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以為央媽網聯是來截胡騰訊阿裡的麼?

08-1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港股那些事,36 氪經授權轉載。

最近,關於移動支付、征信天天有大新聞。

先有移動支付兩大巨頭阿裡、騰訊很有默契的一同啟動瞭 " 無現金日 " 的活動,向消滅現金發起沖鋒的號角:

支付寶宣佈:從 8 月 1 日到 8 月 8 日一周時間內為 " 無現金周 ",提高支付寶支付的 " 獎勵金 ",消費 2 元以上可能有 4888 元獎勵。

微信支付宣佈:從 8 月 1 日開始,持續整個 8 月,微信都會投入巨額資金以鼓勵金、代金券和現金紅包等渠道推動支付,其中焦點為 "8.8 無現金日 "。

期間,央行突然宣佈,從 2018 年 6 月 30 日起,類似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都必須通過 " 網聯支付平臺 " 處理。突然間各路新聞就又各種 " 重磅 "、" 震驚 " 體開始湧出來,號稱第三方支付的末日即將到來 ……

最後,雖然為首批 8 傢試點機構的騰訊,但是運營上遠沒有隔壁芝麻信用活躍,一直低調的騰訊信用也悄然上線,目前僅有 QQ 超級會員可以查看。

有崛起,有反制,有暗湧,在移動支付、個人征信這兩個兵傢必爭之地,在正常的商業競爭之餘,我們不得不關註的就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

其實,在巨頭突飛猛進、攻城略地的時候,那隻看不見的手一直默默在行動,調整巨頭的邊界。之前已經發生過很多影響深遠的事件,線索太多,還是要來理一理,央媽這波帶的是什麼節奏?

一、第三方支付的生與死?

在思考央媽想做啥之前,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請問,你覺得 " 支付寶餘額 "、" 微信零錢 " 這些移動支付賬號裡面的錢究竟屬於誰?

結論是,這些錢隻是名義上屬於你,隻是存在第三方支付牌照框架下的一個虛擬賬戶裡面,稱之為:客戶備付金,是第三方支付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其所有權屬於支付機構客戶,但不同於客戶本人的銀行存款,不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也不以客戶本人名義存放在銀行,而是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並且由支付機構向銀行發起資金調撥指令。

這類賬戶並沒有國內券商賬戶這種第三方存管機制監管,理論上,他是提供不瞭和銀行活期存款一樣的信用背書的,理論上老板是可以拿著錢和小姨子跑路的 ... 以前,在第三方支付做收單業務的背景下,體量不溫不火,所以央媽隻眼開隻眼閉,也沒有收緊來搞。但是現在這個牌照在巨頭龐大的流量面前產生瞭巨大的風險敞口,截止 2016 年第三季度,267 傢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 4600 億元,所以央媽要規范第三方支付,是必然事件。

要理解央媽規范第三方支付,推出網聯(全稱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必然性,就要先回到現行機制的 bug。

目前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采用 " 銀行直連 ",是相對於銀聯為通道的 " 間聯 " 模式而言的,即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傢銀行開設備付金賬戶實現資金的跨行清算,繞開瞭銀聯。其初衷是為瞭省去銀聯分潤,節約支付成本。後來 " 直連模式 " 逐漸成為支付機構的競爭壁壘,變成主流的支付模式,因為準備金越大,對銀行議價能力越強,規模效應越顯著。

在 " 銀行直連 " 模式下,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交易在自傢平臺的賬戶內部劃轉就完成瞭,根本不需要和銀行進行清算。那就意味著支付機構實際上履行瞭央行的清算工作,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交易,處在央行的監管之外。隨著移動支付滲透率的大幅提高,這個交易體量越來越大,洗錢,稅務統籌都無法監控,央媽不可能坐視不理。

同時,傳統在線下收單業務出現的 " 二清 " 也同樣的出現在瞭線上平臺。不少沒有支付牌照的平臺公司電商類平臺,在實際從事業務的過程中使用的是 " 大商戶 " 和 " 二清 " 模式。

例如一個大型電商平臺,雖然引入瞭微信、支付寶這種支付通道,但是由於其業態和傳統線下商場是相近,一個大商傢進行統一收款,再清算給下面的各個商傢,那就意味著,一旦這個大商傢跟小姨子跑路瞭,所有人的錢都沒瞭 ... 在這個問題上,有贊、蘑菇街、美團等都被央媽約談過,相比線下,線上 " 二清 " 的影響更為嚴重:

1)線下實體商場跑路一般是區域性的風險事件,影響較為有限,互聯網則沒有邊界,極有可能釀成全國性風險事件;

2)商場主跑路的時候通常會留下固定資產,跑路的成本比較高,而電商平臺則多數是輕資本運營,成本無非就是點服務器、辦公用品。"

因此,必須有個更底層的架構把所有交易都統籌起來,以央媽對清算的絕對控制欲,有動作是必然的,看看幾個關鍵的時間點的事件:

2016 年 4 月,市場開始傳出 " 網聯 " 平臺消息;

2016 年 8 月,媒體曝出央行原則上通過瞭 " 網聯 " 平臺整體方案框架;

2016 年 11 月,傳出 " 網聯 " 平臺新方案,具體到股權和推出時間;

2017 年 1 月,央行推出醞釀已久的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制度,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 20% 左右,最終將實現全部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

2017 年 3 月," 網聯 " 上線試運行;

2017 年 8 月,確定全網截止日期 2018 年 6 月 30 日。

備付金管理和網聯是組合拳,從業務模型上來看,網聯模式上線後:

1)個人在第三方支付虛擬賬號裡的餘額都統籌在央媽的備付金集中存管中,意味著你的錢央媽給你看著,老板帶不瞭小姨子跑路瞭,順帶的對支付公司的暴擊就是:所有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的利息都沒有瞭 …… 盈利模式是備付金利息的中小玩傢退場 ……

2)所有交易必須通過網聯進行清算,這就意味著,所有交易明細都在央媽的監控范圍之內,但是交易的明細各傢公司還是有記錄的,網聯清算費用暫時沒有指引。

因此,網聯的成立,對於好好想做支付,不惦記著用戶備付金,不搞暗池交易的支付公司都沒有影響。對於絕大部分吃瓜群眾來說,不影響實際體驗,而且資金安全保障程度提高。

對合規經營的支付公司來說,除瞭拿掉本來不屬於你的備付金利息,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因為作為支付通道,最關鍵的交易流水,還是在你手裡,剩下那一點點利差根本無關緊要 …… 有黨性的支付寶就早早把利差通過餘額寶的基金通道轉移到控股的基金公司裡面,這就是黨性和遠見。

問題的關鍵是:阿裡、騰訊做支付看上的是交易數據,傢大業大看不上那點利差!

因此,網聯的成立根本對他們毛影響都沒有 ... 而且網聯把縈繞在他們頭上的合規性問題來解決瞭。對於巨頭來說是利好,因為巨頭看不上那點利差,小公司指望著那點利差來過日子,所以這是對頭部玩傢利好的政策 ... 而且,好好看看網聯大哥的股權結構好麼,央行系為第一大股東,其他國有機構也占據大比例股份,剩餘的由其他 30 多傢第三方支付機構占有。

毫無疑問,牛頭肯定是要交給國傢的。國資背景相對控股,在互聯網領域,但凡上臺面的玩傢,多少都有股權。行業大哥,騰訊、阿裡都是 9.61%,京東 4.71%,在這個行業數據底層平臺裡,幾位大哥的話語權很大。真要說,騰訊 + 京東的 14.32% 才是第一大股東好麼。對於幾個頭部大哥來講,最優策略反而是提高清算費用,高清算費用最後會通過網聯回籠給各個股東,錢轉一圈回到自己手裡,但是高清算費用會大幅打擊新進入者以及中小玩傢。

所以啊,不懂就不要說,網聯對於頭部玩傢(騰訊、阿裡)是大大的利好,即使用最簡單的邏輯,任何提高門檻的行為都是利好龍頭的。

當然,黨性也是要有的,牛頭是國傢的(全網的交易數據)。

二、" 無現金日 " 的狂歡?

首先,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誰最希望看到無現金社會?

無現金社會獲益最大的不是阿裡、不是騰信,毫無疑問,是政府!無現金社會,所有交易通過電子信道,不管銀聯也好,網聯也好,所有交易數據都是在央媽的監控之下。準確的交易流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完整的納稅明細,當無現金社會成立的時候,政府開開心心的納稅,管理上又省事,還有比這個更幸福的事情麼?

對於無現金社會,最近被 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報準則)光榮納稅的兄弟們估計有飽含淚水的悔恨,光榮納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要解釋這些收入都怎麼來的?這些資金都怎麼出境的?

控制瞭資金清算底層架構(銀聯、網聯),政府是最樂見無現金社會的,但是最近的看到人行的反彈,並不是政府要打擊無現金社會,而是無現金生活不能沖擊到人民幣法幣的國傢信用地位,在一線城市,已經開始有店面拒收人民幣,普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總則第三條中明確指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

無現金社會是必然趨勢,但是任何事件的發展都必須在其自身的歷史進程當中。人民幣作為法幣的正統性是不容質疑的,中國的城市是從一線到六七線都有的,人行統籌全局,要顧著跟不上的小弟,要照顧不用網絡的中老年人群,維護人民幣的權威,控制下節奏很正常,你看文件裡面,要的也是低調宣傳,不要把事情一下子做得太過瞭。

我們現在都期待無現金社會,將來納稅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無現金社會好瞭 ……

三、騰訊入局征信

征信市場號稱千億級,江湖上有點地位的玩傢都想參與。

早在 2015 年 1 月,中國央行就下發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華道這 8 征信傢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但時至今日,中國首批個人征信業務牌照仍遲遲不發。

試點瞭兩年多,最終,在 4 月 21 日,在 " 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 " 國際研討會上,央行征信局局長萬存知首次對外公佈試點結果,8 傢進行個人征信開業準備的機構沒有一傢合格,發出瞭 3 個 " 沒想到 " 的感嘆:

第一個沒想到的是,在剛下發通知允許 8 傢機構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後,國內就遇上瞭互聯金融領域整頓。這 8 傢機構本身就是互聯網企業,很多業務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整頓,至今還未結束。在這個領域做個人征信,怎麼做?"

第二個沒想到的是,社會公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空前高漲。秉持審時審慎的原則,對 8 傢機構開業準備的要求更高。

第三個沒想到的是,兩年過程中,這 8 傢機構實際開業準備情況距離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差距太大。

後續,人行在個人征信市場準入方面,表態要堅持三個方面的基本原則:

1)要堅持第三方征信的獨立性;

2)堅持征信活動的正當性,就是政治上要正確,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3)堅持個人信息隱私保護原則;

征信公司在展業的同時,不能人為的通過信用為人群分群,不能泄露個人隱私,不能即是裁判又是球員,更不能在展業的同時挑戰國傢信用。在這兩年試點過程中,龍頭企業芝麻信用這個發展最快,地推能力又強的公司,基本把所有雷都踩瞭一遍,前有 " 圈子事件 " 信用分層,後有試圖超越國傢信用的各種地推:

如果說做金融還是生意,那做信用業務就是要講政治瞭,邊界要把握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心裡要有桿秤,挑戰國傢信用和人行底線的業務,下場都註定是悲劇的 ...

這也就是騰訊作為首批試點公司,之前卻沒有任何大的動作出現的原因。微信能做大和騰訊懂政治有高度相關,在人行底線沒摸清楚之前,少做少錯。反正數據都在自己兜裡,方向摸清楚瞭,什麼時候啟動不就是算法問題?

那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騰訊開始有動作瞭?

一來是通過炮灰公司的頂風作案,監管底線摸清楚瞭,可以在底線之上展業。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機制給幾個大集團發牌照,始終解決不瞭即是裁判又是球員的問題。

作為人行來講,數據其實還是孤島存在幾個大玩傢之中,那未來極有可能,就是推出一個類似 " 網聯 " 的 " 信聯 "。由國傢主導,大玩傢參股,數據在這個合資公司進行貫通,作為底層的數據供應用層的使用,類似現在人行征信中心。騰訊現在啟動,開始有動作,就是為瞭在將來 " 信聯 " 的持股比例談判中積累更多的籌碼。

征信這個故事,還遠著呢,且行且珍惜,不要試探人行的底線 ...

結語:

目前,醫療、汽車這兩個領域的底層架構也在搭建,看看股權結構就知道。

任何說行業底層大數據故事的公司,都是忽悠。

牛頭,永遠是國傢的。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