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萬付費訂閱者、3000 多萬元網課收入,近日,在媒體記者探訪下,號稱要做 " 陪你買早餐的經濟學傢 " 的薛兆豐再一次被拽進輿論視野,一同被反復打量的還有這位北大教授身後的知識付費洪流。
說知識付費是 " 洪流 ",並不誇張,無論是社會觀感還是行業數據,都支持這一說法。時間管理、名著新解、職場技能、英語提升、親子教育 …… 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身邊人十有八九曾為 " 知識 " 買單。國傢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 2017》顯示,去年我國知識領域市場交易額約為 610 億元,同比增長 205%,使用人數約 3 億,約占中國網民總數的一半。知識付費早已不是小眾遊戲,甚至已成為一部分人 " 移動互聯生活 " 的新標配。
知識付費成潮,固然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輸出者和購買者在茫茫的知識海洋中可以找到彼此。但更大的動能,可能還是社會加速轉型和場景高頻切換下,裹挾著絕大多數人的焦慮感和失控感。免費的互聯網邏輯下,信息不稀缺甚至過載,但優質的、結構化的內容仍屬稀缺品。而且,在新一輪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為優質服務付費從而獲得通達外部世界的全新路徑,早已被驗證是劃得來的買賣。就這樣,作為新時代的 " 知識抓手 ",知識付費 " 起飛 " 瞭。
知識付費的興起,造就瞭薛兆豐這樣的 " 知識網紅 " 以及得到、喜馬拉雅等一批備受關註的分享平臺。但經歷瞭 " 元年 " 爆紅的知識付費,今年卻顯露疲態。曾經的對標爆款《李翔商業內參》付費變免費、風向標人物 papi 醬分答社區停更等一連串事件,為知識付費這門生意蒙上瞭些許陰影。如果結合一直以來網友對知識付費內容同質化、碎片化、娛樂化的吐槽和慘淡復購率的質疑來看,知識付費可能真的在遭遇一場發展危機。資本的瘋狂湧入、粉絲經濟的成熟嫁接,在一定程度上吹大瞭知識付費的氣球。" ‘知識付費’裡的‘知識’,和‘共享經濟’裡的‘共享’一樣多 " ——雖然這是個段子,但戳起知識付費的痛處來,真是準得很。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知識付費在早期經歷大浪淘沙,實屬正常。深度內容和有深度價值的人群將會逐漸凸顯,回歸消費理性的知識產品購買者也將在同時段內完成新的逆向篩選。屆時,那些 " 假裝在分享知識 " 的裸泳者將不可避免地被市場淘汰。祛浮降躁後的知識付費市場,才有可能沉淀出穩定、優質的內容及一整套生產機制,知識產品的創新迭代才有盼頭。
互聯網經濟向來信奉 " 唯快不破 ",但和知識打交道的這門生意,一味求快隻會走進死胡同。比如,購買瞭一打《高效記筆記的十個方法》《三個月學會 xx 技能》《60 天吃下 xx 本書》等速成付費課程,除瞭部分緩解自我焦慮之外,多半不會成為課程推介語中那個全新的 " 你 "。同樣,提前透支瞭未來可能的消費市場和價值,講糊瞭資本故事的知識付費,多半也無法復制同期走紅的 " 共享單車 " 概念傳奇,遑論其他紅利。
知識付費是門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 " 知識 ",再惦記 " 付費 "。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下一個問題:知識付費時代,對為知識買單的個體而言,自我成長的期待能不能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