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宮攝影師一起,愛上這座城

03-16

文章來源 | 閱咖啡

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全國 20 餘個省份、一百多傢一級博物館、數萬張照片——文物與博物館的美好,通過他的鏡頭與視角被更多的人贊美與記住。

他拍花帶香,攝雪裹寒,用自己對 " 這座城 " 的深沉之愛拍出故宮的陰晴雨雪,四季歲時。

他是故宮博物院新媒體團隊中的一員,通過他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故宮這些年在互聯網與新媒體上的形象越發深入人心。

他是【柳葉氘】,也是【張林】。

他的鏡頭下,一座古老的皇城披一身明快鮮活的色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她不再是昔日那座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祡禁城,她不再是那座冰冷遙遠令人感受不到溫度的皇傢宮殿。

她,搖身一變:春嗅得花香,夏聞得雨聲,秋拾得璀璨,冬踏得瓊芳。一年四季,歲月陰晴,月圓月缺,花開花敗,都被他用鏡頭配上畫框,以快門捕捉美好,定格,將美,得以珍藏。

這一幀幀被他收於鏡頭的美好,成為故宮的一張張嶄新名片,每一次當有新圖發佈於故宮官方微博時都會瞬間招來眼球無數,幾年下來人們借助他的鏡頭越來越 ……

上這座城

彩雲嬉金水,好一抹婀娜黃昏。

三月,枝頭杏花含笑說春,誰人聽。

鏡中城,城中鏡。

究竟是誰成全瞭誰的今生與前世。

秋不見風來,唯見雲掩面。

怎樣的金黃才有勇氣裝點這裡絢爛的琉璃?

一陣秋風,奈何用情深處片片金落下。

自 2014 年起故宮於官方微博上比較成體系的定期推送有主題的系列圖片起故宮官微的粉絲數量也自 2014 年底的 143 萬猛增至如今的 489 萬。

當然這樣的成績並不能歸功於他一個人,但在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讀圖時代,每一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攝影作品必然都會網羅粉絲一片,何況展現在大傢眼前的竟然是一座全新視角的別樣宮城。

為什麼要截取 2014 年底這個時間點來解釋說明這一切?好吧,本篇的重點終於要來瞭,關於這位神一樣存在的傳說中的 " 故宮攝影師 " 究竟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身世傳奇呢?

張林

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後即 " 入宮 " 成為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新媒體團隊的一員。作為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微信的負責人,不滿 30 歲的張林更為公眾熟知的,則是他的攝影師身份。

沒錯,他就是創作拍攝出眾多故宮美圖背後的那名神秘人物之一。" 愛上故宮的攝影師 " 這句時常出現於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評論的標簽,指的正是張林。盡管,攝影隻能算是他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對於年近 600 歲的故宮來說,張林實在太年輕。但年輕的思想與天馬行空的腦洞恰巧成就瞭他對這座古老宮城的別樣熱愛與獨特審美。

張林自嘲自己算得上是部門裡的 " 老人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越來越多的 90 後員工,這些年輕的血液澎湃著、躍動著,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盡著一己之力。

2014 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畢業的張林如當年眾多的應屆畢業生一樣,對於鋪展在他們面前的未來或多或少還有著幾分迷茫。找工作,一份又一份投出的簡歷,其中自然會有專業對口的故宮博物院。

張林說:" 故宮對於文博專業的畢業生而言是個極佳的平臺,當年投簡歷時根本沒想過會被錄取,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投瞭一份。"

而正是這一次漫不經心的試試看,卻讓他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通過層層考試與選拔,成為瞭萬裡挑一的" 宮裡人 "

▲ 圖片來源自網絡

辦理 " 進宮 " 入職手續的那天張林隨手拍下瞭這張,而這隻是他對這座城深愛的開始。

面對這樣的坊間傳說他本人總是顯得特別低調,每當有媒體采訪他當年 " 入宮 " 經歷時提及他成功 PK 掉近萬名候選者時,他都隻是淡淡的說" 哪兒有那麼誇張。"

其實這樣的回答的確符合他本人低調謙和的性格。出生於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張林,永遠帶著一身清秀儒雅的學生氣,瘦高的個子,幹凈的穿著,雙肩背包,白色球鞋。很安靜,笑容有些靦腆羞澀。

對於最終能夠 " 入宮 " 張林本人也表示特別不真實,不可思議。然而進宮初期的張林對於故宮攝影師這個身份也並不是那樣得心應手,畢竟,故宮太大也太多積淀,如何表達成為瞭一直困擾張林的問題。

起初,他的片子多是色調濃重的,為瞭突出故宮的古老神秘,拍攝主體也大多為一些略顯頹敗蒼涼的景致。這樣的片子無論怎樣也難以帶給受眾目耳一新的視覺感受,這樣的結果絕對不是故宮新媒體人們想要傳達與表現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總結,最終張林和前輩將故宮微博的視覺標簽定義為一種更加明快的詩意表達。洋紅、寶藍、鵝黃、柳綠 …… 這些具有相對高飽和度的色彩被廣泛應用於故宮新媒體時代。

而大量紫禁城內的四時美景也以 " 紫禁城歲時 " 的專題定期發佈,一枝玉蘭,一對銅環,一片藻井,一方藍天 …… 都作為可以入畫的美景,再配以一兩句簡潔又古雅的詩句,紫禁城的美開始迅速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2016 年的一組" 紫禁城歲時 "系列,

每月 9 張主題統一的美圖,

這一系列,

張林和他的同事們拍瞭很久也用瞭很多心思。

二月玉蘭初綻

三月杏花滿枝

四月海棠芳菲

五月芍藥鬥艷

六月榴花似火

這座古老的城,從春至秋總是如期綻不放同的芬芳。同樣一朵花,如何能體現出其身在宮中的高貴血統也是作為故宮攝影題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

然而對於一位有強迫癥的處女座攝影師而言,比突出主題更加讓他為難的則是:花粉嚴重過敏!

拍花手要穩,鏡頭不能抖動。於是,每年萬物復蘇百花吐蕊的美好季節來到的時候,你便有可能會在宮中某棵花滿枝頭的樹下看到一位 " 腿長兩米 " 戴著大口罩、外表斯文的攝影師一把鼻涕一把淚、噴嚏連天地舉著相機望花取景。

" 九月 · 鏡天 " 系列

一次去兄弟部門交材料的路上途經這條幽深的走道,用手機拍下這幅將天空投影在地面的神奇畫面覺得簡直有種不可思議的視覺效果。於是張林一路小跑回辦公室取瞭相機又回到同一地點二次創作。並最終為九月歲時系列選定瞭主題——鏡天。

既然有瞭既定主題,那麼整個系列的每張圖片都要圍繞著 " 鏡 " 與 " 天 " 交相呼應這一主旨。於是,處女座攝影師就在這樣的辛苦找尋中度過瞭整個九月。

" 每年總是會有那麼幾次被故宮曬的自傢美景美哭。" 如今已是張林進宮的第四個年頭,拍瞭那麼多宮中春秋,總是會有令自己最為印象深刻的記憶吧。

張林回憶 "2015 年冬天有場大雪下瞭一夜,第二天天氣放晴又趕巧周一閉館,我們申請拿鑰匙開門,去拍三大殿。當時整個太和殿廣場隻有我們兩個攝影師站在太和門下面,看著銀裝素裹的太和殿廣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在陽光的照耀下非常美,簡直動人心魄。"

那年的一組故宮三大殿瑞雪圖片發佈後反響空前。兩條微博總共轉發有 20 多萬次,創下瞭故宮官微開放以來歷史轉發量最高的一次紀錄。以至於後來每逢下雪都會有無數網友在故宮官微上隔空喊話攝影師 " 北京下雪瞭,快去拍照片啊!"、" 下雪瞭,故宮美圖啥時候曬出來?"、" 下雪啦,故宮攝影師快快出工啦!"

2016 年預報有雪的 2 月某天,被催無奈的張林戲謔地發瞭一條朋友圈—— " 已經在去拍瞭的路上,各位不用私信瞭。"

當然,對於一名處女座攝影師而言他每日的工作遠比我們看到的、以為的多的多。除瞭日常的拍攝以外,張林還負責故宮官微、公眾號【微故宮】的采編、運營與管理。

為瞭確保對外宣傳風格的統一,故宮的每張圖片都要經過張林精心的後期處理,他說後期處理是對照片的尊重。沒有經過後期處理的相片張林絕對不會放在網上使用。也正是因為這種強迫癥似的工作偏執才會確保故宮的每張照片發佈都會令人感嘆不已。其實張林就是故宮專屬的美顏自拍神器。

當然,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畢業的非科班攝影師,張林工作以外的最大愛好就是逛博物館。從本科階段開始張林為博物館的文物拍 " 藝術照 ",幾年下來全國一百多傢一級博物館他已經拍瞭一半以上。

比起 " 故宮攝影師 " 這一神秘身份以外,張林更為知名的另一層身份則是國內小有名氣的博物館攝影師【柳葉氘】

最早讓張林開始對博物館攝影產生濃厚興趣的是一張他在首博拍攝的浸泡在蒸餾水中的織物圖片。當他蹲下來平視它時,原本的折射突然消失瞭,而織物本身也呈現出幾何感很強的造型,照片的效果意外地不錯。

" 原來文物也可以拍得這樣漂亮。" 自此,張林的博物館文物拍攝之旅一發不可收拾而且越拍越好。

能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工作相結合無疑是幸運的。在張林心中他更希望大傢可以通過他拍攝的故宮美圖愛上這座城的同時也不忘記故宮還是一座博物院,這座城裡還有無數值得人們去探尋與關註的文化與文物。

張林說他永遠忘不瞭自己為拍攝而進入過一處禁苑,那裡有兩株靜靜開放的玉蘭,看到它們的那一刻他甚至能想象它們在那樣漫長的無人問津的歲月裡,就那樣年年花開花落,那麼寂寞,那麼美。

那個瞬間帶給他太多的觸動,或許也正是因為某一次曾經令你動容的駐足便註定瞭今生的 " 命中註定 "。

如今張林拍攝的眾多故宮美圖與博物館美圖在網絡上被越來越多的粉絲喜愛轉載,但他自己的生活軌跡卻始終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在他心裡拍照也是他自己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感受與表達方式,並沒有特別刻意。

2014 年北大研究生畢生之際張林將自己多年拍攝的博物館圖片集結整理成瞭一部名為《館記》的 PDF 文檔,在序言中他自己這樣寫道:" 博物館是被定義為教育機構的,深以為然。但它不應重復與學校教育雷同的內容,博物館承擔的應是多元化的教育,重在素質養成,而非知識灌輸。"

張林和他的同事們正致力於此,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自己看似平凡的工作向大眾進行著文化的傳承與傳遞。

談及未來張林總會淡淡地說自己很幸運能夠成為宮裡人,也十分熱愛現在的工作。未來,他還會是那個時常令網友想舔屏的屏幕背後的 " 故宮攝影師 "。

" 愛上這座城 " 的那一刻開始,你和故宮的緣分也就再也剪不斷瞭。從現在就開始期待 2018 年更多的故宮大片吧!

一大波美圖來襲

編輯:周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