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體育評論員:方正宇
支持足協 U23 新政的人總是說,即便此舉可能影響到聯賽的整體觀賞性,但至少能幫助提高本土年輕球員的競技水平。然而,就在剛剛結束的一場 U22 亞洲杯預選賽中,國青隊僅以 0 比 0 戰平柬埔寨,後者狠狠給瞭 U23 新政一巴掌。
關註國青隊此役的出場陣容,從中可以找出不少人們從本賽季開始熟悉起來的名字,比如高準翼、鄧涵文、胡靖航等球員,今年都在各自俱樂部逐漸坐穩主力位置,堪稱 U23 新政的第一批受益者。然而就是由這批球員組成的陣容,卻無力攻破柬埔寨的球門,要不是上半場立柱幫忙,國青隊甚至有可能輸掉這場比賽。
當然,僅僅因為一場平局就批判 U23 新政全無用處似乎太武斷。但在新政已經實施瞭半個賽季的時間節點上,人們還是可以檢閱一下新政所取得的實際效果。至少在大多數中超球隊那裡,U23 球員並沒有成長到完全具備主力水平的地步,其中不少今年恰好 23 歲的球員,已經需要為明年是否會存在失業威脅而感到擔心,畢竟下賽季的升級版新政要求陣容中出現更多 U23 球員。而在國際賽場上,亞洲杯預選賽的結果也在提醒我們,青年球員的水平提高,並不隻是依靠強行把他們安排在高水平外援身邊就能實現的。
其實相比 U23 國青隊的頹勢,更加值得警惕的信號出現在 U16 國少隊那裡。就在剛剛結束的一場國際足球邀請賽中,國少隊三場比賽凈吞 9 蛋,以全敗戰績結束瞭本次之旅。之所以說這個結果更加值得警惕,不僅因為 U16 相比 U23 代表著更加長遠的未來,更是由於這也許證明中國足球在青訓道路上已經走錯瞭方向。
多年以來,每當談起如何改變中國足球極弱難返的現狀時,從媒體到球迷給出的答案往往都是同一個:大力發展青訓。平時在對足協或者俱樂部進行批評時,外界矛頭往往也集中在不重視青訓的問題上。按照這樣的邏輯,很多人都相信,未來隻要中國足球重視瞭青訓工作,足球水平自然會隨之提高。
比如說起 U23 球員目前相對較低的整體水平,我們可以將其歸咎於昔日的足球大環境。要知道,如今這批球員的技戰術基礎,大多是十幾年前在其少年時代就定型的。而十年前恰逢中國足球最黑暗的那個年代,很多俱樂部根本就不知道未來在哪裡,自然也不會在青訓上加以投入,最終導致中國足球在梯隊建設上出現瞭嚴重的人才斷層,這個惡果如今已經在國青隊身上發揮作用,未來還將影響到國足的戰鬥力。
好在這畢竟已經成為瞭過去,以恒大 2010 年的進入為起點,中國足球又重新迎來瞭久違的盛世,進而推動各支球隊紛紛在青訓上投入重金,包括將大批年輕球員直接送往海外接受訓練。所以我們曾經樂觀地以為,也許幾年之後,中國足球就會迎來收獲大批青訓成果的好時光,屆時能看到量產版的范志毅或者郝海東。
但這種樂觀情緒卻在 U16 的比賽過後受到打擊,從年齡來看,這批國少隊球員可以算是中超升溫之後出產的第一批青訓成果,但至少在 U16 這個年齡段,他們並沒有取得勝過前輩的表現,也讓人進一步為中國足球的未來感到擔心。
也就是說,無論是從足協新政中短期獲益的 U23,還是從中超發展中長期受惠的 U16,目前交出的答卷都不讓人滿意。失望之餘,我們有必要借此認清一個事實:青訓很重要,但要真正搞好青訓,卻並不隻是依靠領導重視或者資本投入就能簡單實現的。
比如說起青訓成果,比利時足球顯然是近年來最成功的榜樣。此前沉寂多年的歐洲紅魔,最近十年裡集中湧現出阿紮爾、盧卡庫、費爾通亨等一批優秀球員。包括中國足協也專門與比利時足協進行過交流,希望從對方那裡吸取到成功的青訓經驗。但在吸取的過程中,大多數人仍然僅僅聚焦於資金投入、網點建設這些領域,卻往往忽略瞭另一個關鍵所在:2006 年,在對本國足球風格感到迷茫的時候,比利時足協為青訓教練們制定瞭統一的教材,其中的核心,就是鼓勵青少年球員多控球多突破,在有些比賽中甚至不允許鏟球以鼓勵進攻。正是在這樣一種自上而下的指導思想下,比利時足球接連冒出阿紮爾、米拉拉斯、登貝萊等一大批以突破見長的球員,而且這種風格與國際足球的整體發展趨勢相吻合,這才為比利時足球打造出全新的盛世。
未來如果中國足球要借鑒比利時的青訓經驗,並不代表必須完全照搬對方的全套教材。但值得思考的是,多年以來,中國足球已經徹底迷失瞭自己的風格。談起當年的國足,人們至少還能想起 " 兩翼齊飛 "、" 搶逼圍 " 甚至 " 頭球隊 " 這樣的稱謂。但對於現在的國足乃至整個中國足球,人們已經很難說出到底屬於什麼風格。相比之下,在我們的亞洲對手那裡,日本足球的傳接配合,韓國足球的不倦奔跑,西亞足球的細膩技術,都是在堅持多年之後已經深入骨髓的足球元素。中國足球目前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應當構成基礎的技戰術理念,而這又是一項必須從青訓階段就在全國范圍內予以明確的任務。
所以,與其在 U23 新政問題上變著法地跟各傢俱樂部鬥智鬥勇,足協不如做些真正有利於青訓長遠建設的事情吧。像比利時人那樣搞清楚本國足球到底適合什麼樣的技戰術風格,並且在青訓過程中予以推廣和堅持,幫助中國足球找回失去多年的風格。如果不能從專業角度來解決這些基礎性的問題,那麼投入再多政策和資源恐怕也隻會事倍功半!
(鳳凰體育獨傢稿件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