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到這個標題," 索粉 " 和 " 非索粉 " 的反應會是截然相反的:前者會如數傢珍地列舉種種 " 黑科技 ",好似 " 萬物基於 SONY";而後者則會疑惑:不過是一個消費數碼品牌,何來 " 信仰 " 之說?
作為一個不太合格的索粉——筆者覺得有必要給大傢解釋、回憶一下:到底當年的 " 東京通信研究所 " 現在是如何成為瞭索粉們信仰的 "It's a SONY",以及和我們現在經常見到的 " 粉絲經濟 " 的那些企業相比,索尼高明在何處。
首先,索尼是 " 技術的索尼 "
作為一傢消費電子企業,獨有的技術永遠比重金請來的明星代言人更有說服力——索尼在 " 技術 " 上的產出,從今天的視角來看可以說是令人驚嘆的。因為這傢企業自從創辦初期就一直堅持自主技術研發。
1945 年 10 月,工程師井深大在東京日本橋的白木屋百貨倉庫成立 " 東京通信研究所 "。其追隨者盛田昭夫在邀請之下加入共同經營,於 1946 年正式成立 " 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 "(簡稱 " 東通工 ")。
在東通工的 " 成立意旨書 " 中,井深大寫下 "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松愉快的理想工廠 ",期待成為 " 工程師的樂園 "。
正是在這種充分尊重工程師的創造力,充分鼓勵進行自主研發的氛圍下,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從當時在社會上還屬於高端產品的鋼帶錄音機和黑白電視入手,一邊生產、一邊改進——積累瞭最早的研發經驗和資金。
到瞭 1955 年,當時的電子工業出現瞭新的技術風潮——晶體管技術。雖然晶體管因為成本高、生產難度大,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並不被看好。但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卻立刻決定,要發展晶體管技術。他們雇傭瞭當時在海外留學的大賀典雄作為技術觀察員,一邊由大賀在海外市場參觀、將最新的晶體管技術動向寫成報告發回國內,一邊日本國內的科研人員也加緊開發——最終,在當年成功發表瞭世界第一部半導體收音機– TR55,同時,"SONY" 作為商標開始使用。
然而,在半導體收音機大獲成功的同時,SONY 在電視領域卻陷入低潮。原因在於社長井深大堅持以良率極低的自主架構 "Chromatron" 制造彩色電視,導致一部的開發成本高達四十萬日圓,產品嚴重滯銷。然而,正是 " 工程師社長 " 的堅持,為 SONY 後來的技術積累瞭寶貴經驗。四年之後,還是井深大,親自領導一個開發小組,成功制造出和當時所有企業的技術都不同的 " 單槍三束 "Trinitron(特麗瓏)彩色顯像管,一舉引爆市場,並成功扭虧為盈。
在索尼,類似的為瞭發展技術、培育工程師而不惜成本,甚至導致公司巨虧的案例後來也多次發生過:非常有名的就是 2003 年的 QUALIA 高階品牌系列。其中的 Q005 液晶電視早在 2004 年就用上瞭全 RGB LED 背光模塊——盡管這導致瞭嚇死人的售價和功耗,但作為世界上第一款 RGB-LED 背光電視,Q005 直接啟發瞭後來的 " 量子點 " 背光。順帶一提,世界第一臺量子點背光電視依然出自 SONY,那就是 2012 年的 KD-84X9000,它同時也是世界第一款 4K 電視。而就在去年 SONY 的旗艦液晶電視 Z9D 系列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十幾年前 Q005 繼承下來的背光設計思路 ……
其次,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雖然現在 4K 電視已經趨於普及,但想必用傢們都曾遭遇過相同的困境——在賣場看到的電視畫質十分出色,但回到自己傢使用時,總感覺屏幕上節目的清晰度很低 ……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片源本身的清晰度達不到屏幕分辨率,而電視內部又沒有良好的視頻處理電路來實現低清向高清的實時轉換優化 …… 為什麼沒有呢?那是因為,整個業界隻有索尼才能做到!
上世紀 80 年代,盛田昭夫提出 " 有必要將最高檔的硬件與最先端的內容結合,才能掌握市場 " 的理念,為此,1989 年 9 月 25 日,在盛田昭夫的主導下,日本索尼陸續並購瞭 CBS(哥倫比亞三星制片)的電影與音樂部門,使它成為 SPE(索尼影視娛樂)的旗下子公司。而到瞭 2004 年,索尼又並購瞭歷史悠久的米高梅電影公司,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的電影制作公司。
現在,索尼的業務涵蓋電影攝像機、電影公司、廣播轉播技術 …… 因此,索尼才得以研發出針對性的電視畫質修復技術——而且不是單純的算法,而是一顆硬件芯片(X1 系列),搭載在自傢的旗艦電視上。這顆芯片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內部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能夠分析畫面的構成元素之後,用數據庫裡的 " 正確數據 " 去進行替換、修復,從而實現完善的高清觀感。這是隻有擁有瞭完整電影拍攝、制作、傳播、回放 " 產業鏈 " 的索尼才有可能做到的。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音頻領域:1983 年,索尼和飛利浦討論制定 CD 唱片標準,,飛利浦的工程師們建議將 CD 所能容納的音樂長度取整數為 60 分鐘,但時任索尼社長大賀典雄強烈反對。大賀提出,如果將 CD 的音樂容量擴增到 74 分鐘,就能完整收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最終,飛利浦的理工男敗給瞭索尼的音樂傢,我們才可以在 CD 上完整欣賞到更多的大師作品。
同樣,今天數量眾多的 " 索粉 " 裡,有相當數量的是索尼 Walkman(隨身聽)的用戶——這不僅僅因為索尼是隨身聽時代的開創者(1979 年 7 月發表革命性的世界第一部隨身聽產品 - TPS-L2),也因為索尼在數字音頻領域持續研發貼合消費者需求的技術:首先,索尼 Walkman 內建有可以將 mp3 等壓縮音頻修復至無損音質的 DSEE-HX 引擎,而它的算法即來自於索尼唱片公司多年積累的實際音頻數據庫——換句話說,這又是一個 " 獨門技術 "。
其次,針對藍牙耳機方便但是音質不足的問題,索尼不僅開發瞭LDAC 無損藍牙傳輸技術,還將它公開化,成為 Android 8.0 系統的默認功能。
最後,當然是這兩年大傢最熟悉的,就是索尼提出瞭 "Hi-Res(高解析度)" 音頻規范,同樣是公開化,成為瞭行業普遍接受的音頻新標準,直接推動瞭個人隨身聽和手機音頻技術的再發展 ……
可以說,索尼確實是 " 技術的索尼 ",但這個技術並不是沾沾自喜、閉門造車,而是和藝術、娛樂、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為瞭讓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數字娛樂,一群工匠們孜孜不倦地持續創新著——這可以說是對索尼式技術最好的形容。
當然,還有令人驚嘆的 " 索尼設計 "
當然,一部產品,再先進,再強大,沒有好的 " 賣相 " 是無法征服市場的。令人慶幸的是,索尼則從不缺少設計的才能和決心。
早在磁帶 Walkman 時代,索尼就在超薄設計、金屬材料的運用等方面發展得相當成熟瞭——在 WM-EX20(1999 年)上,已經可以做到僅有 16.9mm 的全金屬機身,而當時的 SONY 耳機甚至早已用上瞭鉆石振膜(E484、585)、小羊皮的頭梁(MDR-R10)、百年樹心木整體打磨而成的腔體(同樣是 R10)等等現在看來都相當不可思議的材料。
當然,更不可思議的設計集中出現在 "QUALIA" 系列產品中——這是索尼為瞭樹立品牌形象所提出的特別產品企劃。索尼各個分公司提出自己的 "QUALIA" 產品提案,並交由高層所組成的 "QUALIA" 委員會進行評估。評估的標準並不僅取決於產品的功能及規格,更包括產品是否能創造 " 情感價值 ",通過審查的產品提案會被給予一個 "QUALIA" 序號,並以訂單方式生產。
在 SONY QUALIA 產品線裡,出現瞭世界最小的數碼相機、世界獨一無二的懸浮式 CD 驅動器、世界第一款 1080P 傢用投影儀、世界最高音質的頭戴式耳機等等諸多 " 黑科技 " 產品,但他們不僅僅是技術出眾,更重要的是每一款都具備著極具藝術與科幻氣息的外觀,直到今天也讓人嘆為觀止。
當然,我們後來都知道,不限成本的 QUALIA 計劃導致索尼巨額虧損,最終不得不暫停。但是它的確誕生出瞭一批宛如 " 天外來客 " 的超高質感產品,同時培養瞭一批設計師和工程師、積淀瞭一大批超過當時時代水平的科技 ……
直至今日,我們在索尼的手機、電視、耳機等等產品線裡,依然可以看到 QUALIA 當年的設計風格。而在索尼日本官網上,也專門開辟瞭 "SONY DESIGN(索尼設計)" 板塊,展示那些充滿藝術和技術質感的產品設計 ……
可以說,索尼的發展史既是人類數字娛樂的發展史、索尼的產品技術既是影響和引領業界數字娛樂體驗的技術、而索尼的設計——正是將日本人的工匠之美和高科技本身的未來感結合得最為完美的設計 ……
索尼大法好,誠不欺我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