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瞭連上互聯網都付出瞭哪些代價

07-30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餘鵬鯤】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卻很少有人想過在快捷便利的背後中國付出瞭怎樣的代價,又經歷瞭哪些博弈和鬥爭。可以說一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的技術鬥爭史、一部從弱小到強大的內容發展史、一部從國際化到中國化的進化史。今天的中國的互聯網盡管還在向國外繳納著不菲的費用,但是已基本實現風險可控的管理。

始料未及的威脅

1987 年北大錢天白教授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認識到互聯網在西方社會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回國後向德國發出中國第 1 封電子郵件,從此一直建議中國加入互聯網,成為普及宣揚 Internet 的旗手。

1989 年,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並提出 5 年目標——使中國四大骨幹級網絡聯網。在網絡互聯網出現之前世界上已經出現過兩種 " 互聯 " 性質的網絡,就是郵政網和電話網,分別負責物質和信息的傳遞。尤其是電話網,幾乎可以看作今天互聯網的前身。事實上大部分中國人最早就是通過電話線撥號上網的,機關單位通過電話網收發郵件和傳真,國防單位通過加強的電話網秘密的收發文字和圖像。早期發展互聯網的時候,中國的先驅也是按照郵政網和電話網的邏輯理解互聯網的。所以在 1991 年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當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絡的合作計劃,我們幾乎毫不猶豫就答應瞭。

互聯網始於 1969 年的美國阿帕網,是一種軍事網,但是諷刺的是,具體開發互聯網協議的工程師幾乎都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開發的網絡協議(即通信規則)幾乎杜絕瞭一切政府幹預傳播的可行性。雙重諷刺的是,互聯網根節的美國中心性、軍事性和傳播的無政府性使它成為美政府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並在 " 顏色革命 "、" 伊斯蘭之春 " 等歷史中被一再的證明。

沒能搞清楚這一特點,使得中國在隨後的互聯網發展中吃瞭大虧,除瞭被美國作為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外,還被美國當成經濟上的吸血管。根據《第一財經日報》2008 年援引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課題組的一份報告,由於美國是全球互聯網使用的 " 遊戲制定者 " 和 " 運行控制者 ",我國用戶上網必須向美國交付各種費用。據該報告推算,我國每年向美國支付的使用現有國際互聯網的費用,包括域名註冊費、解析費和信道資源費及其設備、軟件的費用等,高達 5000 億元以上。

這個費用超過瞭當年我國的國防預算,相當於當年許多西部省份整個省的 GDP。中國為瞭接入互聯網付出瞭巨大的代價

付瞭哪些費 哪些人在付費

這份報告說的 5000 億中的大頭之一是為構建中國互聯網而采購的通信設備硬件和軟件的費用。主要是通信運營商比如移動、聯通等進行支付。

另一個大頭在移動互聯網,從 1G 時代中國就開始向國外繳納專利費,跟著是 2G、3G,到瞭 4G 時代隻是有很大改善但是小米、魅族、中興、華為等設備制造商仍交著部分通信專利費。此外很多基站同樣使用大量美國的產品和技術,一樣也要繳費。

純粹的互聯網通信也有很多費用需要繳納,根據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的報道,中國須向美國交付有互聯網地址資源租用費、域名解析費、信道資源費等費用。

互聯網地址資源租用費:互聯網絡的地址資源是全球唯一的,根據 APNIC 和 CNNIC 的政策,地址分配將基於租賃而不是永久出售或轉讓的原則,因此聯盟成員需要及時繳納相關的費用,以保證自己能夠繼續有效的租用這些資源。中國租用 IPV4/IPV6 地址,每年通過美國註冊代理機構—中外共管的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向美國支付租用費。IPV6 的地址資源租用費還要比 IPV4 的租用費更高一些。

這一費用的繳納者是國際域名的租用者,比如國內的百度、網易、搜狗、360 等重要或不重要的門戶網站。

域名解析費:域名解析收費是運行商按年收取的費用。由於中國的域采用英文、中文域名,國外收取費用有據可查是反向解析費、AS 號碼費。中國統一由 CNNIC 代收。

這一費用隻存在於互聯網發展的極早期,隨著國內電信運營商建立自己的解析服務器,這一費用已成為歷史。

信道資源費:中國缺少的信道資源,每年需付租用美方的全電路費、端口費。

全電路費:即除中國自行建設中國段海纜外,還需租用美國公司指定的美國段海纜以及相應陸上接入設備、機房的費用,也包括部分租用轉發器的費用。

網絡接入費 ( 端口費 ) :指接入和使用美國國內網絡的費用。

這一費用相對總和最高,范圍也最廣,由 CNNIC 代收,收費的對象是全體網民,收費的方式全電路費為按年租用或一次結清,網絡接入費是按出口帶寬收取,2003 年之前進口美國的帶寬費用高達 120 萬元 /G/ 月,後來有所起伏,但是總的來說大大降低。而且中國進口美國的帶寬比美國進口中國的帶寬幾乎要高一個數量級。最終進口帶寬的費用通過收取的網費落到瞭每個網民的頭上。

進出口帶寬不平衡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2001 年民用網絡開始普及之後,短短九個月出口帶寬就翻瞭一番。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15 年 12 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出口帶寬已達到 5392 Gb,從 10 年末到 15 年末出口帶寬年增長率 31%。而今年已經突破 6000 Gb,可見我國的出口帶寬一直在高速增長。

哪些人用瞭這些出口帶寬呢?

第一種人是職業需要。比如科研人員、軟件開發、跨國公司職員、自媒體擁有者等,為瞭尋找資料、和國際同行交流以及向上級公司匯報情況、獲取第一手國外信息而使用瞭出口帶寬。

第二種是生活需求。主要是國外網盤的使用者和國外社區或網站服務的固定訪問者,比如蘋果 icloud 業務之前的數據服務器一直放在美國,此外還有很多人從數據安全性角度選擇國外網盤。也有很多人喜歡收看國外的一些節目而直接訪問原網站。

第三種是不知不覺的使用瞭出口帶寬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資源的時間差,比如微軟的補丁往往美國先放出來,國內的媒體就先把鏈接放網上供網民下載,由於晚這麼一點微軟國內服務器的補丁的鏈接就排的非常後瞭,網民就沒註意自己其實訪問的是國外網站的資源。第二種是國內網絡硬件資源相對較差,而無政府主義的網絡協議隻會根據算法讓你的信息走時間最短的路。於是中國人的信息就走出瞭國門再繞回來,比如韓國網速快,所以有時東北發山東的信息就會經過韓國。東北發上海的信息甚至會經過美國。

采取瞭哪些措施

面對復雜的情況,中國標本結合的采取瞭許多措施。

早期中國發展互聯網,主要的困難是來自硬件。即國內的訪問需求與硬件水平不相適應。面對這一情況,采取的是限制需求和提升硬件水平相結合的方法。由於當時訪問者主要是大學生和老師,當年讀大學的人應該都對上機卷的存在不陌生。提升硬件水平主要就是培植自己的通信企業。90 年代固定通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由於隻有國外公司能生產,所以賣的非常貴。當時的交換機裡的一塊一公斤的鐵質散熱片就敢賣 1000 元左右,而且如果中國人自己做一塊放進去將失去保修資格。當時倪光南指導聯想的研發人員在國傢的扶持下研制出瞭中國第一臺程控交換機,後來這一項目雖然夭折瞭。但華為晚一年多也研制成功瞭 bh03 交換機並成功打入市場,現在華為的通信產品已經銷往 100 多個國傢和地區。

( bh03 交換機 )

後來國內互聯網缺乏優質資源和網站又成瞭問題,為瞭擺脫中國沒有域名國內網站隻有掛靠美國的不利影響,之前提過的錢天白教授又建議政府申請瞭 .cn 域名,在他的指導下,中國申請成功,又在德國學界的幫助下把這一域名的管理服務器搬回瞭中國,為之後國內網站的發力打下瞭基礎。從 1995 年水木清華 BBS 開始,然後是搜狐、網易、百度、等一大批的門戶網站在政策幫助下建立,後來還有瞭淘寶和豆瓣、新浪之類的生活服務網站,整個中國互聯網的面貌煥然一新。

( 99 年的搜狐主頁還比較簡陋 )

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 3G 的自主研發,4G 的中歐合作,5G 的騰飛,中國也已經逐步從完全依賴國外技術實現瞭到自主研發的飛躍。

而根本上來說,美國之所以能擁有互聯網的高地,國內很多專傢認為是互聯網地址解析根服務器(俗稱根服務器)大部分在美國,沒有一個在中國的緣故。根服務器主要用來管理互聯網的主目錄,全世界隻有 13 臺。1 個為主根服務器,放置在美國。其餘 12 個均為輔根服務器,其中 9 個放置在美國;歐洲 2 個,位於荷蘭和瑞典;亞洲 1 個,位於日本。所有根服務器均由美國政府授權的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 ICANN 統一管理,負責全球互聯網域名根服務器、域名體系和 IP 地址等的管理。

圖示為十三臺根服務器的分佈,中國嘗試過得到其中兩臺根服務器的鏡像服務器,但 2010 年 3 月 16 日,網絡協議以多次被 DNS 污染而威脅互聯網安全和自由為由而被撤銷路由通告(相當於被主幹網封殺),此後中國隻能斷斷續續的管理 1-2 臺鏡像服務器。還有一種嘗試是建立國際互聯網的新秩序,不過這一嘗試比較徹底的失敗瞭,因為其他國傢幾乎不用面臨中國這樣特殊的問題。和發達國傢比對網絡控制力不夠強,和不發達國傢比網民又太多。目前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研究下一代網絡技術 IPV6,已經取得瞭領先地位,如果 IPV6 普及,將允許每個國傢都擁有足夠的根服務器,則這一問題將迎刃而解。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認識和利用它的過程中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不堅持以我為主的方法論,中國的互聯網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除瞭芯片和軟件外使用互聯網每年向國外企業和組織的總繳費也已經下降到千億左右,就是得益於這樣的認識和方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