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國外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後,都會為自己起個中文名,也算是本土化的第一步。不過有些公司的英文名傳播效果更好,或者中文名極其不走心,以至於它的中文品牌基本沒人知道。
另外,部分國產品牌為瞭營造出洋氣、時尚的感覺,在國內也力推英文名。今天,我們就來為你介紹幾個不為人知的科技品牌的中文名。
OPPO
近幾年,借助著龐大的線下渠道優勢,OPPO 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躍居第二,僅次於華為。
此外,OPPO 還經常贊助冠名電視臺的各大綜藝節目,對廣告的投入也非常大。OPPO 品牌在普通用戶中的知名度非常高,不少人還以為它是個國外品牌,其實 OPPO 有自己的中文名,即諧音的 " 歐珀 ",並有很多傢以此為名的子公司。
而至於這個名字和寶石中的歐泊(Opal)是否有關系就不得而知瞭。
vivo
vivo 和 OPPO 師出同門,在產品策略和營銷方式都極為接近,因此經常被合稱為 OV。不過準確地說 vivo 是步步高的子公司,而 OPPO 雖然和步步高同為段永平創立,但在法律上是一傢獨立的公司,並非步步高的子公司。
而和 OPPO 一樣,vivo 也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中文名:" 維沃 ",全稱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最初主打音樂手機。
LG
LG 是韓國的第二大手機廠商,但在體量上和三星相差很大。不過,LG 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其實很高,在國外粉絲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但由於本土化等原因,LG 在國內市場上的成績並不好看。
LG 創立之初的名字是樂喜公司,之後推出瞭金星品牌,接著合並為樂喜金星公司,並將英文翻譯為 "Lucky Goldstar",縮寫為 "LG"。而 LG 進入中國後采用的中文名為 " 樂金 ",堪稱百分百還原。但 " 樂金 " 這個名字聽起來沒有 "LG" 那麼高大上,也就沒被大規模采用,知道的人也就知之甚少瞭。當然現在 LG 的口號已經改成瞭 "Life's Good"。
另外有意思的是,除瞭電子產品,LG 還生產銷售牙膏等產品,相比英特爾,LG 才是名副其實的牙膏廠啊。
一加
一加公司其實 OPPO 全資設立的公司,劉作虎也是 OPPO 的前任高管。一加手機主打發燒友群體,頂級配置和極簡系統是它的突出的特點,在海外市場的熱度也非常高。
英文名為 "OnePlus",但它的正式中文名稱是 " 萬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不知道當時一加為什麼會用這麼一個簡單粗暴的名字。
AMD
如果你對 DIY 有一定的瞭解的話,一定對 " 按摩店 "" 農企 " 之類的綽號不陌生。不過,如果告訴你 AMD 也有自己的中文名的話,你可能會大吃一驚。
AMD 為 "Advanced Micro Devices" 的縮寫,中文名本應為超微半導體,但 AMD 把它改成瞭超威半導體,以彰顯性能強大之意。不過這個中文名遠不如 AMD 朗朗上口,更不如按摩店、農企親切,因此很少為人所知。
HTC
HTC 以代工業務起傢,可能很多人對它的瞭解是安卓系統普及開始的。而實際上,早在鍵盤智能機時代,HTC 就推出過大量搭載 WM 系統的高端智能手機,不過當時在大陸運營的品牌名稱為多普達。
2010 年 HTC 品牌進入大陸後,多普達品牌逐漸被停止使用。很多用戶根據首字母給 HTC 起瞭個綽號:" 火腿腸 ",HTC 粉絲被稱為 " 腸粉 "。而 HTC 這個縮寫的全稱是 " 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中文名為 " 宏達國際電子 ",簡稱 " 宏達電 "。這個名字在臺灣地區比較常用,但在大陸等市場不太被提及。
除瞭 HTC 外,雪姨還擁有一傢芯片研發廠商:威盛。
Adobe
Adobe 是個傢喻戶曉的軟件大廠,PS、PR 等生產力軟件都出自它的旗下。但它的品牌名誕生過程卻有些隨意,"Adobe" 本是創始人 Warnock 傢鄉的小河名稱。
而 Adobe 的中文名更是沒有什麼新意,直接音譯為奧多比,拗口而難記,遠沒有英文原名傳播度高。另外,受限於國內的版權環境等原因,Adobe 在大陸市場的經營並不盡人意。2014 年,Adobe 關閉瞭在大陸市場的研發部門。
IBM
提起 IBM,可能很多的人第一印象是它創立瞭經典筆記本品牌 ThinkPad。
其實 IBM 的創立歷史極為悠久,它誕生於 1911 年,堪稱科技行業的元老。IBM 是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的縮寫,進入中國後也采用瞭一個直譯的中文名 "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當然這和那些隨意的名字一樣不為人所熟知。
另外,雖然 IBM 出售個人業務後在大眾市場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但它仍是 IT 企業中的佼佼者,在高端服務器領域仍有巨大的優勢,在近年福佈斯的科技公司排行榜中名列第五。
看完以上這些我們熟悉品牌的陌生中文名,其實不難發現,這些中文名不為人知的主要原因還是起名時不給力。它們大部分都是強行音譯或直譯,部分可能壓根沒想過運營中文品牌,起中文名隻是因為法律規定。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很多消費者的心目中,國外品牌相較於國產品牌的吸引力更大,而國外品牌名偽本土化、國產品牌名洋化也就不難理解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