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 + 記者段伊伊報道
2018 年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典禮已經落下帷幕,除瞭照例出席的學會成員鄧亞萍和李小鵬外,中國的現役運動員中隻有張繼科一人受邀參加,而在提名和獲獎名單中,更是難覓中國運動員的身影。
在勞倫斯世界體育獎歷史上,姚明和劉翔曾得到最佳突破獎,2015 年,已經退役的李娜收獲特別成就獎。" 姚劉李 " 的出現使得中國運動員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達到峰值,然而當三人淡出競技體育舞臺後,那個被期待已久的 " 接班人 " 似乎還未出現。
中國運動員距離體壇 " 奧斯卡 " 究竟還有多遠?勞倫斯獎的評選機制是否更青睞於職業體育項目?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過程中,如何能掌握到真正的話語權?關於這一系列問題,體壇記者在摩納哥與乒乓球大滿貫得主、前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鄧亞萍進行瞭簡短交流。
體壇:作為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成員,您如何看待 " 中國運動員距離勞倫斯獎還有很遠 " 這個話題?
鄧亞萍:中國運動員一個提名都沒有,最近有很多人提到這件事。對於勞倫斯這樣一個獎項來說,在挑選候選人時其實應該更加全面,因為它應該是從整體的角度,對一年來世界上最棒的運動員、團隊和組織表示認可。這個組織和這個獎項擁有很高的影響力,被稱為 " 體育界奧斯卡 ",怎麼樣讓它能夠更好地完善機制,得到更多國際的認可,是我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體壇:從歷屆的候選名單來看,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勞倫斯獎更青睞職業體育項目?
鄧亞萍:整個國際社會的大趨勢是這樣,獎項的篩選機制是由全球的體育記者來投票。其實我們可以看看每天的新聞版面,不論是紙媒還是互聯網,每天的主流項目是什麼?無非是足球、籃球、網球、高爾夫、賽車等等。這些項目每天都擁有持續性的報道。很簡單的道理,你在大眾眼光中能夠占據的時間有多少,最終入選的比例自然也有多少。
如何做到百花齊放,讓其他體育項目能有曝光率,這不光是媒體的問題,也是項目組織和協會需要思考的問題。就像國際奧委會一樣,每一次奧運會結束後,內部會根據門票收入、轉播、銷售情況和觀眾反饋等因素進行投票排序,處於末端的項目就很有可能會被淘汰。國際奧委會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能夠不斷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關註奧運。
所以不能隻從單方面評價這個獎項的篩選機制,應該是每個項目本身也要考慮如何更好地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關註的人多瞭,版面自然會有。
體壇:平昌冬奧會期間,因為賽場上出現的各種爭議判罰,中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 " 話語權 " 問題被不斷提及,進入北京冬奧周期,您認為在 " 體育外交 " 這一塊上我們應該怎麼做?
鄧亞萍:我從 1997 年開始成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直到 2010 年由楊揚接任。在我看來,想要在國際組織裡擁有話語權,不僅僅是參與這麼簡單,而是要參與制定規則。這件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想要實現並不容易,目前公眾看到瞭一些問題所以就此討論,實際上,我們的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瞭這樣的情況,所以才會不斷地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和教練員等積極參選各個國際單項協會委員,這件事已經做瞭很長的時間。當然,從現狀來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這其中認可的不僅是個人的工作能力,還有人格魅力。
舉個例子,就像在日常工作中,一個員工不光是自己能幹就可以,還需要和大傢交朋友,幫助他人,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最終才能確定你在團隊的地位。如今中國運動員的語言水平越來越好,性格也越來越開放,隨著國傢實力的增強,我相信這方面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