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 人臉解鎖最大敵人:北方的冬天

11-03

從秋季發佈會上 3 款新品的同時發佈,到 iPhone 8/iPhone 8 Plus 先行發售後的「鋪墊」,今年的「蘋果季」終於迎來瞭真正的主角 iPhone X。隨著今天(11 月 3 日)正式發貨,iPhone X 也會陸續到達各位預訂者手上。

作為近年外觀、功能變化最大的一代 iPhone,iPhone X 在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同時,勢必也會為一些原有的使用習慣帶來挑戰。未來極客公園將從一些具體的功能點出發,談談 iPhone X 在生活場景下的實際使用體驗,希望能夠幫助大傢更加全面地瞭解這部手機。

今天首先要談的是人臉識別背後的 Face ID(面容 ID)功能。人臉解鎖無疑是 iPhone X 上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這項技術一度被外界解讀為是屏下指紋解鎖難產下的妥協產物,但蘋果卻自信地表示它擁有比指紋識別還要便捷的體驗。

Face ID 的實際體驗究竟如何,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下(例如霧霾天)是否會存在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快」並不是 Face ID 的亮點

在使用 Face ID 前,首先需要完成面部信息的錄入。不過需要註意的是,Face ID 隻能存儲一張人臉,並不能像 Touch ID 那樣可以存儲多個甚至不同人的身份信息。蘋果表示手機已經成為瞭一個比較私密的設備,所以單張人臉更利於隱私的保護。

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上,Face ID 可以完全替代指紋解鎖的所有功能,包括解鎖屏幕、Apple Pay 和 App Store 消費等,另外經過對比我們發現 Face ID 還新增瞭 Safari 的自動密碼填充的選項。

蘋果為 Face ID 增加瞭一個「需要註視以啟用面容 ID」的選項,打開後隻有當你「盯著」手機時才能完成解鎖,閉眼的時候是沒有響應的,這樣可以避免睡覺被人故意解鎖。

從我們的實際體驗上來看,Face ID 在解鎖速度上並不具備優勢,主要原因有兩個:當我們從兜裡掏出手機時,指紋識別可以進行「預操作」,但使用 Face ID 時必須把手機「完整掏出來」才行。另外 Face ID 解鎖後並不會直接進入桌面,仍然需要一步上滑的操作(避免隻想看時間時解鎖手機)。

Face ID 的更大優勢在於使用上的連貫性,一種「無感」的操作體驗。例如當手機收到通知時,Face ID 識別後會自動顯示完整的通知內容,點擊通知則會直接進入到對應的 app 內,操作非常連貫;而在進行一些 app 內的驗證時(例如微信支付),Face ID 也可以無縫地完成識別,連手指都不需要動一下。

所以 Face ID 並不是為瞭讓你更快地進入手機桌面,而是在確認身份的情況下更高效地進行信息呈現並進行各種後續操作。Face ID 的學習是比較低的,一旦習慣瞭這種「無感」的操作體驗,相信你不會再懷念手指尋找的 Home 鍵的指紋解鎖時代。

霧霾天還是無能為力

除瞭日常的使用體驗,我們也設置瞭一些特定的場景,看看哪些是 Face ID 無法應付的。我們先從難度系數最低開始:

戴近視鏡:沒問題。

戴墨鏡:沒問題。

圍脖(遮住脖子):沒問題。

圍脖(遮住嘴):不能解鎖。

頭發遮住臉:不能解鎖。

戴口罩:不能解鎖。

根據我們的測試來看,隻要沒有大面積地遮住臉,Face ID 都是可以正常識別的。近視鏡、墨鏡因為可以透光,所以使用起來也沒有問題。不過當天冷需要用圍脖遮住臉,或者霧霾天戴口罩時,就隻能老老實實輸密碼解鎖瞭,這是目前 Face ID 也無能為力的地方。

或者,我們推薦你可以試試下面這個口罩:

O2O2 口罩

Face ID 背後的秘密

為瞭 Face ID 功能的實現,iPhone X 特別留出瞭一個「劉海」區域,這也成為瞭它最主要的「槽點」。那麼在「劉海」中究竟放置瞭哪些重要的傳感器呢?

根據下圖可以看到,「劉海」中共有 8 個傳感器,包括 5 個常見的:距離感應器、環境光傳感器、揚聲器、麥克風、700 萬像素攝像頭,以及 3 個不常見的:點陣投影器、泛光感應元件、紅外鏡頭。我們主要說下不常見的那三個。

點陣投影器(Dot Projector): 通過將 30,000 多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投影在用戶臉部,繪制出獨一無二的「面譜」。

紅外鏡頭(Infrared Camera):讀取點陣圖案並捕捉它的紅外圖像,然後將數據發送至 A11 仿生芯片中的安全隔離區,確認是否和已知的「面譜」匹配。

泛光感應元件(Flood Illuminator):借助不可見的紅外光線,幫助在黑暗中也能識別用戶的臉。

而點陣投影器、泛光感應元件、紅外鏡頭、700 萬像素攝像頭、環境光傳感器、距離感應器幾個元件組成瞭原深感攝像頭系統(The TrueDepth camera system),在實現 Face ID 功能的同時,也用來驅動 Animoji 3D 表情和其他 AR 相關的內容。

此前在 Android 領域,一些手機廠商已經基於普通攝像頭做出瞭 2D 人臉識別的方案,但正是因為蘋果在 Face ID 中引入更加豐富的檢測信息,才把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和可拓展性提升到瞭更高的級別。

Face ID 的技術來源可以追溯到微軟的體感設備 Kinect 上。在當年微軟決定打造一款應用於 Xbox 主機上的體感控制設備,經過技術評估後 Xbox 團隊找到瞭以色列的 PrimeSense 公司,並最終基於 PrimeSense 的深度攝像技術開發出瞭 Kinect。

前段時間,傳出瞭 Kinect 將要停產的消息,但 PrimeSense 公司已於 2013 年被蘋果招致麾下,成為瞭打造 Face ID 技術的中堅力量。

從最早基於物理鍵盤的密碼解鎖,再到如今基於生物特征的指紋、虹膜和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方式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論是日常解鎖,還是作為支付手段,生物特征都讓我們操作的過程變得簡單,同時更加安全。相信在 iPhone X 的普及下,屬於人臉識別「最好的世代」才剛剛開始。

(編輯:Rubberso、豆腐店店長丶)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