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的周瑩,活成瞭最優秀的老板的樣子。如果你在看這部劇,或許也會發現:當下牛逼的企業老板玩的那些套路都是她玩剩下的。
在一個寡婦都不能隨便出門的時代,在貞節牌坊林立的清末,她將吳傢的生意做成瞭傳奇一般的存在。就連慈禧避難,也都接受瞭她資助的 10 萬兩白銀。
然而周瑩的成功,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每一個老板的背後,都有一群鞍前馬後的員工。
周瑩是如何在一個民智未開的時代,就讓員工肝腦塗地的付出的呢?
01
推行銀股制
讓員工成為老板
在劇中,吳傢三院傾盡所有押註的機器織佈局,開工當天即被土佈工人砸毀瞭。女主人公周瑩感受到瞭機器織佈的效率,重建機器織佈局的雄心不死。
但與當下張口閉口就要創業的人不同,周瑩沒寫商業計劃書,也沒大談理想和未來。她把東院現有的商號折合成銀股,拿出五成來賣給丫頭小廝,以換取他們手中現錢。
她把傢裡的固定資產給員工做抵押,這種大膽的做法,需要多大的膽識?
最值得一提的是,周瑩通過銀股制,讓員工全都變成瞭老板。就算給員工降低瞭薪酬,員工也更有幹勁,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錢者為東傢,出力者為夥計,東、夥共而商之 "。
這可能就是清末合夥人制度的最佳實踐。
時光輾轉過瞭 100 多年,你會發現,人人推崇的華為全員持股制度,也不比銀股制高明。華為的人人持股,就來自銀股制的啟發。
1993 年,華為產品剛開發出來,公司技術骨幹就離職自立門戶,面對人才流失的局面,任正非找父親商量。父親說,民國年間,都是大老板投資,再請掌櫃的,掌櫃不出錢,每年卻可以有 4 至 6 成的分紅。掌櫃的都是自己給自己加壓。
聽瞭父親一席話,任正非做瞭兩件事:
第一,帶頭將手中的股份剝離,將拖欠員工的工資、獎金轉換為員工持股制;
第二,盡管資金捉襟見肘,但對於執意要離職的員工,從來不拖欠工資。
任正非學瞭周瑩,於是有瞭狼性的華為,內部員工就算有著加不完的班," 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
很多老板動不動就灌員工一碗雞湯:要像老板一樣思考和工作。但為什麼不是企業把員工都變成老板呢?員工如果隻是打工的,有什麼理由讓他像老板一樣工作呢?
02
想要員工賣命
利潤共享必不可少
有瞭股份之後的東院員工工作起來就跟拼瞭命一樣,別人傢的夥計在櫃臺睡覺打盹,東院的夥計在大街上吆喝拉客,連自傢西院的客戶都不放過。
西院二爺隻好找周瑩討個說法,周瑩一句話解釋瞭其中的原委:
公司每掙 10 兩銀子,員工還可以分 5 兩,拿出 50% 的利潤分給員工,而且還不包括員工的薪水。
員工上班,說白瞭就是為瞭錢,利益才是最好的興奮劑,也隻有給錢才能留住人心。
砸瞭周瑩第一批織佈機的王德根,從痛恨織佈局到發誓為織佈局工作關鍵的轉折點,就是周瑩在他坐牢的時候,還給她的老婆孩子送去瞭糧食。糧食是什麼?說到底還是錢。
工作中,總會聽到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言外之意,為瞭公司的利益,隻能犧牲你一下瞭。
這就很尷尬瞭,公司是盈利為目的,那我們那麼辛苦的工作難道不是為瞭掙錢,難道是為瞭情懷和理想?
理想人人都會有,但是金錢人人不可或缺。如果理想不能變成金錢,人生都會舉步維艱。
理想固然重要,他能夠指引你工作的方向,增加工作的動力。但是,如果一傢公司,不把職工的利潤放在明處,就拿理想來說事,你就有充分的理由選擇離開瞭!
03
隻有先成就員工
最終才能成就企業
如果沒有吳傢東院的員工,就不可能有後來吳傢東院的生意和女首富的傳奇。
貧苦出身的周瑩深諳這個道理,盡管這場翻身仗盡管前期打得艱難,但她仍然沒有虧待自傢員工,讓員工個個傢裡有糧、手裡有錢,這樣員工才會心甘情願為吳傢的生意努力工作,結果吳傢東院一院的收入比原來三院總和還要多。
劇中的貝勒爺剛好就是周瑩的反面,無論下屬杜明禮怎麼努力,無論做瞭多少貢獻,貝勒爺的獎勵永遠停留在口頭上;而如果杜明禮犯錯,少不瞭一頓板子打得他皮開肉綻。典型的輕賞重罰。
杜明禮和查坤最常說的臺詞就是:除瞭這些錢,我們什麼都沒有。然而這些錢還是他們私底下修改瞭賬本,將原本應該上交給老板貝勒爺的銀子收進瞭自己的口袋。
周瑩先成就瞭自己的員工,讓自傢員工衣食富足之後,才有瞭重振吳傢東院的機會;相反,貝勒爺的強權讓員工從雇傭關系變成瞭主仆關系,員工沒有任何幸福感,隻好中飽私囊,最後損害的還是企業的利益。
你怎麼對待員工,員工就會怎麼對待你。豪氣的老板往往能帶出一群為公司無私奉獻的員工;小氣的老板,帶出的員工則各有各的心機。
如果遇到周瑩一樣的老板,請好好珍惜、堅定追隨;遇到貝勒爺這樣的老板,你以為他是青春的墊腳石,其實不過是命運的絞肉機,離開就趁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