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體育評論員:方正宇
還記得當年的春晚小品《功夫》嗎?范廚師剛喊出起價的 2000,沒想到大忽悠那裡就直接落錘成交,理由是 " 我怕喊亂瞭 "。此情此景,像極瞭如今的奧運會舉辦權之爭——原本最後參與申辦的城市就隻有巴黎和洛杉磯兩傢,結果國際奧委會一錘子落下去,宣佈這兩傢分別獲得未來兩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未來隻需要再確定舉辦順序的先後。
大忽悠急於落錘,是生怕范廚師及時醒悟過來擺脫圈套。而在國際奧委會那裡,恐怕也有類似的心態。因為從 2024 年奧運會的申辦情況來看,各地對於舉辦奧運會的熱情明顯下降。就在申辦過程中,漢堡、佈達佩斯和羅馬先後由於財政缺口和市民反對等原因而宣佈退出。最後隻剩下巴黎和洛杉磯還在堅持的局面,讓國際奧委會不得不擔心下屆奧運會是否會出現無人承辦的尷尬場景。如果不趁現在鎖定 2028 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天曉得幾年之後還有沒有城市願意接盤?
曾幾何時,奧運會還是無數城市爭搶的香餑餑。尤其在 2012 年奧運會的申辦過程中,最後入圍的五座城市是倫敦、紐約、巴黎、莫斯科和馬德裡,幾乎囊括瞭歐美最知名的幾座國際大都市,其 " 陣容 " 之豪華程度簡直亮瞎眼。沒想到短短十年之後,奧運會舉辦權就淪落到必須提前甩賣的境地,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當然還是經濟原因。細心人不難發現,最早參與申辦 2024 年奧運會的大多是歐洲城市,而最早退出的也是他們。這是因為 2016 年和 2020 年兩屆奧運會先後在南美洲和亞洲舉辦,按照各大洲輪流舉辦的原則,2024 年奧運會很可能回到歐洲,所以那些城市才會參與競爭。但另一方面,歐洲經濟目前仍未走出低谷,所以面對未來舉辦奧運會過程中必須用錢來解決的那些現實問題,大多數歐洲城市並沒有充分的自信,也就無意留到競爭的最後一刻。
實際上,自從倫敦獲得 2012 年奧運會舉辦權之後,整個歐洲經濟就因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大傷元氣,也導致歐洲國傢對於申辦奧運會、世界杯等重大體育賽事的意願急劇降溫。所幸的是,此時有一批新興經濟體及時填補瞭空白。比如 2010 年世界杯在南非舉行,2014 年世界杯和 2016 年奧運會都在巴西,而 2018 年世界杯在俄羅斯。" 金磚國傢 " 裡除印度之外的成員,在最近十年裡先後成為各種大賽的舉辦地,也算暫時為奧運會和世界杯撐住瞭紅火場面。
但 " 金磚國傢 " 的數量畢竟有限,而且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連續承辦重大體育賽事。結果伴隨著新興經濟體的辦賽需求暫時飽和,有些一度被掩蓋的問題終於得以爆發。或者說,更多的國傢和城市已經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真的能通過舉辦奧運會而獲益嗎?
說起奧運會在經濟領域內的成功,無數人都會提起尤伯羅斯在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的傑作。也是從那時開始,在高度商業化的運作之下,舉辦奧運會開始被視為一件可以名利雙收的美事。但不容忽視的是,被商業化推動的體育賽事遠非奧運會一項。以 NBA、歐冠為代表的職業賽事,在吸引觀眾乃至轉播機構的過程中力度更大、創意更新。相比之下,奧運會除瞭不斷對賽事規模進行擴張之外,近年來在商業推廣方面並沒有多少新意可言,自然會被更精彩的職業賽事分走不少流量,其商業價值的實現逐漸進入到瓶頸期。
所以對於很多國傢和城市來說,如果隻算經濟賬,舉辦奧運會可能隻具有 " 賠本賺吆喝 " 的價值。當初在整體經濟形勢向好的背景下,或許還有些地方願意貼錢賺點吆喝。然而一旦經濟出現下滑趨勢,那麼像奧運會這樣的 " 奢侈性消費 " 就會第一個被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際奧委會提前確定 2024 年和 2028 年兩屆奧運會的舉辦地,其價值不僅是鎖定瞭四年後的接盤俠,更在於通過這次的決定,為再下一屆奧運會的申辦爭取瞭到 8 年的緩沖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國際奧委會需要對奧運會的發展戰略重新進行規劃。比如相比現在的龐大規模,未來奧運會是否可以走 " 小而精 " 的路線?又比如在互聯網媒體掀起的新浪潮中,奧運會的轉播方式是否可能出現革命性變化?
總之,奧運會已經到瞭必須進行變革的時刻,否則,未來完全可能會出現國際奧委會求爺爺告奶奶尋找接盤俠的一幕。
(鳳凰體育獨傢稿件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