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捷克客場經歷瞭驚魂一夜之後,回到本土作戰的勒夫重新啟動瞭四後衛陣型。回歸 4-2-3-1 體系的德國隊成功找回瞭邊路的強勢配合,在上半場就用凌厲的進攻殺死瞭對手。一場 6-0 的大勝證明瞭邊後衛對於德國隊進攻推進的重要作用,盡管勒夫曾經用 3 中衛在聯合會杯上取得成功,但是設有雙後腰與專職邊衛的 4-2-3-1 依舊是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德國眾星才華的體系。
【邊路驅動 強勁後輪反哺中路】
在對陣捷克的比賽中,勒夫沿用瞭自己在聯合會杯時使用的陣型,隻是在個別位置用 " 一隊 " 成員進行瞭對位 " 升級 "。但是在三中衛陣型的實際運轉上,勒夫的戰術構想並沒有發揮出預期的威力。一方面是由於 " 二隊 " 與 " 一隊 " 之間的默契不足,另一方面則由於德國隊的兩名中場都偏向於進攻,中圈附近的推進任務與防守任務都集中於邊翼衛。但是由於兩名邊翼衛技術能力有限、防守壓力很大,二人無法放手向底線突擊,往往在通過中圈之後就開始尋求配合。這使得穆勒與厄齊爾需要頻繁的貼近邊線,理論上的兩名技術型球員無法同時出現在禁區前沿。
(前場球員拉邊接應佈蘭特的過程給瞭捷克隊退防時間)
但是在本場比賽中,勒夫派上瞭防守能力更強的魯迪,增加瞭中場厚度與掃蕩能力。兩名邊後衛可以放心的沿邊線進擊,德拉克斯勒與穆勒則順勢回收到禁區犄角附近接應邊後衛的倒三角傳球。邊中結合運轉流暢下,挪威的防守體系面臨巨大難題。封鎖邊路的話難以應對對手技術性球員的爆破,把守禁區的話德國可以從容傳中。在雙後腰 & 四後衛體系下,雖然增加瞭後場人數,但是也增加瞭德國隊在進攻階段的容錯率,可以有超過一半的球員在進攻階段壓到進攻三區。在比賽開始 20 分鐘左右,厄齊爾就在邊後衛的支持下獲得瞭多次攻擊球門的機會。
(厄齊爾靠近中路使得對手顧此失彼,不得不放棄對赫克托的防守)
【控制第二落點 直線推進打出空間】
雙後腰體系帶來的另外一大優勢,就是減輕瞭後場在逼搶下受到的壓力,德國隊可以利用長傳球直接聯系鋒線,發揮中鋒維爾納(戈麥斯)的沖擊優勢,進而打亂對手的防線部署,為後排的穆勒等球員創造捕捉第二落點攻擊球門的機會。德國隊的長傳經常在獲得反擊機會、對手立足未穩時發動,雙後腰體系可以使主隊很容易的繞過對手的第一輪逼搶,並迅速將皮球輸送到進攻三區。
(德國後場的直塞球迅速將球輸送到前場)
而在這樣的體系下,德國眾星的技術能力得以更充分的發揮。前場的大量空間為穆勒、厄齊爾與德拉克斯勒的前插提供瞭平臺,德國隊很容易捕捉到皮球的第二落點,將對手解圍而來的 " 臟球 " 或者前鋒回做而來的球據為己有。德拉克斯勒的進球就來自於德國隊對於第二落點的把握,在維爾納回做時,厄齊爾已經進入瞭對手中場線與後衛線之間的空間,並成功控制瞭皮球的第二落點。
(德國隊依靠長傳聯系鋒線擴大比分)
【撥亂反正重回正軌 整合資源勢在必行】
在完成瞭世預賽 8 連勝的同時,勒夫成功的將球隊帶回瞭勝利的軌道,用更加穩定的 4-2-3-1 解決瞭上一場比賽中攻防平衡的難題。三後衛陣型雖然可以盡可能的砸前場派上攻擊手,但是中圈附近菱形站位並不利於陣地防守。當球隊落入 5 後衛時,中場基本完全交給穆勒與厄齊爾這兩名偏重進攻的球員覆蓋,二人都無法很好起到封鎖禁區前沿的作用。在對陣捷克的比賽中,這樣的隱患也有所暴露,給瞭達裡達遠射的機會,險些讓德國隊隻能帶著 1 分離開。
如今德國隊已經距離世界杯正賽一步之遙,但是勒夫的任務還沒有結束。德國名帥已經證明自己能夠同時駕馭傳統的四後衛陣型與三後衛這樣的先進科技,但是這兩套陣容分別是有兩套在年齡、風格、習慣上搜存在巨大不同的班底來執行。在兩輪世預賽中," 一隊 " 與 " 二隊 " 之間不止一次出現瞭配合不暢的現象。如何在世界杯之前整合好手中的資源,是勒夫接下來的重要任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