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評價黃萬裡對三峽工程的擔憂?

08-13

你也許不知道,盡管三峽於 2003 年開始蓄水,2006 年大壩落成,2010 年開始蓄水至 175 米,但這座由全國人大批準建設的偉大工程至今仍處於實驗性運行階段。

一般來說,我國的水利工程在建設完成後經過半年至一年(即經過一個汛期)運行後,即可進行驗收。但對三峽這樣的萬年工程,國傢抱著明顯的審慎態度。在大壩落成後十多年的今天,國務院終於對三峽開展瞭整體竣工驗收,待驗收通過便會進入正式運行。過去數十年來,三峽論證與建設過程中的種種激烈交鋒,三峽到底是 " 利國利民 "、還是 " 禍國殃民 ",或許可以從這十多年的運行中得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

正如上世紀 80 年代出版的反壩派文集《長江、長江:三峽工程論爭》中指出的那樣," 三峽工程,是上,還是不上?顯然主要是一個科學論證問題。" 在可以追溯到 50 年代的三峽工程存廢之爭中,正反雙方均提出瞭種種觀點,並給出瞭各自的論證。正方認為,三峽工程將有三大主要貢獻,為:向華中、華東和川東地區供電;顯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條件;解決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反方則認為:三峽工程所提供的電力少且貴;大壩導致的淤積將堵塞重慶港,乃至洪水將淹沒江津合川的田地;防洪效益有限。

科學的精髓在於實證。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各有各的邏輯與證據。但真正評判誰對誰錯,依賴的不是言辭,而是事實。在三峽運行十多年之今日,讓我們以《可行性研究報告》與黃萬裡先生的建言作為正反方的代表,回頭再看雙方當年的爭辯,用事實來判斷當年斷言的孰真孰偽。

三峽工程全景

發電效益

" 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 1768 萬千瓦,年發電量 840 億千瓦時……它將為華東、華中地區供應可靠、廉價、清潔和可再生的能源,並對緩和兩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煤炭運輸巨大壓力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三峽壩工經濟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區大中型電站每千瓦投資要貴兩三倍 "" 論經濟效益,此壩每千瓦造價三四倍於一般大中型壩,其經濟可行性並不成立 "" 三峽電站 20 年內隻有工費支出,沒有電費收入,國傢財力不堪負擔。"《致江澤民總書記等的三封信》

正在吊裝的三峽水輪機轉輪 圖 / 張愛忠

如黃萬裡先生所說:" 攔河築壩技術久已成熟,不成為是否可行的條件。同樣,政治條件中組織法權、移民賠償等問題在我國都能解決……這些都可以資金衡量,可並入經濟條件,一起核算其可行。" 巨資興建的三峽工程能否收回成本,依賴於水力發電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

以 1993 年 5 月末價格,國傢批準三峽工程建設的靜態投資概算為 1352.66 億元,包括樞紐工程的 500.9 億元、輸變電工程 322.74 億元和水庫移民搬遷與安置的 529.02 億元,按照物價和利率等影響因素測算,動態總投資合計 2485.37 億元。2005 年 9 月,三峽左岸電站的 14 臺機組提前一年全面發電,2008 年 10 月,右岸電站 12 臺機組提前一年投產。在 2014 年,三峽工程全年發電量達 988 億千瓦時,不但超過瞭規劃時的 840 億千瓦時,更超過此前長期位居世界首位的伊泰普水電站,創造瞭新的世界最高紀錄。截止 2017 年 3 月 1 日 12 時 28 分,三峽電站的總發電量達 1 萬億千瓦時,按照上網電價 0.26 元計算,為 2600 億元,已經超過瞭總投資。

水電作為我國上網電價最低的電,拉低瞭電價,惠及全國用電戶。

三峽投產正好趕上瞭我國經濟的大發展時期,1992 年人大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當年全國發電量 7470 億千瓦小時,到瞭 2016 年,我國用電量已達 5.9 萬億千瓦時。可靠、廉價、清潔和可再生的三峽電,也緩解瞭新世紀初我國電力一度緊張的局面。此外,三峽還促進瞭我國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相關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在建設三峽左岸電站時,14 臺機組由兩個國外聯合體中標,而到瞭三峽右岸電站,12 臺機組中已有 8 臺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機組。而正在建設中的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所使用的 16 臺世界最大的百萬千瓦級機組,全都是國產的。

通航能力

" 目前川江通過能力僅約 1000 萬噸。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慶至宜昌 660 千米航道上,落差 120 米,共有主要礙航灘險 139 處,單行控制段 46 處。三峽工程修建後,航運條件明顯改善,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可降低 35%~37%。"《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 此壩建成蓄水後將使金沙江與四川盆地下來的河槽中的礫卵石和部分懸沙在重慶沉積下來,形成一水下堆石壩,堵塞重慶港,其壅水將淹沒合川、江津等城鎮、殃成數十萬人民淹斃的慘劇。此壩永不可修。"《水經論從• 治水原理 · 關於長江三峽修建高壩的可行性問題》

三峽升船機——全球最大的 " 超級電梯 " 圖 / 孫榮剛

長江是貫通中國中部地區東西向的 " 黃金水道 ",三峽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湍急川江的運輸條件,而這也是三峽工程論爭中最受人關註的焦點。黃萬裡先生認為:" 長江上遊最重要的造床料為礫卵石。卵石不同於泥沙,泄沙孔也排不出去。若建瞭大壩,每年上億噸的卵石將無法出川,而在上遊淤積起來。此壩蓄水後不出十年,卵石夾沙隨水而下將堵塞重慶港;江津北碚隨著慘遭洪災,其害將幾十倍於 1983 年安康漢水驟漲 21 米、淹斃全城人民的洪災。最終被迫炸壩,而兩岸直壁百米,石碴連同歷年沉積的卵石還須船運出峽,向下遊開闊之地傾倒。航運將中斷一兩年。不知將如何向人民交代。"

新中國曾在三門峽水庫的淤積上有過沉重教訓,三門峽修建僅 4 年,淤積便達 36.5 億立方米,導致上遊渭河的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使得關中沃土受到嚴重的洪澇威脅。三峽雖然能夠加深川江的水位,但同時也必然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淤積,問題在於淤積量有多大,是否會導致十年即堵塞重慶港。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監測統計,三峽修建前,重慶寸灘斷面平均卵礫石來量 22 萬噸,僅為 " 每年上億噸 " 的 2 ‰。而三峽蓄水以來,更減少至年均 4 萬多噸。泥沙的情況也與之類似,自蓄水至 2010 年底,三峽幹流庫區共淤積泥沙 11.68 億噸,年均約 1.46 億噸,僅為論證預測時的 1/2。隨著上遊金沙江以及雅礱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上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可以預期,在未來淤積的趨勢將進一步減緩。

三峽船閘的運行貨運量(萬噸)

與建庫前相比,盡管確實有局部河段產生礙航現象,但川江總體通航條件大為改善,庫區 100 多處主要險灘被淹,5000 噸級單船和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港。上世紀 90 年代,三峽下遊 38 公裡處的葛洲壩年過閘貨物量為 1000 萬噸左右,據此,三峽船閘設計瞭年通過量萬噸級的永久船閘,預計 2030 年達到飽和。但實際上隨著航運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大量貨物選擇水路運輸,三峽船閘通航後第 9 年的 2011 年即突破萬億噸,2014 年已達到 1.2 億噸。這也導致大量船舶等待時間延長,甚至不得不使用滾裝船和運輸車輛實施 " 水—陸—水 " 的翻壩運輸。為瞭緩解船閘壓力,三峽不但新建瞭世界最大規模的升船機,而且第二船閘的也已開始調研工作。三峽建成十多年來,重慶港不但沒有被堵塞,反而成為瞭西南地區的入海口。

防洪作用

" 目前,中遊地區受洪水威脅的居民人數約為 1000 萬人,預期在工程可能生效時將增至 1450 萬人。三峽水庫提供的 310 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將有效地控制大至 1000 年一遇的入庫洪水,從而使中遊平原地區免遭淹沒。"《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 長江上中下遊的防洪治理依靠水庫蓄洪節流其效果是較小的,遠不如堤工、河道疏浚等其他方法。主要原因是長江的洪流時程表現為量大而峰平,蓄洪能抑低峰頂很少。"《長江三峽高壩永不可修的原由簡釋 · 論三峽水庫的防洪效果及長江中下遊的治理》

1998 年特大洪水的洪峰通過三峽導流明渠 圖 / 黃正平

防洪能力雖非三峽爭論的焦點,但卻是新中國開始規劃三峽的主因。萬裡長江,險在荊江。長江自三峽流出後,進入地勢平緩的江漢平原,沉積速度大於侵蝕速度。隨著河床的抬高和大堤的修築,每到汛期,荊江就成為地上懸河,洪水水位高出兩岸地面 6~10 米,一旦決口就是覆頂之災。1954 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雖然使用瞭分洪區等手段,仍導致湖北全省超過 3 萬人喪生,受災田地超過 2000 萬餘畝,受災人口超過 1000 萬。此後水利部門開始規劃三峽工程,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荊江防洪問題。在 50 年代,由於技術限制,三峽工程擱置下來;而到瞭 80 年代,再次提出三峽工程的緣由,仍然是洪水的威脅。

在三峽工程修建前,荊江段僅僅依靠堤防,隻能防禦十年一遇的洪水,加上荊江分洪區,約可防禦四十年一遇洪水。1998 年洪水的峰值並不高,為 6.33 萬立方米 / 秒,不到二十年一遇,但持續時間長,總洪水流量較高。導致大堤幹堤上出現瞭 9000 多處險情,動用瞭 670 多萬人進行搶險和搶護。荊江分洪區自 1954 年以來再次準備使用,臨時轉移人口 30 萬。但分洪雖然可以緩解下遊壓力,但在分洪區造成的損失也極為巨大,預計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因此最終沒有動用。

三峽在 2010 年和 2012 年,都迎來瞭峰值超過 7 萬立方米 / 秒的洪水。經過三峽水庫後,出庫流量不到 5 萬立方米 / 秒,大堤幹堤上隻是出現瞭一些散浸的小險情。如果沒有三峽工程,宜昌、枝城、沙市乃至漢口都可能超警戒水位,大量人員都將上堤巡查搶險,部分分洪區也會進行分洪。據估算,僅 2010 年三峽攔截的洪水,其防洪效益就達 266.3 億元。

2012 年 71200 立方米 / 秒洪水調度過程,三峽對荊江洪水的削峰能力無可替代。

相對於反方觀點,在荊江區域片面依賴堤工和河道疏浚,不可能達成三峽的效果。也有人認識三峽僅能控制長江上遊水量,對中下遊洪水並無作用。但以荊江段而言,宜昌(三峽)的水量占據沙市(荊州)流量的 95%,城陵磯(嶽陽)流量的 76%,漢口(武漢)流量的 66%,可見長江中下遊的洪水主要來自於三峽以上的上遊地區。三峽工程防洪庫容為 221.5 億立方米,相當於 4 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而隨著上遊幹流和主要支流上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洪水對長江中下遊的威脅將進一步削弱。

展望三峽

當然,以上並非是說三峽反對者當年的立論都是不成立的,例如清水下泄、庫區地質災害等也都客觀存在。但這些問題在論證時已經納入瞭考量,今天也有妥善措施加以處理。三峽工程技術總負責人潘傢錚院士曾說過: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一些反對意見讓三峽的論證更科學,施工更完善。但是,區分合理的質疑和無稽之談也是必要的。在網上流傳的種種流言中,有些是前人的說法,在實踐中已經被否認瞭;有些是完全虛構的;更有無恥者冒用逝者名義信口胡言。而區別真偽的工具,仍在於邏輯與實證。

誠如參與三峽等多個水利樞紐建設的陳祖煜院士所言:" 無論是‘反壩主義者’,還是‘建壩主義者’,隻要遵循科學的發展觀,實事求是地開展調查和研究,是可以找到共同語言的。但是那種羅織、放大、編造大壩的缺點,再予以誇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除瞭在發電、航運、防洪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外,三峽工程還能夠優化水資源的調度。但更重要的是,三峽工程與此前建設與之配套的葛洲壩工程,實現瞭中國水電水利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培養瞭大量水利水電人才。經歷瞭命途多舛三峽工程之後,在新世紀,中國陸續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烏江建設瞭成規模階梯開發的大型水利樞紐,包括世界最高的大壩(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水佈埡水電站大壩等,在工程難度上甚至不輸於三峽。三峽建設者們在金沙江上興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傢壩四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相加起來又是兩座新的三峽。

新三峽美景依舊 圖 / 黃正平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