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當 16:9 顯示器剛出來的時候,主流屏幕還隻有 19 吋左右大小。當時大傢就拿它和 16:10 比較,說屏幕太窄、視野局限、有壓迫感等等,不如黃金分割比順眼。
然而隨著顯示器屏幕越做越大,16:9 占據瞭絕對領導地位,僅有幾款顯示器還在堅持 16:10,其價格高得也足夠買一臺更大屏的 16:9 顯示器瞭。
今天,我們已經很少聽到主流尺寸顯示器視野狹窄、有壓迫感的話瞭,顯示器的屏幕比例之爭終於落幕瞭。那麼,都有哪些因素導致屏幕尺寸會從 16:10 過渡到 16:9 呢?
一:生產線的世代數
我們常見的液晶面板都是從一塊大的液晶基板上切割出來的,而 16:9 的尺寸更能提高液晶基板的利用率,從而節約生產成本。當然,生產線的世代數決定著液晶基板的大小,世代越先進,面板越大。
我們以 23.6 英寸的 16:9 面板為例,該規格在 7 代線上切割效率為 84%,在 7.5 代線的切割效率為 90%,8.5 代線的切割效率可以達到 96%。所以,三星、LG Design 還是 7 代生產線的時候並沒有去趕 23.6 英寸的大潮,而是主推同樣 16:9 但是切割效率更高的 23 英寸面板;而當時擁有 7.5 代生產線的奇美則鐘愛 23.6 英寸面板。
二:面板面積
同尺寸液晶屏,16:9 比 16:10 的面積要小,量產之後所節約的成本是非常可觀的。
三、燈管數量
同樣的亮度,16:9 所需燈管數量要比 16:10 顯示器減少很多,一方面節約瞭成本,另一方面縮減瞭能耗。例如,19 英寸的 16:10 顯示器背光燈管為 4 根,但 18.5 英寸的 16:9 顯示器由於屏幕更扁隻需 2 根燈管輔以增亮膜就能達到正常使用的亮度需求。同樣對於傳統的 24 英寸 16:10 顯示器往往需要 6 根燈管才能保證整體亮度的均勻,但屏幕變為扁平的 16:9 後,4 根燈管就能滿足要求。
液晶面板的大小是由上有面板制造商根據世代數決定的。在大屏時代,寬大的面板已經解決瞭小尺寸下 16:9 視野狹窄的弱點,而隨著生產線的不斷創新,16:9 的面板尺寸將越來越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