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梅威瑟和 " 嘴炮 " 康納 . 麥格雷戈 7 億美元的 " 金錢之戰 " 讓 UFC 成為話題贏傢,但全民狂歡後,UFC 面前卻擺著一張尷尬的成績單— PPV(付費有線電視)成績大幅下滑。
2016 年 UFC 大紅大紫,7 月被 WME-IMG 以 40 億美元收購,創下體育史上最大收購案。當年 UFC 5 場 PPV 銷售超過 100 萬件,占據 UFC 歷史 PPV 過百萬總場次的三分之一,其中 UFC 202 更創下 160 萬的史上 PPV 最高紀錄(Tapology 數據統計)。進入 2017 年,畫風突變 --UFC208 銷售 PPV 僅為 20 萬件,UFC209-211 勉強守住 30 萬件,UFC212 繼續下滑到 20 萬件,UFC213 僅為 13 萬件。2016 年 UFC 有 5 場 PPV 超過 100 萬,但 2017 年這個數字依舊是 0。
截止到 UFC214,UFC 歷史上隻有 37 場 PPV 銷售在 20 萬件以下(含 20 萬),其中 22 場是 2005 年及以前。2017 年數字主賽僅打瞭 7 場,已有 3 場殺入 20 萬 " 地獄 "。如果這樣的成績要找對標,那恐怕得把時針撥回 22 年前:1995 年 4 月至 1996 年 2 月間,UFC5 — UFC8 的 PPV 銷售分別為 26 萬、24 萬、19 萬和 16 萬件。無怪乎有拳迷評論 UFC" 一夜回到解放前 "。
細看 2016 年 5 場 PPV 過百萬數據,離不開三個 " 百萬大咖 ",分別是康納 . 麥格雷戈(2 場)、隆達 . 羅西(2 場)以及佈洛克 . 萊斯納(1 場)。康納跨界拳擊,何時回歸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隆達 . 羅西遭遇連敗之後與 WWE 談起瞭合同,佈洛克 . 萊斯納早已離開 UFC。今年 PPV 唯一亮點是 " 骨頭 " 瓊斯回歸的 UFC214 賣出 86 萬件,但賽後瓊斯因為禁藥問題徹底斷送瞭職業生涯,這讓未來的 PPV 預期更不容樂觀。
除瞭頭部明星銳減,多位 UFC 冠軍人氣持續低迷:次中量級冠軍泰倫 . 伍德利打法保守、女子雛量級冠軍努涅斯臨陣退賽、UFC 蠅量級冠軍 " 大力鼠 " 迪米崔斯 • 約翰遜甚至被冠以 " 票房毒藥 " 的稱號,這一切都令 PPV 銷售乏力。
而另一個讓人擔心的數據是 UFC 觀眾老齡化。美國《體育產業周刊》對公共和付費有線電視觀眾平均年齡進行調研,從 2006 年到 2016 年的十年間,UFC 觀眾的平均年齡從 34 歲上漲到瞭 49 歲,在觀眾老齡化榜單中高居第二,僅次於 WWE 職業摔角(54 歲)。
體育觀眾平均年齡往往會隨自然年齡增加而上升,如果有大量年輕觀眾參與,平均年齡會拉低,但如果新增年輕觀眾比例整體下降,那麼平均年齡上升速度加快。10 年內觀眾老化 15 歲,說明 UFC 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這也被認為是 PPV 整體下滑的原因之一。
UFC 的發展曲線之謎
1993 年 11 月 12 日,UFC 在美國科羅拉多舉辦瞭首屆比賽,拳擊、空手道、相撲、巴西柔術等八個不同流派的武術傢一晚打出冠軍。無門派限制、無體重級別、無規則、無時間限制、無處可逃的八角鐵籠,這樣新鮮與刺激的比賽吸引瞭 2800 名觀眾到場觀看,賣出 86000 件 PPV。
菲爾蒂塔兄弟收購 UFC 後,通過體重級別劃分、護具使用、競技規則等改革,幫助 UFC 擺脫 " 人類鬥雞 " 的刺耳罵名,卸下道德和倫理上的枷鎖,真正成為一項體育運動。2005 年,UFC 與 SPIKE TV 合作瞭搏擊真人秀節目 --TUF(終極鬥士真人秀),讓大眾免費感受這項新興運動所帶來的全新體驗。TUF 成為 UFC 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2003 年執教 TUF 前查克 . 裡德(Chuck Liddell)和藍迪(Randy Couture)首次對決門票收入 64.5 萬美金,銷售 PPV 4.9 萬件。2005 年執教 TUF 後兩人二番戰時門票收入達到 257.5 萬美金,銷售 PPV 達 28 萬件,門票收入翻瞭四倍,而 PPV 銷售數字翻瞭接近六倍。
2006 年 12 月 30 日 UFC66 成為瞭 UFC 歷史上第一個過百萬的 PPV 銷售數據。
2007 年 UFC 的 PPV 總銷售達到 488.5 萬件,歷史性超過拳擊的 479.5 萬。
2008 年 UFC 的 PPV 銷售數量達到 638.5 萬件,比上年增長 31%,在年度北美付費電視排行前十中占據七席,勢頭無人可擋。
2009 年 UFC 的 PPV 銷售數字達到 805 萬件,再次增長 26%, UFC 100 創下瞭 130 萬的 PPV 銷售記錄,直到 2016 年才被打破。
2010 年的 PPV 總量為 914 萬份,增長率為 14%。當年 UFC 站在瞭和 NBA、NHL(美國冰球聯盟)、NFL(美國橄欖球聯盟)和 MLS(美國足球大聯盟)等組織同一高度,獲得 " 年度職業體育聯賽獎 " 提名。
2010 年之後 UFC 增速開始放緩,2011 年到 2014 年之間隻有一場 UFC168 的 PPV 數據超過百萬,30 萬份的 " 及格線 " 也屢次突破。甚至乎 2014 年的 14 場賽事中,隻有 4 場 PPV 成績超過瞭 30 萬,及格率不到 29%。
2015 年成績好轉," 嘴炮 " 康納 . 麥格雷戈與 " 十字固女王 " 隆達 . 羅西各自貢獻瞭一場過百萬 PPV 數據,但是當年度 UFC 186 和 UFC 191 的數據甚至都沒有能達到 13 萬。2016 年在 5 場 PPV 過百萬的大好形勢下,還有 5 場 PPV 沒有超過 30 萬,兩級分化嚴重,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求新求變,解讀數據背後的邏輯
UFC 的成功要歸功於刺激、反傳統的娛樂內容,大膽的比賽規則、八角鐵籠的視覺沖擊遠超傳統的拳擊和表演性質的 WWE。作為一項新興運動,UFC 在崛起階段給人們帶來瞭足夠多的新鮮感," 大力出奇跡 " 的摔角巨星佈洛克 . 萊斯納、神級躲閃的 " 蜘蛛人 " 安德森 . 席爾瓦、戰術嚴謹堪比電腦的 GSP 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冠軍帶來瞭前所未見的新穎風格。技術在快速迭代,進化的速度近乎肉眼可見,充滿驚喜與新鮮感的比賽內容讓 UFC 這項運動迅速吸引瞭大量觀眾。
但隨著老一輩明星漸漸離去,技術體系也日漸完善,越來越少令人驚嘆的技巧和獨特戰鬥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同質化的比賽內容。在技術接近的情況下,部分拳手為瞭勝利甚至將規則利用到極致,進一步降低瞭比賽的吸引力。UFC 的冠軍腰帶再也不是 PPV 的保證,人們要的是更多的刺激。
任何娛樂節目都必須自我迭代,馬東說:" 盡管受眾告訴你,《奇葩說》不要變,就堅持這樣做。但從底層邏輯來說,他要的不是你對節目形態的堅持,而是持續讓他保持同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新鮮感。" 對於 UFC 也是一樣。
求新求變是娛樂內容產業的本質。UFC 冠軍們隻是在按照以往的方式繼續比賽,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但觀眾需要更多新的刺激和理由,才能讓他們從《權利的遊戲》和《絕地求生》中分出時間來看比賽。
2015 年 UFC 的 PPV 數據提振也是因為這一點。" 十字固女王 " 隆達 . 羅西再一次將新鮮感帶進瞭八角鐵籠。她以第一位女子冠軍的身份以及堪比泰森的秒殺風格,重新點燃瞭人們對於 UFC 的熱情。隨後 " 嘴炮 " 康納 . 麥格雷戈更是將 " 求新求變 " 的風格發揮到極致,賽前怒懟阿爾多並 13 秒 KO 稱王,創下奪冠記錄之後,康納再也不願重復自己。升級作戰、復仇、拿下 UFC 雙冠王,康納 . 麥格雷戈每一場比賽都充滿瞭話題。盡管拿到瞭兩個級別的冠軍頭銜,但嘴炮卻沒有一次衛冕記錄,因為在他眼中,衛冕僅僅是重復榮耀而已,他寧可去拳擊領域創造更大的歷史,並一舉拿下 650 萬份 PPV 的拳擊世界紀錄。這個記錄也讓 UFC 上半年的 PPV 成績顯得更加暗淡。
人們對康納回歸八角籠的翹首以盼,歸根結底是想看到這一次康納又會帶來怎樣的新奇挑戰。
UFC 或將迎來全新時代
2017 年 8 月,WME-IMG 宣佈獲得 10 億美元的註資,據悉這筆資金將用於收購 UFC 其餘股東以及讓一些高管和投資人退出,UFC 或許將迎來全新的 WME-IMG 時代。WME-IMG 融資後估值達 63 億美金,去年他們以 40 億收購 UFC,再加上今年可能的老股東清理計劃,可謂重註壓在 UFC 身上。UFC 面臨的尷尬數據或許也是 WME-IMG 堅決要轉型的原因。
娛樂 + 體育是 WME-IMG 的制勝法寶,除瞭 UFC 之外,WME-IMG 旗下還擁有環球小姐、美國小姐、全球電競管理和職業騎牛大賽的賽事版權,從一傢好萊塢經紀公司發展成集影音、娛樂、圖書、體育為一身的全球娛樂體育經紀巨頭,WME-IMG 給 UFC 帶來更多全新娛樂化的可能。
針對北美觀眾老齡化問題,UFC 正在積極推進全球計劃,11 月 25 日 UFC 首次進入中國 , 希望擴張增量市場。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或許能讓 UFC 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但與此同時 UFC 與中國搏擊品牌之間競爭也進一步升級。目前海外搏擊賽事還沒有一個能在中國站穩腳跟,UFC 能改寫歷史嗎?
UFC 的啟示
對於蓬勃發展的中國體育產業來說,UFC 的成長曲線和困境也有啟示意義。光靠品牌已無法占領收視高地,體育同樣內容為王,這也是 " 嘴炮 " 康納、梅威瑟等明星為何能凌駕賽事品牌之上,實現跨界拳擊。
移動互聯時代的娛樂內容大爆發、娛樂時間碎片化給傳統體育帶來瞭巨大的沖擊。電子競技、網遊、短視頻、社交平臺和朋友圈,讓消費者時間成為瞭 " 稀缺物資 ",在這種競爭中,體育賽事如何脫穎而出?
體育內容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參與,勢必要提升內容的娛樂性和傳播屬性,如何在內容上求新求變、如何造星、制作出符合年輕人審美和消費習慣的體育產品,這是每一個體育人要面對的問題。
體育 + 娛樂的道路上,中國會出現下一個 WME-IMG 嗎?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懶熊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