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國際奧委會一致通過 " 奧運舉辦權雙分配 " 提案,2024 年和 2028 年夏季奧運會的承辦城市將同時產生,就像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舉起洛杉磯和巴黎市長兩人的手,這是個被視為三贏的結果,惟一懸念隻剩哪座城市先辦 2024 夏奧。然而從雙城記到雙分配,縱然這次奧運申辦權改革足以載入史冊,但怎麼看都像是無奈的創新,無法掩蓋奧運會舉辦權已不再是搶手貨的事實。而這種類似於買一贈一的做法,更是引發世人疑問:國際奧委會到底急什麼?
當奧運會舉辦權從瘋搶到被制定分配,洛杉磯和巴黎還能剩下多少 " 勝利快感 " 不得而知,卻足以讓奧運申辦屢次遇冷、歐美國傢舉辦奧運熱情消退、抵制申辦奧運的浪潮在全球蔓延,這幾個凸顯 " 奧運危機 " 的熱門問題被再次放大。
兩屆奧運申辦 8 城退出 打包分配應對二選一尷尬
對於促成奧運舉辦權雙分配提案通過,巴赫打瞭一個比方," 我們為什麼不抓住這兩隻大鳥,再孵一些小鳥。" 奧委會委員龐德的話更加直白," 我們不這麼做,又怎麼辦?" 在這面對現實的無奈中,我們看到 IOC 之所以將奧運舉辦權打包分配,與舉辦奧運會從爭相搶奪的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不無關系。要知道,已連續兩屆奧運申辦戰都隻給 IOC 留下二選一的尷尬局面。
2022 年冬奧會申辦大戰最初也是六城廝殺,然而斯德哥爾摩 2013 年 11 月提出申辦,一個月後以擔憂開支為由退出,2014 年 5 月克拉科夫因當地 70% 居民投票反對申辦宣佈退出,同年 6 月利沃夫市因國內政治與安全危機未解決,成為第三個 " 逃跑新郎 ",而 2014 年 10 月奧斯陸也退出,盡管有超過一半的居民力挺申辦,但挪威政府還是擔心國傢經濟受影響,拒絕為申辦提供財政擔保。
就這樣,2022 年冬奧申辦大戰成為北京和阿拉木圖的單挑,在對競爭城市評估報告中,IOC 也指出北京舉辦冬奧會的一些不足,張傢口和延慶的年降雪水平使得比賽完全依賴人工雪,因為缺乏自然雪,滑雪場地角度的外觀可能缺乏美感。不可否認,北京最終獲舉辦權歸根結底還是實力更為強大,但對手組團退出為北京贏得申辦大戰掃清障礙是不爭事實,一對一 PK 阿拉木圖,總比六城對決更有獲勝把握。
輪到 2024 夏奧會申辦,可謂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IOC 有苦難言。隨著羅馬、漢堡、波士頓和佈達佩斯四座城市相繼退出,最終 2024 夏奧申辦戰也淪為 " 二人轉 "。如果說 2022 年冬奧申辦隻有兩個城市堅持到最後給 IOC 敲響警鐘,如今則要直面危機,在照顧申辦城市面子和積極性的同時,也考慮到維護自身利益未雨綢繆,IOC 幹脆一口氣將兩屆奧運舉辦權頒發出去就是危機公關的最現實解決方案。
奧運舉辦權曾是香餑餑 俄彰顯大國氣質耗資 500 億
遙想當年,2000 年奧運申辦進入最後爭辦的是 5 個城市,北京到最後一輪投票才以兩票之差輸給悉尼,而北京申辦 2008 年夏奧可以說勢在必得。要知道,那一次最初有十座城市遞交瞭申辦申請,而最後的五城決戰北京也是在第二輪投票勝出,從中不難得出奧運舉辦權在過去可謂一傢有女百傢求。當時辦奧運會可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美差,首先奧運會是世界運動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這是一張真正國傢名片,舉辦奧運可以擴大主辦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國際形象,而申辦奧運也被視為國傢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競爭,更是一項賺錢的買賣。
1988 年漢城奧運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步入經濟復蘇的韓國就是通過舉辦奧運走向世界,提升國際形象,在 1988 年後的 5 年內韓國與多個國傢建交,一躍登上世界政治舞臺。韓國因辦奧運會,當年就使經濟實現瞭 12.4% 的增長,為韓國建築業、制造業和第三產業分別創造瞭 21 億美元、22 億美元、13 億美元的產值,1985 年至 1990 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 2300 美元增加到 6300 美元。
除瞭舉辦奧運是彰顯國傢實力、促進經濟增長的絕佳方式,各國爭相舉辦奧運會也圖的是錢,誰也不願意賠本賺吆喝。眾所周知,奧運會第一次實現真正盈利是在 1984 年洛杉磯奧運,賺瞭 2.5 億美元,正是從這屆奧運開始,辦奧運能給東道主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就成為重點。1992 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帶來經濟效益高達 260.48 億美元,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總收益 51 億美元,2000 年悉尼奧運帶來 63 億美元收益。根據北京奧組調整後確定的預算,2008 年北京奧運會收入總規模為 195.4 億元人民幣 ( 折合 23.63 億美元 ) ,支出總規模為 194.1 億元人民幣 ( 折合 23.47 億美元 ) ,盈餘為 1.3 億元人民幣 ( 折合 0.16 億美元 ) 。四年後的倫敦奧運會,英國政府評估舉辦奧運會的支出為 89 億英鎊,遠遠低於奧運經濟將為英國帶來的至少 280 億至 410 億英鎊的總增加值。
但一切從 2014 年開始轉折。2014 年索契冬奧會,俄羅斯要借舉辦冬奧之機展現大國雄心,展示依然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體育基礎,證明自身依然擁有世界頂尖一流大國的實力,普京就直言索契冬奧是俄羅斯龐大的國傢建設項目,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工程。這屆被冠以 " 俄羅斯大國復興路上的巨大形象工程 " 的索契冬奧會總耗資超過 500 億美元,已是預算的 4 倍之多,堪稱史上最昂貴的奧運會,其中投入近 30 億美元確保冬奧會期間索契的絕對安全,70 億用於場館建設,剩下的錢被聯邦政府用來在索契動工興建瞭 378 項設施,當地政府興建瞭 46 項,而在這些工程中隻有 13 項直接用於運動會。500 億美元的巨額開銷讓很多有意願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和市民感到恐懼。
2016 年裡約奧運會就是一個反例,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巴西經濟危機不但直接導致瞭能夠投入的資金縮水,更要命的是,為瞭避免在全世界面前丟臉,還有很多原本該用在巴西貧困人口身上的錢被緊急劃撥到瞭奧運會身上而屢受國內民眾質疑。加上碎屍、寨卡、暴力、水污染、警察和消防員罷工等等奧運會召開前夕爆出的負面消息,也讓很多遊客止步,令裡約奧運會的收入大幅減少。據報道,裡約奧運會最終花費 131 億美元,是預算 46 億美元的兩倍有餘,註定將成為一屆賠錢的奧運會。
奧運遇冷難獲民眾支持 被前車之鑒嚇怕瞭
願意舉辦奧運國傢越來越少,這絕非偶然。奧運承辦吸引力下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過辦奧運帶來長期經濟拉動的效果,事實證明並不明顯,投入成本和實際收益之間也存在差距。在殘酷現實面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形勢下,很多國傢都覺得辦奧運不劃算,性價比低,而西方多個城市申辦奧運也難以獲得政府和民眾支持。
拿 2024 年申辦戰為例,2015 年 7 月波士頓正式退出申辦,為抵制申辦,波士頓市民發起 " 拒絕波士頓奧運會 " 活動,指責 IOC 誇大瞭經濟上好處。漢堡市民投票否決申辦,理由是辦奧運太奢侈浪費,2016 年 9 月份羅馬美女市長以經濟因素為由宣佈放棄申辦,意大利政府無法為總預算約為 125 億美元的申奧項目提供財務支持,羅馬連續兩屆放棄奧運申辦都是因為沒錢。2017 年佈達佩斯也放棄申辦,民眾表示辦奧運成本難以估量,對匈牙利這個小國是難以承受之重。看看最近兩屆奧運申辦大戰,除瞭烏克蘭的利沃夫是因國內遭遇危機,其他城市退出申辦的理由都是懼怕辦奧運成本過高,無法獲得民眾支持。
棄辦城市沒有做到含著淚也要將申辦戰打完,不能怪他們臨陣退縮,都是被前車之鑒嚇怕瞭。裡約奧運會花費瞭 131 億美元巨資,這些錢不是都能帶來奧運遺產的。裡約奧運結束至今還不到一年時間,開閉幕式的主場地遺失的座椅多達 7000 個,看臺上的天花板佈滿漏洞,遊泳館變得銹跡斑斑場地,呈現出敗落景象。
雅典奧運會拖垮希臘經濟
據歐盟統計,2004 年雅典奧運總支出超過瞭 80 億歐元,支出超出預算約 18 億歐元,希臘人也為 " 奧運回傢 " 付出慘重代價,正如希臘媒體所言,在收獲名聲和榮譽後,希臘人可能要為奧運會背負近 10 年的債務,事實上,2005 年希臘經濟增長就降至瞭 9 年來的低點。媒體還披露,2004 年雅典奧運場館變得雜草叢生,當年劉翔在奧林匹克綜合體育場奪冠,11 年過去中國飛人馳騁的舞臺已今非昔比。盡管力挺申辦的人認為舉辦奧運收入超過辦賽成本,但無論裡約讓奧運會第一次來到南美,還是雅典讓奧運回傢,產生的實際回報並沒想象中樂觀。
當然,不能將一個國傢經濟低迷全部歸結到辦奧運上,就像如今依然有洛杉磯和巴黎願意合理分配 2024 年和 2028 年夏奧,還是說明舉辦奧運會依然有其魅力。但從以辦奧運為殊榮到很多城市不願意接受,奧運品牌已今非昔比,面臨諸多如何運營的危機,這次將奧運舉辦權打包分配是不破不立的改革,也是無奈的權宜之計。而雖然暫時解決瞭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如何降低申辦成本,如何給東道主國傢隊減負的同時帶來紅利,是否效仿足球世界杯考慮聯合申辦?總之,對於 IOC 來說,確實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