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克因白人被鄙視 逆向歧視有多嚴重?

03-10

如今在中國提起雷迪克,那肯定是罵聲一片,不管那段涉嫌包含辱華詞匯的視頻是不是出於故意,他都給中國人民造成瞭傷害,落得個人人喊打的下場。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雷迪克也曾被歧視過,理由是他是一個白人。乍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好理解,然而這的的確確曾是個被廣泛報道的事件。

2013 年夏天,身為快船主帥的裡弗斯邀請雷迪克加盟,並開出一份 4 年 2700 萬的報價。但時任快船老板斯特林(對,就是那位因為種族歧視被聯盟踢出局的斯特林)並不樂意,除瞭嫌棄雷迪克是個替補,不值這個價之外,還有一個顧慮 : 雷迪克是個白人。

曾為快船工作過的湖人名宿埃爾金 - 貝勒曾透露,斯特林就像個當代的南方奴隸主,建隊哲學也是當年那一套,喜歡蓄積 " 黑奴 ",他覺得黑人不僅身體素質好,而且打球好看,能賣球票。很顯然,身為白人的雷迪克並不符合斯特林的要求。

這個事件如今聽起來仍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更何況考慮到斯特林本身就是個白人的事實。

這與 NBA 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最早的時候,NBA 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聯盟,1950 年才出現第一個黑人球員。但從身體天賦和觀賞性的角度看,黑人在打籃球這項運動上有天然的優勢,再加上商業化的需求以及民權運動的發展,黑人逐漸統治瞭聯盟,黑白的角色徹底發生翻轉。

發展到最後,白人球員反而成瞭 NBA 的異類,並且被貼上運動能力不強的標簽。火箭的安德森曾透露自己曾有幾回被黑人球員歧視過,對方說的是 " 白人跳不動 " 之類;雷迪克也表示說,羅德尼 - 斯塔基曾當他面說," 你個白人 ……" 帕森斯的經歷則有些無厘頭,有幾次黑人球員叫他 " 白人小寶寶 "。

當然,正如安德森所說,如果你球打得好,就不會存在種族問題,被調侃終究隻是玩笑而已。雖說沒必要上綱上線,但這背後確實折射出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一種現象 : 逆向歧視。

在解釋逆向歧視之前,先說最近發生在美國的一件事。WABC 電視臺體育記者 Laura Behnke 提起一項訴訟,狀告她的主管 Camille Edwards,理由是她無法報道四大體育賽事(NBA、NFL、NHL 和 MLB)是因為自己是個白人,受到瞭逆向歧視。顯而易見,她的主管 Camille Edwards 是個黑人女性。最終,不管是個人提議,還是公司禁足,這位黑人女主管已經暫時離開瞭工作崗位。

逆向歧視是一種借由優惠少數群體,以對抗主流群體固有優勢的差別性待遇措施。群體由種族膚色、性別、族群或其它因素來界定。相較一般的歧視概念(即 " 弱勢團體 " 的成員因其身份受到不利對待)," 逆向 " 歧視是指 " 強勢團體 " 的成員因其身份失去或減少過去結構性的優勢待遇。

在美國,種族的問題永遠是核心。美國的種族歧視歷史由來已久,黑人曾受到過很多不公,甚至是殘忍的待遇。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平權運動的發展,黑人的地位和待遇逐漸得到提高,但社會上的任何改變,尤其是這種被看作大是大非的變革,很難逃脫矯枉過正的窠臼。

比如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黑人學生的大學入學率偏低,原因並不難理解。雖然社會處境在逐漸改善,但黑人群體的經濟處境卻成為拖累,這導致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由此產生惡性循環。

受制於民權運動和平權運動發展的大背景,上世紀 60 年代的民主黨政府推出瞭一系列法案,其中就包括在公共教育以及政府職位上給少數族裔分配一定的名額,借此來降低少數族裔所遭遇的歧視。

但問題是這也在事實上對白人和其他族裔(比如亞裔)造成瞭逆向歧視,因此這些法案引發不小的爭議。1973 和 1974 年,兩度申請加州大學醫學院被拒後,白人學生 Allan Bakke 將加州大學告上法庭,目標直指少數族裔特定配額的政策,這個政策要求白人要比少數族裔拿到更多的分數才能入學就讀。雖然 Allan Bakke 最終獲準入學,但高等法院最終的判決很值得玩味 : 招生時不應考量種族因素而設置數量配額,但種族列為加分標準則不判為違憲。

如果以上討論的僅僅是顯性的逆向歧視,那隱蔽的逆向歧視可能更加可怕。由於黑人在歷史上長期都是受害者的身份,積壓瞭太多負面情緒,所以他們身份和地位的反彈難免會脫離正常的范圍,甚至是超跨越理智的邊界。

在種族歧視這把利劍的威懾下,美國社會已經完全被政治正確包裹,人們唯恐避之不及,一旦招惹上種族歧視,恐怕等待他的不僅僅是口誅筆伐,更多的是萬劫不復。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兩百年前,如果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同時成為嫌疑者,那無論如何,都是黑人的錯;但如今的美國,如果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同時成為嫌疑者,即便完全是黑人的錯,如果黑人得到懲罰,也會有黑人站出來說黑人被貼標簽,被不公平對待,此時此刻對錯還那麼重要嗎?當所有的白人都忌憚於談論跟種族沾邊的話題,甚至是詞匯和語調,這不也是黑人營造出的政治正確對他們的一種逆向歧視嗎?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美國最近的一部大熱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這是一部歌頌黑人超級英雄的電影,它 90% 的演員是非洲人或者非裔美國人。更奇葩的是,漫畫裡本來有一個反派姆巴庫,外號叫做人猿,為瞭避免引發種族爭議(稱一個黑人為人猿很容易被噴),電影將這個形象采取瞭白人化的處理。如此一來,《黑豹》幾乎沒有懸念的成為最政治正確的電影。

更讓人無語的是,《黑豹》的主角查德維克 - 博斯曼和邁克爾 -B- 喬丹分別與白人女性約會都會上八卦頭條,而且標題後面還會出現驚嘆號 …… 如果是平時,這倒也算不上什麼事,也許是因為《黑豹》營造的政治正確氛圍太濃,而且觸動瞭黑人靈魂深處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所以當邁克爾 -B- 喬丹約會白人女性之後,有一些粉絲開始指責他拒絕約會黑人女性。

甭說一部電影,就連整個好萊塢也逐漸在向政治正確妥協和靠攏。拿最近的奧斯卡(收視率較去年下滑 20%)來說,頒獎禮上充滿瞭黑人元素和女權元素,讓人不得不感嘆這是一次團結和諧的 " 大會 "。

最後還是要在說一說科比當年的遭遇。幾年前,黑人少年馬丁被警察擊斃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當時眾多 NBA 球星紛紛挺身而出,表達支持馬丁的立場,但唯獨科比沒有盲目戰隊,他公開表示自己不願意僅因為膚色問題就隨便站隊,結果遭到黑人群體的口誅筆伐,逼得科比隻能學會適應,一旦出現種族爭議,就會堅決的站在自己的族群一邊。

所以問題還是那個問題,既然不想被種族歧視,那又為什麼會反過來,還是以膚色來評斷是非。種族歧視當然不應該存在,但矯枉過正終究也不是好的選擇,這隻會導致逆向歧視大行其道,真正的是非和公平仍然會繼續缺席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