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致體測成績滑坡 老將反成標兵

10-02

文 / 三人行

2017-18 賽季 CBA 體測日前落幕,此次經歷瞭全新改革、大大縮小受測球員范圍的體測卻未能收獲滿意的結果,超過 1/5 的球員未能通過測試,這樣的數據令人感到尷尬。

28 人體測 6 人未達標 未達標率 21.6% 是去年 2 倍多

新賽季 CBA 體測於上周正式結束,不同於以往註冊的全體 CBA 球員大隊人馬集體參加測試,本年度的體測進行瞭相當人性化的改革——每隊隻抽取 2 名球員參加體測,這樣 20 支 CBA 球隊一共產生瞭 40 名受測對象。除去因參加重要比賽缺席、傷病因素無法參加測試以外,最終出現在體測現場的一共隻有 28 名球員。

對比起往年的大張旗鼓,本賽季 CBA 體測的范圍大幅度縮小瞭,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參加體測的 28 名球員,最終有 6 人未能達標,未通過率竟高達 21.6%。其中總分未達標者 4 人,占比 14.3%;折返跑未達標者 3 人,占比 10.7%。

而在去年進行的 CBA 體測中,共有 254 名運動員進行瞭測試,結果未達標者僅 25 人,未通過率為 9.8%。其中總分未達標者 25 人,占比 9.8%;折返跑未達標者 13 人,占比 5.1%。兩組數據對比之下,毫無疑問,今年經過改革後的 CBA 體測結果,比起上賽季出現瞭明顯滑坡,整體未達標率竟是去年的 2 倍還多。

本次體測過程中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原本被預計可能會出現問題的一些老將,如四川的孟達和遼寧的鐘誠,較為順利地通過瞭體測;而未達標運動員名單,是由常林等幾名中生代球員,以及張嘉毅、張翌星這樣的 93 後年輕球員所組成,這樣的結果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體測抽簽令球隊球員存僥幸 老將反成體測標兵

新賽季 CBA 體測的范圍如此明顯縮水,結果受測球員的未達標率卻呈現直線上升,出現這樣的巨大反差,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這一現象的思考。

俗話說 " 比賽是訓練的一面鏡子 ",在實踐比賽過程中球員所展現出的技術能力和體能狀況,往往是與他的休賽期的訓練質量直接劃上等號。而 CBA 體測這道關卡,無疑是在賽季開始前令球員提前暴露瞭這一問題。

往年 CBA 體測硬性規定國內註冊球員必須全員參加、成績達標才能獲得新賽季的 " 上崗證 "。在如此嚴規的推動下,各支球隊相當重視體測工作,不僅在休賽期組織球員大練體測相關項目,還在集中測試多次進行內部自測。而在今年體測制度改革之後,卻鮮有以上報道出現。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體測要求由全員必須參加改變為每隊十幾名球員中隻抽取 2 名球員後,有為數不少的球員抱有僥幸心理,對於體測不再加以重視,認為如此低概率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旦真的被抽中參加測試,隻得臨陣磨槍匆忙上陣。

四川老將孟達表示,自己被抽中體測收到很多人發信息說 " 恭喜達鍋 ",雖然隻是玩笑話,但多少反映出以上心態的存在。

相比起 NBA 球員近乎嚴苛的自我訓練,即使貴為頂級巨星的科比、詹姆斯等也不例外,CBA 國內球員的訓練自律性普遍不敢恭維。加上如今社會環境下外界誘惑太多,年輕球員難免會沉溺其中。

休賽期看到較多的往往是球員結婚、旅遊的消息,參加某商業活動或綜藝節目的消息,偏偏最少見的正是球員刻苦訓練的相關新聞。

當然以上現象並非是針對所有國內球員,不少年過三旬的老將經常被樹立為訓練楷模,他們的辛勤付出也自然換來瞭回報。

去年的 CBA 體測中劉煒、張慶鵬、陳磊等老將輕松過關,今年的孟達同樣順利達標。原本被認為是 " 體測困難戶 " 的老將反而屢屢成為體測中的標兵,這一結果足以令眾多年輕球員汗顏。

體測促球員進步 + 聯賽繁榮,近年卻屢受爭議

自 2011 年籃協推出 CBA 體測以來,至今已是第 7 個年頭,今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體測組織者變成瞭新成立的 CBA 公司。之所以年年要搞這樣的體測也是用心良苦,過去尤納斯、宮魯鳴這樣的名帥執掌男籃時,都曾抱怨過到瞭國傢隊首先要幫球員練好體能,俱樂部訓練質量難以保證。尤其是當年尤納斯任男籃主帥時,曾拋出過著名的 " 九問 " 中國籃球,言猶在耳。

著名媒體人孫保生也在亞洲杯期間批評國傢男籃,認為他們暴露出瞭基本功不紮實的短板。他表示體能是一切基本功的基礎,練不好體能基本功便無從談起。而球員們的自律性太差又容不得批評聲音,如果不制定體測的硬性標準,指望球員自覺性對於大多數人是行不通的。

正是基於以上出發點,籃協於 6 年前推出瞭 CBA 體測制度,尤其對折返跑一項做出瞭 " 必須達標才能打 CBA" 的強制要求。實際上近幾年也極少真正有球員因此而無緣 CBA 聯賽,在這項制度下球員競技水平取得瞭一些進步,能夠與高水平外援階段性抗衡,聯賽的精彩程度和受關註度也因此水漲船高。

盡管體測對於聯賽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近年來對於它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部分俱樂部、媒體以及球迷發聲反對組織這樣的體測,認為既浪費時間又不尊重職業聯賽的自然規律,呼籲把這一切交給市場來決賽。去年遼寧球員李曉旭在體測中意外受傷,導致整個賽季報銷,更令 CBA 體測面臨著口誅筆伐。

人才儲備較薄弱,CBA 體測不宜照搬 NBA

職業聯賽應盡量減少行政指令式的幹預,放手給市場進行自然淘汰,這個道理雖然成立但並不完全適用於目前的 CBA。完全市場化競爭的前提,在於市場上擁有足夠豐富的商品可任由選擇。而 CBA 聯賽的商品——優秀國內球員,目前仍處於嚴重稀缺狀態。如此一來俱樂部很難對球員做過多約束,職業球員的可取代性和淘汰率太低,指望通過競爭壓力來迫使球員自覺訓練,並不符合 CBA 的發展現狀。

經常被用來與 CBA 做比較的 NBA,在這方面具備著不可復制性。盡管 NBA 沒有統一組織的體測,但他們擁有著廣闊的北美甚至全球市場,籃球底蘊豐富人才儲備雄厚,整個 NCAA 聯盟乃至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籃球人才供其挑選。

歷年 NBA 選秀前,新秀球員都會公佈體測數據,不達標者很可能直接喪失入門的機會。NBA 強烈的競爭意識由此而生,這樣的環境遠非 CBA 可比,更不能將體測制度有無直接生搬硬套。

實際上今年 CBA 體測改革縮小范圍,已經令一些籃球人士頗有微辭。某報道 CBA 已多年的媒體人表示:"CBA 體測非但不能抽簽決定,而且應該更嚴格,就連之前的體測不過可參加補測的規定也應取消。隻給予球員一次機會,未達標者即不能參賽。隻有切實觸動瞭球員們的真實利益,才能促使他們下苦功認真訓練。"

該媒體人士還認為:" 國內打上職業聯賽的球員看似不少,但真正把籃球當成自己的事業的人卻屈指可數。許多球員出道即巔峰,出現傷仲永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一旦功成名就便開始瞭固步自封,不再努力訓練瞭缺乏自律性。在外界誘惑之下逐漸平庸甚至沉淪。"

即使不去展望中國籃球未來的發展前景,國內球員以體測標準而強化訓練,也面臨著迫在眉睫的壓力。根據 CBA 公司的計劃,接下來幾個賽季的 CBA 聯賽賽程將逐步延長,這對於國產球員的體能儲備將更具考驗。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