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鄧肯,幾乎所有人都找不到黑點。他就像 NBA 世界裡的室外高人,能力超凡,卻又無比低調。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時代,球迷與球星的距離被無限拉近,合影更是傢常便飯,但與鄧肯合影依然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因為他確實太低調瞭,難覓蹤跡。
但最近,我們發覺鄧肯變瞭,變得 " 浮躁 " 和 " 浮誇 " 瞭,到處與人合影,似乎一時之間變成另外一個人,與我們熟悉的樣子有著強烈的反差。如果你去問鄧肯為什麼要這樣,他肯定會說,我就願意這樣做,而且多多益善。
真的是多多益善。千萬不要誤會,鄧肯還是那個鄧肯,他之所以 " 變 " 瞭,完全是因為他在災區。鄧肯出生於美屬維京群島,而連續出現的颶風災害,讓鄧肯的老傢損失慘重,很多人流離失所,連吃飯都成問題。
從颶風出現開始,已經退休賦閑在傢的鄧大爺就積極投入到救災工作中,籌款籌糧。回到老傢,鄧肯就猶如一座精神豐碑,鼓舞瞭很多老鄉,紛紛找他合影。所以才出現我們上面所說的情景,對此鄧肯表示," 隻要能幫助到他們,能帶給他們溫暖,我就願意去做。"
這就是鄧大爺。當整個 NBA 都在聲討特朗普的時候,鄧肯選擇不參與其中,反而把精力集中在幫助災民上面。從德州開始遭遇颶風侵襲開始,鄧肯一直在積極奔走,這也符合他低調的特點,隻肯默默做事,也不管有沒有人知道,更不計較有沒有媒體報道。尤其是老傢(美屬維京群島)受災之後,鄧肯更是不遺餘力,身赴災區,送上關愛。
對於颶風,鄧肯有著特殊的記憶。鄧肯小時候在老傢的經歷,很多球迷都耳熟能詳,比如說他曾經想做一個遊泳運動員,目標是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但 1989 年颶風侵襲瞭美屬維京群島,導致島上一片狼籍,遊泳池遭到破壞,很多人轉而去海裡遊泳,但由於恐懼鯊魚,怕成為鯊魚口中的食物,鄧肯慢慢減少訓練量,直至放棄。
鄧肯的老傢坐落於加勒比海,被稱作美屬維京群島。不瞭解的人可能會納悶,為啥非要在維京群島前面加個美屬。那是因為維京群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歸屬美國,一部分歸屬英國,所以為瞭區分,分別叫做美屬維京群島(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和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而這背後隱藏的則是一段殖民史。
維京群島最初居住的是阿拉瓦克印第安人,那要追溯到公元前 100 年,直到 15 世紀被加勒比人趕走。1493 年,哥倫佈發現瞭該處群島,並將其命名為 " 聖烏爾蘇拉與她的 11000 名處女(Saint Ursula and her 11,000 Virgin)",簡稱 " 處女們(The Virgins)"。這個名稱來源於聖烏爾蘇拉殉難的故事,話說聖烏爾蘇拉與 11000 名貞女跨越歐洲去羅馬朝聖,回歸途中經過科隆,被入侵的匈奴人所殺害。
16 世紀早期,西班牙憑借強大的實力,將處女群島變成自己的殖民地。隨後,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和丹麥人也紛紛進駐該地區,搶占自己的地盤,並對原有的土著居民進行無情的屠殺。
維京群島的變遷,正好映射瞭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的發展過程,強國的興衰起落,直接影響瞭維京群島的歸屬。隨著一系列的買賣和搶占,維京群島最終主要由兩個國傢控制,分別是英國和丹麥。直到 1917 年,美國花瞭 2500 萬美元買下丹麥控制下的群島,歸美國海軍部管轄。從此時起,維京群島正式形成維持到今天的局面,一部分屬於英國,一部分屬於美國。
對於美屬維京群島,美國官方的定位是海外屬地,為美國 " 未合並領土 "。像這樣的 " 未合並領土 ",美國還有四個,都是美國的海外屬地。除瞭美屬維京群島(位於加勒比海)之外,另外四個分別是美屬薩摩亞(位於南太平洋,是美國最南的領土 , 也是美國有人居住領土中唯一屬於南半球的)、關島(位於西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最南端)、北馬裡亞納群島(原是美國托管地,現屬美國海外自治邦)和波多黎各自治邦(位於加勒比海)。
這五個海外屬地,主權屬於美國,屬地的人民都是美國公民。雖然都是美國公民,但與生活在美國本土的公民相比,他們的權利受到一定的限制。
拿鄧肯的老傢來說,美國從 1927 年開始才正式給予美屬維京群島居民美國公民的身份,但他們不能在群島上參加美國總統的選舉,除非他們移居到美國本土生活。
1931 年,美屬維京的管轄權從海軍部轉移到內政部,由總統任命一個總督進行治理。直到 1954 年,維京組織法得到修改,這裡開始有瞭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機構。1970 年,美屬維京的總督開始民選,並設立瞭參議院(一共 15 人,由民選產生),之後又被允許選舉一名無投票權的代表參加美國眾議院,隻在眾議院的委員會有表決權。美屬維京目前主要有三個政黨,它們分別是維京民主黨、維京進步共和黨和獨立公民運動黨,前兩個政黨是美國本土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附屬。
雖說美屬維京的居民名義上是美國公民,但他們的權利卻與本土有著差距,因此被很多人看作是 " 二等公民 "。不僅是美屬維京,美國的另外四個屬地都存在類似的問題,甚至有的比美屬維京的地位更低一些,被人戲稱 " 三等公民 "。
我們無法揣測美國當時的動機,但從政治現實的角度看,這五個屬地並不與美國接壤,不屬於美國的州,雖然主權上屬於美國,但更確切的說法是殖民時代遺留下的產物。
聯合國就將美屬維京列入瞭非自治領土名單。那麼什麼是非自治領土?它指的是在殖民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和附屬領土。《聯合國憲章》把這類領土中建立瞭托管制度的托管領土以外者,稱之為 " 非自治領土 "。其人民尚未完全自治,對宗主國仍保有不同程度依賴關系。
其實美屬維京也曾進攻過獨立公投。1988 年,美屬維京計劃對自身的政治地位進行公投,但後來由於那場毀掉鄧肯遊泳夢的颶風一拖再拖,這項計劃被推遲到 1993 年。
1993 年,美屬維京進行瞭全民公投,當時有資格投票的人一共有 39046 人,但參加投票的人僅有 10732 人,比例為 27.49%。其中 8629 人投票支持保持現狀(占比 81.6%),1421 人投票支持成為美國的州(占比 13.44%),525 人投票支持獨立(占比 4.96%),另外還有 157 張無效票。
從投票結果看,大部分人都贊同維持現狀,這背後的原因可能很復雜。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屬維京已經歸屬美國 100 年,一直沒有出現大的波動,沒有激發變革的根本動因;從經濟的角度看,美屬維京對美國嚴重依賴,這也是很多屬地都具備的特點;從現實角度看,隻要移居到美國本土,美屬維京的人就會徹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美國公民,不再受任何限制。
不過要說明的是,這次公投因為沒有達到投票人數占比至少 50% 的要求,所以公投的結果隻能被宣佈無效,但投票對比還是反映瞭美屬維京民眾的心聲。在那之後,美屬維京一直沒有再進行過公投。
有的屬地卻並不像美屬維京這麼安分,比如波多黎各。1898 年,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戰敗,將波多黎各割讓給美國。自從歸屬美國後,波多黎各就一直沒安分過,多次爆發武裝起義鬧獨立,但都遭到鎮壓。他們還甚至嘗試過刺殺美國總統,那是 1950 年 11 月 1 日,被稱作是波多黎各民族英雄的奧斯卡 - 科拉佐和格利斯裡 - 托雷索拉刺殺杜魯門失敗,另外一些波多黎各民族主義分子在國會眾議院走廊開槍,射傷瞭好幾位眾議員。
1952 年,美國給予波多黎各自由聯邦的地位,實行自治,但外交、國防、關稅等重要部門仍由美國控制。後來,福特和裡根都公開支持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直到 1993 年進行全民公決,結果多數人支持保持自由邦的現狀。後來,波多黎各多次進行公投,但多數人仍然支持維持現狀。而到瞭 2017 年 6 月,波多黎各進行瞭第 5 次公投,這一次支持波多黎各成為美國一個州的人成為主流,但能否實現,還要看美國國會是否答應和批準。
當然瞭,波多黎各與美屬維京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都曾是殖民地,但人員構成與力量以及歷史上對獨立的渴望不可同日而語。
美屬維京總面積 351 平方公裡,總人口才 10 多萬,約 80% 的人口為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奴隸制的產物,原著居民遭屠殺,大量黑奴湧入),而波多黎各總面積 9104 平方公裡,人口達到 340 萬以上,76.2% 為拉丁裔。
不過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波多黎各,還是美屬維京,都還是美國的海外屬地,狀態並未改變。雖然歷史很容易被人淡忘,但也許哪一天,鄧大爺真的會坐著搖椅,跟孩子,甚至是孫輩兒講述這些歷史 …… 相信我,他做的出來。
最後,拋開歷史不談,鄧肯從一個二等公民,變成瞭美國式的傳奇,這段動人心魄的過程,遠遠超越瞭政治和膚色,成為一種普世的成功學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