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聯賽:為瞭飲水機而戰的修羅地獄

07-12

夏季聯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拉斯維加斯,關註著這 24 支球隊的不隻有來觀戰的球迷,更有拿著長槍短炮的各路媒體,和筆耕不輟的各隊球探們,這樣的大雜燴,甚至要比 NBA 常規賽還要熱鬧。

但相比拉斯維加斯,另外兩站奧蘭多和猶他就顯得簡陋許多瞭:猶他夏季聯賽安排在瞭猶他大學舉辦,隻有爵士、馬刺、凱爾特人和 76 人四支球隊參加;邀請瞭 8 支球隊的奧蘭多夏季聯賽更是隻有一座訓練場,場邊隻能容納板凳席和教練,整個轉播僅有一個機位,計時器都是臨時釘在墻上的。

這就足以看出待遇和重視程度的差距:7 月 1 號到 6 號是奧蘭多夏聯;3 號到 6 號是猶他夏聯,而拉斯維加斯夏聯則安排在瞭 7 號到 17 號,對球隊和球迷而言,拉斯維加斯才算是 " 正賽 " 的戰場。

夏季聯賽雖然在 NBA 官方網站擁有頁面,但嚴格來說並不算是官方性質的比賽。眾所周知,從 7 月 1 日開始計算下一年的新賽季,但在 9 月底正式召開媒體日之前,都視為休賽期。但從 2004 年拉斯維加斯夏聯創辦以來,聯盟中的大多數球隊都將其視為新賽季考察新人的重要途徑,準備工作多達數周時間。

一般說來,在選秀大會之前,各支球隊就已經給海外球員和目前並不在聯盟中打球的年輕球員們發出邀請,加入夏聯隊伍。選秀大會兩輪選完後,各隊的管理層又緊鑼密鼓地給他們看好的幾位落選秀打去電話,邀請他們參加夏季聯賽。

以今年為例,所有球隊都參加瞭夏季聯賽,隻不過參加奧蘭多站的 8 支球隊隻有小牛和熱火組隊繼續打拉斯維加斯站,剛好 30 支球隊。

往常情況下,球隊一般會做出取舍:組成兩套不同的球隊比賽。奧蘭多站含金量較低的原因,在於 " 硬手 " 們此時都在積極準備拉斯維加斯站,進行著短期的訓練營。奧蘭多站則是組好就打,教練通常也都是邀請來並非主抓球隊的核心教練組,等於是一兩個當年新秀加上若幹路人掛著球隊名字就開打——前兩年球隊不夠的時候,魔術隊還拆成白隊和藍隊,湊數用。

到拉斯維加斯站,起碼是 NBA 球隊的首席助教帶隊,並帶著一套訓練師隊醫等的後勤班子。組成球隊的一多半都是熟人——當屆新秀;往年本隊新秀但沒來過的;以及本隊下屬發展聯盟的球員,剩下的幾個名額,才留給海外邀請球員和往年邊緣人物。

以今年的小牛為例,奧蘭多站的成員隻有 4 人來瞭拉斯維加斯,丁彥雨航和已經簽下雙向合同的莫特利,另外倆人則是臨時征調而來。所以當小丁舟車勞頓風塵仆仆來到拉斯維加斯時,人傢已經合練瞭快一個禮拜。何況這支隊伍裡有 4 個 NBA 球員,小丁也隻能從首發,落到第三節末才撈到出場。

也因此,拉斯維加斯夏季聯賽不但從球員實力,到技戰術水準都要高出奧蘭多不小的檔次,並且因為帶隊的都是 NBA 的專項進攻或者防守教練,即便是夏聯隊也能打上明顯的球隊烙印。在這種情況下,不同來歷的球員,衡量標準也有著巨大的差別。

如前文所說,夏季聯賽並不屬於嚴格的官方比賽,因此球隊隻能身穿訓練服比賽,也沒有合同約束——本隊新秀自然需要和球隊協商是否提前簽約,邀請來的球員可能隻有保險和基本的勞工費瞭,幾年前有報道透露每人 2000 塊,這筆錢雖然不計入工資帽,但也是球隊開銷支付。

也就是說,球隊與這批 " 非自傢人 " 隻有臨時工合同,沒有長期雇傭關系,所以會出現球員不同站代表不同球隊比賽,可能到他打季前賽的時候,又穿上瞭另一支球隊的球衣。

因此,參加奧蘭多夏季聯賽的球員,要麼早早談好瞭下一站的加入隊伍,要麼本就沒有太大沖擊 NBA 的意願。實際上這一類的雇傭兵,他們並不是為瞭向加入的球隊展示,更多程度上是給所有 NBA 的球探,甚至是全球其他聯賽的球探表現——歐洲、北美其他聯賽、乃至 CBA 球隊,都把夏季聯賽當做重要考核標準之一,這些職業生涯顛沛流離的遠行者們,通過夏季聯賽的秀場,去尋找一份新的工作,當然,也給自己在 NBA 球探那裡,留下自己的姓名。

從奧蘭多到拉斯維加斯,已經經過瞭一輪淘汰,但就算成功躋身拉斯維加斯站,也要面對殘酷而不公平的競爭:不同的球隊需求有巨大差異。重建隊裡可能會有多位高順位新秀,他們占據瞭大量重要時間,雇傭兵們完全不會對他們造成威脅;而 NBA 強隊派出的大多是發展聯盟級別的龍套球員,機會稍微多,但競爭更為激烈殘酷:敵人不是場上的對手,而是身邊的隊友。

雖然夏聯的主帥隻是球隊的助理教練,但許多球隊的主教練甚至老板會親自到現場督戰,當然也包括瞭來 " 探班 " 的球隊大哥們。二三年級球員自然是安全的,夏聯對他們而言,就是展現和常規賽不同風格的地方,讓更多球迷和教練 " 眼前一亮 ",給新賽季制造更多的可能性——在前一年得到穩固位置的無需數據證明自己,在場也談不上盡全力;而手上隻有無保障合同的球員,因為第二年底薪遠高於第一年,他們需要 PK 掉競爭對手,證明自己還能留在隊中。

相對來說,近幾年的海外球員,基本都要通過運作參加夏季聯賽。每支 NBA 球隊都有海外球探,他們會發掘 NCAA 以外全球各地的年輕 " 遺珠 ",給球隊提供參考名單邀請參賽;而幾個比較有商業基礎的國傢,則是隸屬球隊、經紀公司與 NBA 球隊的共同運作,一方面球員得到瞭實打實的提高機會,一方面制造話題,給球隊提升知名度和收視率。在運作中,球員代表哪支球隊,參加哪幾站比賽都是事先談好——近幾年我國球員大量參加夏季聯賽,也都是早早確定:丁彥雨航在 6 月份便確定出戰奧蘭多和拉斯維加斯兩站夏季聯賽,他便不需要太多競爭爭取,直接得到瞭參加夏季聯賽的門票。

但要真正踏上 NBA 的賽場,除去新秀們,則是一個極小概率的事件:直到季前賽,才真正算作 NBA 的舞臺。聯盟規定,球員必須擁有正式合同,才可以出戰季前賽。而季前賽的球員上限是 20 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球隊都已經敲定瞭 13-14 個名額,剩下的六七人,要去擠最後一兩個板凳盡頭的位置。

但這六七個位置卻不隻屬於夏季聯賽的佼佼者們:暫時失業的多年老將;曾經打過 NBA,上賽季在海外打球的球齡超過 4 年的球員,他們得到的邀請就是跳過夏季聯賽,直接來打季前賽,平均下來,一支球隊季前賽大名單裡的 20 人,也就一兩位來自夏季聯賽的選拔。而他們還要和前兩類老將競爭最後的位置。

而所謂的 " 正式合同 ",基本都是我們常說的 " 訓練營合同 ",正式的說法是 " 部分保障的多年合同 ",保障的部分,一般隻有幾萬美元,多的也就一二十萬——這就是賽季開始前被裁員時他們真正能領到的錢(我們曾在此前的內行中對其做過介紹,千軍萬馬中隻為一份盒飯 :NBA 夏季聯賽發展史)。而在 2 年前聯盟規定,被裁員的最後 3 人自動進入本隊發展聯盟名單後,這最後的幾個名額都留給瞭夏季聯賽脫穎而出的球員,他們面對的將是被裁掉,然後穿上發展聯盟的球衣,在接下來的一年半載拼命表現,碰巧球隊出現空缺名額,簽下一份 10 天短合同,真正成為 NBA 的一員。

而那些沒能留下來的老將,則不會接受進入發展聯盟,他們在被裁員前就開始物色下傢,拿一份新合同,去海外聯賽瞭。

新版勞資協議增設瞭新規定:雙向合同。意味著球隊可以在 15 人名單之外再簽下 2 人,大名單達到 15+2 人,但這 2 人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球隊的真正成員:他們的大多數時間留在發展聯盟球隊,NBA 球隊可以隨時征調他們隨隊,按照在兩支隊伍的不同天數計費——包括出征客場,隨隊訓練和出場比賽,最多 45 天,否則必須要 " 轉正 " 為 NBA 底薪合同。雙向合同的誕生固然增加瞭圓 NBA 夢的機會,但條件卻也夠苛刻:7.5 萬的發展聯盟最高年薪,就算在 NBA 打滿 45 天,加在一起也不過才 25 萬美元。這條規則實質隻是為瞭防止 NBA 球隊無法留住看好的自傢發展聯盟球員,而用雙向合同鎖定,卻也因此讓底層球員,失去瞭傳奇性的 " 一步登天 " 的機會。

因此,到目前簽下雙向合同的球員,幾乎都是當年參選的落選秀:他們又想打 NBA,又沒有闖出名頭無法在海外拿到高薪,雙向合同足以激勵他們保持良好狀態。未來次輪秀們也將面臨隻能簽下雙向合同的境況。雖然待遇寒酸,但放在夏季聯賽陣容裡,手裡有合同的他們,反而是內心安定,不為下一頓發愁的一派瞭。

那麼回過頭來總結這條 NBA 之路:

1、如果你是海外球員受邀參加夏季聯賽,打出良好表現→接到訓練營合同(現在還可能是雙向合同)→打敗競爭者→權衡時間和金錢決定是留下還是重返之前聯賽

這幾關對海外球員來說是層層煎熬:他們大多是所效力聯賽的主力或者頭牌角色,在 NBA 得到的待遇基本都要遜色於母隊開出的條件。當然也真的有為瞭理想的:小牛替補中鋒突尼斯人梅傑裡,就在 29 年這年從皇馬跑來打夏季聯賽,一路留到最後。而他所拿到的,不過是一份每一年都不保障的 3 年加在一起稅前 280 萬美元的底薪而已。

2、你如果是今年或者往年的普通落選秀,或是被過早放棄的二輪秀,和海外球員相比,走到被裁員加入下屬聯盟之前沒有選擇:對他們來說,雙向合同都是難得的 NBA 夢想。

他們需要從加入的那一刻起,展現出全部本領:在夏季聯賽要火力全開光照全場,在季前賽的短暫時間裡要即插即用,表現高效。他們很難知道教練到底有何需求,機會何時會出現。在競爭對手同樣實力強勁的情況下,擊敗他們,先成為每場飲水機旁穿著西裝的那兩位。

殘酷的事實便是如此:夏季聯賽從來都不是海選的考察場,那隻是新秀夏令營的附帶效果而已。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