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7 天被送人 6 個兄姐你們在哪裡?

09-28

她在出生 7 天時被養母收養,63 年瞭,她對自己的身世知之甚少。

她是在惠工附近的一個小旅館裡被收養的,母親當時急於去鄭州探望父親和哥哥,不得不將她送人。母親當時是蘇傢屯區的小學教師,生她時已經 40 多歲瞭。她從養母那裡得知,她上面還有六個哥哥和姐姐,如今都是六七十歲,她想在有生之年,親人再見一面。

蘇傢屯區,6 個兄姐,母親是小學教師,父親在鄭州遭受牢獄之災,在李淑珍的記憶中,與自己身世有關的信息她隻知道這幾條。

昨日,李淑珍講述自己的點滴記憶,不禁淚眼婆娑。人生 60 餘年,臉上的皺紋記下瞭她曾經歷的過去,但,全傢 9 口人," 你們都在哪裡,我想在有生之年與你們見上一面!"

出生 7 天便被送人

李淑珍,原名叫吳淑珍,1954 年農歷 9 月 28 日午時出生的," 我聽說,我是在沈醫二院出生的,但我從來沒去醫院查過。"

李淑珍是在出生 7 天時,被母親送人的,交接的地點是位於皇寺附近的一傢旅館。母親當時遭遇難處,不得不將剛剛出生的女嬰送人。母親當時的年齡在 45 歲左右,之前已經生過 6 個孩子,其中的一個男孩在鄭州讀書,父親在鄭州因故被抓,母親無法帶著孩子去鄭州處理事務,被迫將孩子送人。

母親是蘇傢屯一所小學的教師,父親姓吳,做什麼的不清楚," 有人說,我們傢好像是朝鮮族。"

李淑珍剛出生時母親給起名叫吳淑珍,被抱養後隻改瞭李姓,名未變," 我的姐姐應該叫吳淑 ×,到底是幾個哥哥、幾個姐姐那就不知道瞭。"

鼓起勇氣尋找親人

對李淑珍來說,實際上有很多機會瞭解自己的身世,但她擔心引起養父母的不愉快,一直將尋親的想法深深埋藏,直到看到本報的《尋親》欄目才燃起她尋找親人的希望。

從第一期開始,李淑珍就一直在關註,看到有人通過報紙找到瞭親人,她就異常興奮。直到 9 月中旬,她才鼓起勇氣,撥打瞭遼沈晚報尋親熱線。

李淑珍是在 6 歲時得知自己是被養父母抱養的,是養母親口說的,在這之前,也曾有鄰居半天玩笑地說 " 你不是你媽親生的 ",但她都沒有相信。得知在一起生活 6 年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李淑珍並沒有把內心的世界展露出來,而是學得更乖瞭," 我不能惹事,否則養父母再不要我,我就是無傢可歸的孤兒瞭。"

李淑珍特別懂事,照看弟弟妹妹,做傢務;在學校,勤學好問,討老師喜歡。她將養母當成自己的親媽,心無雜念," 媽,你養老小,我養你老。" 此後的漫漫長路,李淑珍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10 歲那年,傢裡擔心她的生父母找上門,幹脆把傢從老北站附近的團結路周傢裡搬到瞭大西路。12 歲時,養母告訴她," 你的父母早就沒瞭,你就斷瞭找親人的念想吧!" 李淑珍不敢向養母打聽有關自己身世的任何訊息,養母喜歡她,但在身世方面對她進行封鎖,即便是養母在臨終前也未再透露半個字。

2010 年,85 歲高齡的養母去世。由於李淑珍對生父母的信息掌握得太少,無從查找,尋找兄姐的事也就放下瞭。

6 位兄姐,你們在哪裡?

在李淑珍眼中,養母莊梅蘭非常瞭不起," 雖然她是我養母,但對我特別依賴。" 養母將她養大成人,李淑珍認定,一定要孝敬兩位老人,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給他們讀報,陪散步,患病住院,她也是時刻不離開床前。" 沒有幾個人知道我是抱養的,都認為我們他們的親生女兒。"

如今,李淑珍和愛人都從鐵路部門退休,孩子大學畢業後也在鐵路系統工作,全傢人衣食無憂,幸福美滿,隻是唯一的遺憾讓她不能釋懷,哥哥姐姐們長得什麼樣?生活幸福不幸福?" 我想見一見!"

" 父母應該早就不在瞭,但兄姐一定在,我覺得他們就生活在沈陽。" 七個兄弟姐妹在院子裡蹦跳,那本來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割不斷的親情讓她魂牽夢繞。

未見過生父生母,未能在二老面前盡過孝,李淑珍心存不安,如果能找到哥哥姐姐," 也算對爸媽有個交待,或許,他們也在尋找我。"

吳淑 ×,年齡 65 至 85 歲之間,有 6 個兄妹,第 7 個妹妹被送人,以前傢住蘇傢屯,母親是小學教師。請你留意相關信息,或許能幫助李淑找到親人。

尋親手記:守望親情,我們在盼你團圓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時,有多少人在這一天盼著團圓。去年的此時,我們的尋親欄目誕生,走過春夏秋冬,它一歲瞭,至今初心未改,我們想幫你尋親,想聽你傾訴,想守望親情。

欄目的創立始因一位老人,她年逾八十,獨自住在養老院裡,白發蒼顏,老人卻忘不掉自己的初戀,那個曾經帶給她一份甜豆冰般初戀的他。滄海桑田,老人還想找到他,因為當年還有沒解開的芥蒂,她還想對他再送上一句問候 " 這些年,你好嗎?"。

正是帶著這位老人尋親之夢,我們踏上瞭尋親之路,沈陽、上海、杭州,歷時一個月我們終於找到瞭老人心中的他,帶回瞭他的照片和妹妹的一封傢書——他已經不在人世。當我們把這些交到老人手中時,老人淚流滿面,那份真情流露至今難忘。

這就是我們的尋親欄目,幫助親人團聚,也是幫助尋親者完成一次情感的釋放。我們很佩服這位老人,敢於講出自己內心埋藏的這份感情,敢於站出來去尋找。很多尋親者,心裡那個人,那份感情都是深埋瞭幾十年,半輩子不曾說出來。有一位母親來到我們欄目講述,她的孩子出生三天就送人瞭,她一輩子都活在內疚當中,但是她一直不敢尋找這個孩子,她不敢面對。有一位女士年輕時朝朋友借瞭錢一直沒還,幾十年過去想還又找不到人,也羞於找瞭。有一位父親,因為妻子去世,他無力獨自撫養幾個孩子,就把最小的送人瞭,當他走過漫長的一生,在疾病纏身人生即將走到盡頭時他很想找到那個孩子說句 " 對不起 "。有的人與朋友、同學、老師、閨蜜、鄰居、戰友失去聯系幾十年,升職加薪、忙忙碌碌的人生一路走過來之後,驀然回首,他們突然想起記憶中那個人一直沒有抹去,隻是不知道他或她人在哪裡?

創辦尋親這個欄目,我們學會瞭傾聽,學會瞭守望,學會瞭幫助,學會瞭尋找,所以我們也得到瞭信任。總有一個人,總有一些事,總有一份感情是我們難忘的,尋親,我們始終在這裡等你,踏上尋親之路,讓心不再等待。

遼沈晚報 · ZAKER 沈陽 記者劉冬梅 攝影 王迪

" 我們幫你尋親 "

為瞭幫助更多的人相聚,本報開通瞭 " 尋親 " 欄目,在遼沈地區以及全國地區開展 " 幫你尋親 " 活動,如果您或您身邊的人想尋找失散多年的子女、兄妹、同學、戰友等等,可以隨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期待所有失散的親人告別離散的痛苦,早享團聚的喜悅。

本欄目聯系方式為 024-96006。想幫助他們尋親,還可以下載、關註本報多個新媒體平臺:ZAKER 沈陽、聊沈客戶端、遼沈晚報官方微博,轉發有關尋親的新聞報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