT/Leo Singer|Ligo.org

以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懷疑 LIGO 是否能在近期內獲得諾貝爾獎。在 LIGO 第一次發現引力波的時候,我就和我的一個同事打瞭一個賭:我認為 LIGO 會在 5 年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認為不會。我同事反對的理由是,那次的引力波事件僅僅被 LIGO 的兩個探測器探測到;而要想獲得諾獎,還需要第三個探測器的獨立檢驗。有這種看法的人,在學術界為數不少。所以這次的發現,為 LIGO 掃平瞭通往諾貝爾獎的最後一個障礙。

為什麼有三個探測器同時探測到引力波會這麼重要呢?這得從引力波先驅、美國物理學傢約瑟夫 · 韋伯(Joseph Weber)講起。

韋伯的傳奇人生

身穿美國海軍學院制服約瑟夫 · 韋伯(1919-2000),攝於 1940 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韋伯的人生經歷相當傳奇。他是軍人出身,一直在美國海軍服役。當年日軍轟炸珍珠港的時候,他恰好是一艘美國軍艦的軍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軍艦被日軍擊沉。不過後來在太平洋海戰中,韋伯實現瞭他的復仇;他率領的一艘軍艦,擊沉瞭日本人的一艘航母。

1943 年,韋伯開始轉行做科研,為美國海軍局設計電子對抗系統。1948 年,韋伯以少校的身份退役,然後被聘為馬裡蘭大學的一名工程學教授。

韋伯剛加入馬裡蘭大學的時候其實承受瞭很大的壓力。在所有的工程系教授中,隻有他一人沒拿過博士畢業。所以在 1948 至 1951 年期間,韋伯過得非常忙碌,白天要在馬裡蘭大學給學生上課,晚上又要去美國天主教大學攻讀自己的博士學位。1951 年,韋伯順利地拿到瞭他的博士學位。順便說一句,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對激光科學做出瞭很大的貢獻。

1955 年,韋伯突然對廣義相對論產生瞭極大的興趣。利用自己的學術休假年,韋伯跑到瞭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向著名物理學傢約翰 · 惠勒學習廣義相對論。正是在這段時期,韋伯突然認識到,引力波是有可能被探測到的。

引力波特別難測的原因

早在 1916 年,愛因斯坦就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預言瞭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如果有一列引力波傳來,它會使與其傳播方向垂直的空間發生周期性的形變:橫向收縮,縱向就拉伸;橫向拉伸,縱向就收縮。由於空間本身在形變,置身於其中的物體自然也會跟著形變。也就是說,當引力波傳來的時候,小到一把尺子,大到整個地球,都會在與引力波垂直的方向上發生周期性的伸縮。

引力波以 " 波 " 的形式傳播時空結構的變化。當引力波經過時,空間結構會發生形變(收縮或擴張),並按照 " 縱向擴張橫向收縮 "-" 復原 "-" 橫向擴張縱向收縮 "-" 復原 " 的順序不斷變化。圖為在三維情境下,引力波經過時預計會造成這樣一幅景象。值得註意的是,這些變化的尺度是非常非常非常小的。圖片來源:Markus Pössel of Einstein Online

不過,你完全不必擔心引力波會把我們扯壞。這是因為一列引力波總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比例來拉伸物體,而這個比例又特別特別小。到底小到什麼地步呢?最多不超過 10 萬億億分之一。打個比方。如果有把尺子長達 1000 公裡,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的直線距離,那引力波大概能使它變動 1000 萬億分之一米,相當於一個原子核的大小。如果有把尺子長達 10 萬光年,相當於我們銀河系的直徑,那引力波大概能使它變動 1 米。

這就是引力波特別難測的原因:它的信號實在是太微弱瞭。事實上,在 20 世紀前半葉,根本沒有任何科學傢相信引力波是可以被探測到的。但上世紀 50 年代,韋伯想出瞭一個探測引力波的辦法。為此,他還從馬裡蘭大學的工程系轉到瞭物理系。

韋伯棒及其探測引力波的原理

韋伯用來探測引力波的實驗裝置名叫 " 韋伯棒 "。

韋伯和他的 " 韋伯棒 "。圖片來源:physics.umd.edu

韋伯棒是一個直徑 1 米、長度 2 米、質量 1 噸的圓柱形鋁棒。如果有引力波傳來,鋁棒的兩端會交錯地收縮和拉伸。前面說過,正常情況下鋁棒的伸縮比例特別小,根本就無法測量。但韋伯發現,在一種特殊情況下,韋伯棒的伸縮比例能非常顯著地增大。這種特殊情況就是共振。

我們知道,外力能迫使物體發生振動,比如你用力推一個秋千,就可以使它晃動起來;如果外力的頻率恰好與振動物體本身的頻率相等,就會使這個振動的幅度大幅增加。這種現象就是共振。

舉個例子,在 19 世紀初,一隊法國士兵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走上瞭法國昂熱市的一座大橋。但他們走到一半的時候,大橋卻突然斷裂,使許多官兵和市民落入水中喪生。後來發現,造成這次慘劇的罪魁禍首就是共振。這群士兵齊步走的頻率,恰好與大橋本身的頻率相等,這導致大橋的振動幅度急劇增加,最終造成瞭大橋的斷裂。

韋伯認為,可以利用共振現象來探測引力波。韋伯棒的本身頻率是 1660 赫茲。如果遠處傳來的引力波的頻率也是 1660 赫茲,就可以使韋伯棒發生共振,從而讓韋伯棒的伸縮幅度大幅增加,進而被安裝在韋伯棒周圍的探測器檢測到。

為瞭提升韋伯棒的探測能力,韋伯想瞭不少辦法,比如他用細細的鐵絲將韋伯棒懸掛起來,從而減小瞭振動時韋伯棒的能量損失。另外,為瞭避免地震等意外因素的幹擾,韋伯在兩個相距上千公裡的地方放置瞭兩個完全相同的韋伯棒——隻有當兩個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一模一樣的引力波信號之時,才說明韋伯棒探測到瞭引力波。這些想法,後來也都被 LIGO 采納瞭。

韋伯的失敗和他給人們的啟迪

1969 年,韋伯在著名的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瞭一篇文章,宣稱他放置在不同地方的兩個韋伯棒同時探測到瞭引力波。這篇文章立刻在全球范圍內引起瞭巨大的轟動。世界各國的科學傢都陸續建造瞭類似韋伯棒的實驗裝置,來探測引力波。

但詭異的事情發生瞭。在接下來的數年中,除瞭韋伯,再也沒人能探測到引力波。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質疑韋伯的實驗結果,甚至把他當成一個欺世盜名的騙子。

1974 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瞭一次相對論會議上,反對韋伯的呼聲像火山一樣徹底爆發。多位學者站出來質疑韋伯的引力波實驗,說他根本沒測到任何引力波,隻不過測到瞭一堆莫名其妙的噪音。有人甚至嘲笑韋伯,說他測到的其實是他自己的心跳。韋伯竭力反擊,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幾乎快動手打起來。最後,還是會議主席借助他的拐杖的威力,才防止瞭沖突的進一步升級。

吸取瞭韋伯事件的教訓,後來人們制訂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當三個放在不同地方的 " 韋伯棒 " 同時探測到引力波的時候,才能說明引力波真的存在。

雖然後來有人從數學上證明 " 韋伯棒 " 的探測能力不足,根本不可能探測到引力波,但 " 三探測器同時確認才有效 " 的原則,卻已經深入人心。

現在,意大利 Virgo 的第三個探測器確認瞭 LIGO 確實發現瞭引力波," 三個探測器 " 的要求已經達到。看來我和同事打的賭,也將以我的勝利而告終。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瞭引力波天文學的時代。毫無疑問,好戲才剛剛開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