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印度三年,很少看到印度媒體正面報道中國。"
因邊界問題,中印媒體前段時間打瞭一場輿論仗,很多中國讀者由此認識瞭一傢印度媒體——《今日印度》。這是傢什麼背景的媒體?為何有那麼突出的反華表現?很多人感到難以理解。
環環(ID:huanqiu-com)常駐印度,對印度媒體生態多有觀察瞭解,與印度記者也常打交道,整體感知在印度的輿論環境之下," 中國 " 往往處於被批評的位置。其實,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報業大國,盡管其輿論自詡多元,但其報道往往充斥著印度特色的民族主義和自豪感,特別是面對中國之時。
《今日印度》是傢什麼媒體?
" 印度根本無法承受抵制‘中國制造’的代價。" 針對印度國內一些人和組織頻頻發起抵制 " 中國貨 " 運動,印度 "Scroll" 網 9 月中旬的一篇文章列出抵制行動發起者的各種理由,比如 " 中國是敵人 "" 若印度停止購買中國商品,中國將損失更多 " 等,然後一一駁斥。
在涉及中國的話題上,這樣理性的文章出現在印度媒體上很難得。很多人還記得,前段時間印度國內除抵制 " 中國制造 " 的聲音此起彼伏外,印度媒體更是大打對華輿論戰,為印軍侵入中國領土正名,對中國大潑臟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日印度》。
該雜志的一期封面上用瞭一張缺少西藏和臺灣的中國地圖,下面是巴基斯坦地圖。該封面新聞一經出版,立即引發國際社會議論,也煽動起印度民間反華情緒,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廣泛轉載與評論,一些印度網友的對華評論已經難以用 " 激進 " 與 " 愛國主義 " 形容。而該雜志宣稱這期封面被美國出版設計師協會評選為 " 今日最佳封面 "。
據環環瞭解,《今日印度》號稱印度最大的雜志品牌,隸屬 " 今日印度 " 集團,1975 年創立,以 " 瞭解印度 " 的理念發行英文版雜志,此外還以印地語、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與泰盧固語發行。2015 年," 今日印度 " 集團開通電視頻道。目前,該媒體在中國有一名常駐記者。
一名曾常駐新德裡的資深中國媒體人對環環說,之前大傢對《今日印度》這個媒體沒有太多關註,而它也確實沒有像某些印度媒體那樣赤裸裸地反華,而是相對平和。" 就我所接觸的印度期刊裡,它稱得上最正規、影響最大。我在印度時經常買這本期刊看 ",這名資深中國媒體人說," 如果報道內容不涉及中國,它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但一跟中國沾邊,它的立場就決定瞭它的報道基調和內容。"
環環查閱《今日印度》最近的涉華報道,9 月 22 日有其駐華記者所寫的 " 中國在聯合國冷落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對抗印度,你得靠自己 ",竟將中國在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問題上的一貫表態總結為 " 中國拒絕支持它的‘全天候盟友’ "。該記者 9 月 21 日的一篇報道則是 " 三人行,中國龍的威脅讓印美日關系更緊密 "。
除《今日印度》外,印度各大英語媒體幾乎都是前段時間發起反華炒作的排頭兵,《印度斯坦時報》《印度時報》《經濟時報》等主流媒體竭力將中國打造成 " 和平崛起不和平 " 的霸權。
那些沒到過中國的反華媒體人
環環在印度工作,對印度媒體的第一感受是報紙的廣告形勢真好。尤其是這兩年,中國品牌手機、移動支付產品幾乎壟斷主流報刊的頭版廣告頁,足見印度社會對報紙的接納度。
據統計,截止到去年,印度擁有超過 1.6 萬傢報紙、9.4 萬傢雜志。《印度時報》日發行量超過 300 萬份,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當前年廣告收入增長超過 10%。據《印度時報》國際政治版資深編輯英迪拉尼向環環介紹,《印度時報》的主要讀者群是印度精英及中產階層,另外還有大學生群體,這些人在印度約有 3000 萬,而國際報道是印度中上層階級的重要看點。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輿論環境總體可分為英語和地方語兩大陣營,前者傾向時政,後者關註民生。印度地方語媒體所隸屬的媒體集團近年來有聚合傾向,《印度時報》、新德裡電視臺等旗下都有數十個跨媒介多語種傳播平臺,它們通過向底層滲透信息來影響地方選舉。
《印度時報》官網截圖
環環觀察,《印度時報》雖然有近 1/4 的美資控股,而且其報道立場也自詡西方式的客觀公正,但它的參照系多是走更偏激路線的《印度斯坦時報》《印度快報》等,相比有國大黨背景的《印度教徒報》而言,《印度時報》的報道立場、角度並不中立、開放。
遺憾的是,作為《印度時報》國際報道的資深編輯,英迪拉尼竟然沒有到過中國,而她對中國問題的判斷、寫的涉華文章更多是基於當時印度整體輿論環境下對華報道的論調。這種 " 論調 " 在印度媒體語境下的措辭多集中於 " 侵略 "" 擴張 "" 強悍 " 和 " 不講道理 " 等,印度則總是 " 被騷擾 "" 被迫反抗 " 和 " 獲得國際社會認同 " 的一方。比如她最新一篇涉華文章(9 月 5 日)是:"(印度)前外長希亞姆 · 薩蘭:我們從洞朗對峙看到一種中國擴張模式 "。
更令人遺憾的是,像英迪拉尼這樣對中國缺乏真實感受和瞭解的印度媒體人是大多數。前述那名資深中國媒體人對環環說,英迪拉尼的丈夫也是一名媒體人,在《印度斯坦時報》負責國際政治和外交報道," 這對夫妻在對華報道上都比較極端,一定程度上也決定瞭他們所在的報紙會怎麼報。"
靠語言優勢與西方無縫銜接?
在國際版 " 知乎 "Quora 上,一些印度網友大發議論,稱在前段時間的中印爭端中,相較於中國,印度的語言優勢讓印度更好地向世界表達印度政府的立場,印度英文媒體高密度的報道有效地讓國際社會瞭解事件原委,印方的 " 正義 " 與 " 合法 " 贏得國際支持。
印度網友的這些說法不值一駁,但的確點到瞭印度媒體的一些優勢。受同一語言影響,印媒與西方媒體在新聞報道與評論文章共享上確有較大優勢,《印度斯坦時報》等主流媒體習慣於轉發路透社、美聯社的文章,甚至一些西方學者的專欄文章也被印媒直接署名刊登,包括涉華報道。同時,許多西方媒體也援引 " 印度報業托拉斯 " 等的報道。
近年來,隨著中印兩國民間往來增多,印度記者對中國的瞭解也在加深。這些記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 " 知華派 ",足跡遍佈中國大小城市,對中國的歷史、文化著迷,對中國政府的治理與發展模式贊賞,不少人崇尚中印友好、合作。
正因為如此,即便是在中印關系走入低谷時,也能看到許多記者發出理智、和平的聲音。另一類是 " 頑固反華派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常造訪中國,但喜歡將鏡頭對準腐敗、災害等新聞,同時密切關註中國軍事外交,動輒將 " 中國威脅論 " 訴諸筆端。
其實,在印度還有一批對中國有較為細致的認知、通曉中文的印度人,他們大多供職於外交系統,不方便直接在媒體上說話,於是形成印度輿論場某種程度上與政府相關機構的脫節。環環在基本每周都舉行的印度外交部記者會上發現,無論印度記者如何踴躍,記者會基本少有實質性信息發佈。在得不到可靠信息源的情況下,印媒播發的消息就多來自主觀判斷和 " 消息人士說 ",這使得其媒體環境多元,但整體反華,消息渠道眾多,但缺少權威發佈。
" 我在印度三年,
很少看到印度媒體正面報道中國 "
可以看到,在印度媒體的行文中," 世界最大民主國傢 " 是其天然標榜的對象。雖然印度社會矛盾叢生,印度媒體卻相信印度的社會基礎是良好的,社會文化是豐富的,社會問題有待更良性的政府去著手解決 。莫迪政府 2014 年上臺後,印度社會的整體形態從多元轉向集中,這在印度媒體上則反映為 " 被控制 " 越來越多,反抗之聲越來越強。從這個意義上講,將國內問題衍生的對抗與妥協轉化為國際問題上的 " 同仇敵愾 ",似乎成為印度政府、媒體與社會協調一致的一劑良藥。這在對巴、對華等問題上屢試不爽。
印度媒體迎合並塑造著印度大眾的對華態度,即 " 中國是潛在威脅 "。中國的經濟成就可以報道,但未必學習;中國的軍事發展備受關註,但值得警惕;中國的政治動態成為焦點,但分析總是很離譜。而中國文化、教育、社會等則淪為報道邊緣。
" 我在印度三年,很少看到印度媒體正面報道中國,當地中國企業做的軟文除外。當然,中國的高鐵也算是一個例外。" 前述那名資深中國媒體人感嘆道。
這讓環環想起,在披露《今日印度》那期爭議封面後,其駐華記者找到環環做瞭一番辯解。他堅稱封面上所畫的不是地圖,而是創意設計:大傢看不出那是一隻雞嗎?
環環還想起,前不久印度時隔 20 年再次迎來 " 賤民 " 總統後,環環就印度 " 賤民 " 群體做瞭一篇報道,並采訪瞭一名印度學者。但在文章見報次日,記者收到這名學者的郵件,裡面質問道:為何使用我平衡、客觀的采訪內容寫瞭一篇印度的負面報道?
環環大感愕然,不但意外他反應之快,也疑惑是誰告訴他這是一篇 " 負面 " 報道,因為他不會漢語。好在記者回復郵件向他解釋後,他表示:" 在表達客觀事實並幫助兩國人民更好地互相理解方面,我們都有責任 …… 如果需要評論或寫文章,無論何時都歡迎你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