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雲南籍國腳 曾稱為中國足球活化石

11-14

幾天前的熱身賽,中國男足 0-2 不敵歐洲勁旅塞爾維亞。一場實際意義不大的友誼賽,成瞭華夏幸福中場趙宇豪的裡程碑,這是他第一次代表國傢隊出戰。與此同時,一項歷史也被趙宇豪改寫。時隔 55 年之後,雲南籍球員再度出現在國傢隊的陣容當中。而當年的那位雲南籍國腳,可謂是中國足壇殿堂級的人物,他就是馬克堅。

馬克堅在中國足壇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是新中國第二代國腳,曾在守門員崗位上效力 10 年;退役後轉入國傢體委工作,後來又到中國足協任職,前後近 50 年。作為球員他曾經把守國傢隊大門長達十年;作為官員,他曾數次見證中國足球沖擊世界杯,生前被人親切的稱之為 " 中國足球的活化石 "。

從 1992 年起,馬克堅成為瞭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著名的紅山口會議上,馬克堅親自起草瞭有關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和俱樂部體制的改革文件。之後,馬克堅一直輔佐王俊生,成為中國足協 " 軍師級 " 人物。同時,他還長期擔任國傢足球隊技術顧問,親自參與瞭施拉普納、霍頓和米盧三位中國隊前任主帥的簽約。

馬克堅生前著有《足球教材》、《夾心餅幹——對足球訓練的探索》等,譯著有《 足球戰術與配合》、《足球的三次革命》等。他晚年那部著作書名曰《我離中國足球最近》,其實,並非 " 近 ",而應該是 " 進 ",因為他始終都挺立在中國足球最核心的區域,當然,也是最敏感和最受爭議的區域。

馬克堅馬老在 2008 年離世,從他 16 歲進入國傢隊算起,他為中國足球整整奮鬥瞭一輩子。

或許誰也沒有想到,居然在隔瞭半個世紀多後,雲南才有瞭第二位國腳。

雲南,一直是中國足球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甲 A 時代,雲南紅塔一直是一支作風頑強的球隊,區楚良、劉越、周挺等都曾在雲南紅塔效力。除瞭職業球隊,雲南依靠其天然的氣候條件一直是中國足球的一塊寶地。中國國傢隊曾把多場世預賽的比賽放在雲南舉辦,雲南昆明海埂基地、紅塔基地等每年冬天都吸引著大量的職業、青訓隊伍來此集訓。並且近幾年隨著中國足球環境的大熱,多塊足球訓練基地也是拔地而起。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卻一直伴隨著雲南足球的發展,雲南足球基礎一直很薄弱,足球人才產出率一直很低。就像趙宇豪,他雖然出生在雲南昆明,但卻是綠城青訓的出品,最終也是在華夏幸福成長為裡皮麾下的國腳。

反觀雲南足球,就連在甲 A 時代,雲南紅塔一線隊中也基本沒有雲南本土球員,自然就沒法談起雲南籍國腳瞭。今年的中甲聯賽中,麗江飛虎提前一輪降入乙級,陣容中雲南本土球員同樣屈指可數。

足球基礎的薄弱一直在制約著雲南整體足球水平的發展,但從趙宇豪身上,我們多少能為雲南足球的發展找到些許答案。如今,像雙必嘉等雲南籍年輕球員,也開始逐漸走得更遠,沒法為傢鄉球隊出戰頂級聯賽的他們,選擇瞭留洋等發展方式。

對於雲南足球來說,未來依舊在路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