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豪臟辮被歧視?無辜華人曾遭白人屠殺

10-06

對很多人來說,換個發型,做一次顛覆,並不是多新鮮的事,然而卻有人因為換發型卷入瞭爭議,不僅遭到非議和批評,而且還卷入瞭文化之爭,這個人就是林書豪。

眾所周知,最近兩個賽季,書豪很喜歡變換自己的發型,做出瞭各種嘗試,與之前的形象相比,完成瞭很大的顛覆。剛開始,人們隻把這當做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而書豪也樂在其中。

但直到書豪開始留起臟辮,一切都變得不同瞭,他收到瞭不少的批評和嘲諷。為瞭向人們闡釋改變的動機,書豪專門在《球員論壇》上發表瞭一篇自述(林書豪的臟辮背後有何深遠意義 ? 答案是拯救世界)。

通過這篇自述我們得知,書豪最初變換發型隻是一種娛樂,然後變成他釋放內心自我,擺脫外界對他的定義和看法的方式,而最後留起的臟辮則有瞭更多的意義,上升到瞭種族和文化的高度。

然而對於書豪的自白,很多人仍然無法理解,繼續給予批評和嘲諷 : 好好打你的球吧,不要再分心去搞你的頭發瞭;球打得不行,發型再花哨也是無用;看著好別扭,好醜;那是黑人玩的東西,根本不適合你 ……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臟辮屬於黑人文化的一部分,這也確實是事實。臟辮在黑人中間非常流行,是他們文化的標志之一。

所以在書豪留臟辮之後,朋友們提出瞭文化授權的問題。"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沒看出來我的頭發和文化授權有什麼關聯。但作為一個亞裔美國人,我瞭解一點這種文化授權。我知道當自己的文化被人弄錯是什麼感受。" 書豪說," 我知道好萊塢把亞裔塑造為犯罪事件的共犯代表是多麼讓人覺得困擾,當然還有更差的形象。我知道人們不肯花時間瞭解你背後的文化背景是什麼感受。當人們把我們簡單地劃為無數個李小龍復刻版,或是指代為蝦仁炒飯時,我知道自己多受傷。"

雖然書豪並沒有冒犯黑人文化的意思,但還是遭到瞭一定程度的抵制,其中最激烈的非前 NBA 球星肯揚 - 馬丁莫屬。馬丁專門在 INS 上發佈瞭自拍視頻,對書豪公開嘲諷," 我是不是需要提醒一下那個姓林的小子。拜托瞭,別弄小辮子瞭,你怎麼搞都不是黑人。我知道你想像黑人一樣,但你姓林。"

對於馬丁的嘲諷,林書豪的回應則相當克制," 我知道你不喜歡我的發型,這沒關系,你有權表達自己的看法,事實上我感謝你說出內心的想法,我喜歡我的小辮子,正如我喜歡你的中文文身那樣,那代表著一種尊重,作為少數族裔群體,我們越欣賞彼此的文化,就越能影響主流文化。"

沒想到一個臟辮,引出瞭這麼宏大的主題。在回應馬丁的過程中,林書豪提到瞭一個事實 : 無論是亞裔,還是非裔,在美國都屬於少數族裔群體。在曾經的民權運動中,他們屬於同一個陣營,都遭到瞭不同程度的歧視。

然而現實永遠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人們更多的是知道黑人在美國遭受各種歧視,但其實亞裔也在忍受著各種歧視。這種歧視不僅來自白人,甚至也會來自同樣是少數族裔的黑人。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按理說備受歧視的黑人不應該會歧視其他少數族裔群體,但人性的復雜並非三言兩語能講清楚。打個比方說,即便當年搞的轟轟烈烈的黑人民權運動,也存在歧視同種族女性的情況。

言歸正傳。去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沒有黑人演員獲得獎項提名,這引發瞭種族歧視的爭議。為瞭避免這種尷尬,奧斯卡組委會選擇讓黑人演員克裡斯 - 洛克擔當主持,但沒想成弄巧成拙。作為黑人的洛克在言語中暗諷亞裔童工問題,明顯帶有優越感以及種族歧視,引起一番軒然大波。

書豪看到之後,也發推予以聲討," 認真的說,什麼時候這種(種族歧視)情況才能改變?請大傢盡量保持著‘理智’和‘友好’的態度,來對待亞裔。"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傢,以多種族融合而聞名,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成就瞭美國。但種族歧視一直是美國的現實和問題,它雖然明顯違背瞭美國憲法,卻無法根除,直到現在仍然非常嚴重,前段時間美國各地爆發的種族騷亂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非裔一樣,亞裔也曾遭受過嚴重的歧視,尤其是華裔,最知名的就是排華法案。從可考據的角度來說,最早移民美國的華裔要追溯到 19 世紀 20 年代,這是華人的第一次移民潮。

華裔的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 19 世紀 50 年代,此時正值加州的淘金熱期間,再加上清朝內外動亂不堪,生活貧困至極,很多來自珠三角的人開始前往美國修鐵路。當時,在美華工的工資、生活和地位都很差,並且一般都簽下長期合同,所以他們抱著無法活著回國的心態,將賺到的錢寄回老傢。

1868 年,美國政府和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條款規定華裔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但隨著淘金熱的逐漸冷卻,競爭的加劇導致矛盾的出現。華工不僅吃苦耐勞,還願意接受低工資,這讓本地人相當敵視,認為華人搶瞭他們的飯碗。而且,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誤解也開始出現,比如當時的華人都留著辮子,並且舉辦宗教儀式,組織同鄉會,然而這一切卻被當地人視作 " 異教風俗 "。

更誇張的是,恐懼外國人的部分報紙甚至影射華人婦女全都是娼妓,影射大部分華人男人是皮條客和華人幫派的殺手。一篇社論曾公開聲稱," 華人在這裡遊手好閑,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當矛盾和誤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可怕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爆發瞭。1870 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洛杉磯市共有 172 名華人,大部分住在尼格羅人街,主要以當苦力、開小商店或耕田為生。

1871 年,在洛杉磯的尼格羅人街(又稱黑鬼巷)上,一位名叫羅伯特 - 湯普森的大牧場主卷入華人幫派鬥爭,不幸被槍擊身亡。在此之前,就曾盛傳華人幫派謀害白人的謠言。獲悉湯普森的死訊之後,約有 500 名白人聚集到尼格羅人街,圍攻土坯房裡的華人,華人抵抗一陣後投降。

隨後,成批暴徒開始大規模襲擊華人,並洗劫華人商店。暴徒對施暴對象不加區別,不管是否與之前那次槍戰有關,一切華人男子都被視為罪犯。騷亂僅開始半個小時,就有 14 名華人遇害。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手拿武器的白人甚至還臨時豎立絞刑架,對華人施展暴行,就連 10 來歲的小孩子都沒放過。一名受人尊敬的華人醫生死後,戴金戒指的手指也被暴徒割掉。令人深思的是,參與屠殺華人的不僅有成年白人男子,白人婦女及孩子也參與瞭大屠殺。

這場暴行一共造成 18 名華人遇害,使這起所謂的 " 唐人街之戰 "(Chinatown War)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刑事件,也成為美國歷史最不光彩的記錄之一。

然而事實證明,這場暴行不僅沒有讓當地的人反思,反而還促成瞭排華的氛圍。1882 年,美國通過瞭《排華法案》,禁止華人移民美國,這是美國歷史上首部針對特定族裔的歧視性法案。

雖說《排華法案》在 1943 年就被廢止,長期以來它卻一直是《美國法典》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雖然它所有的內容都早已被廢除,但《美國法典》第 8 篇第 7 章仍題名為 " 排除華人 "(Exclusion of Chinese)。它是第 8 篇(外國人和國籍)的 15 章裡的唯一一個完全針對一個特定國籍或族群的章節。

不過盡管有著這樣的歷史,華裔們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爭取,在美國站住瞭腳,並且獲得瞭更高的社會地位,像駱傢輝和趙小蘭這樣身居高位的人更是為華裔的融入寫下最好的註解。

2011 年 10 月 6 日及 2012 年 6 月 18 日,正值奧巴馬任內民主黨掌控參議院及眾議院,兩院分別通過一項道歉案,兩院議員一致就《排華法案》向全體在美華人致歉。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還曾對美國公民權的解釋做出過重大貢獻,這要追溯到 1898 年。黃金德的父母都是華人,他則出生在舊金山,出國旅行後,被美國移民局拒絕入境,理由正是《排華法案》。

黃金德為此將聯邦政府告上法庭,挑戰政府拒絕承認其公民身份的做法。聯邦最高法院在判決中支持瞭他的意見,認定根據第十四條修正案,每一位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是美國公民,即使他父母是外國人亦不例外,並且這樣的特權即使有聯邦國會通過的法律也不能剝奪。這個案件也成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是美國公民的裡程碑式案例。

在一些人看來,馬丁對書豪留臟辮的嘲諷,就已經涉嫌種族歧視。不管到瞭什麼時候,種族歧視都是一種反人類的存在,別忘瞭血的教訓,更不要忘記那個最簡單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實 : 人生而平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