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床單洗一次 8 元錢,而 1 間房 1 天才賺 12 元

09-10

" 五星級酒店,你為啥不洗床單?" 近日,微信公眾號藍莓評測的一則報告引起瞭廣泛關註。

世事不過義、利二字,當不少人在網上呼籲酒店們 " 將良心也上調到‘五星級’ " 的同時,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也就 " 酒店為何不更換床單 " 這一問題進行瞭走訪,得出的答案是—— " 小床單 " 背後有 " 大成本 "。

記者瞭解到,酒店每間房一整套佈草洗滌價格約為 8 元,而經業內人士粗略測算,酒店房間每天凈利潤僅為 11.91 元。兩相比較,佈草洗滌費用在成本中占比也不小。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床單和成本之外還有一件更大的事情要解決,那就是,消費者的健康和利益應該如何保護?

酒店面臨成本壓力

床單 1.5 元、被套 2.6 元、枕套 0.6 元,浴巾 1 元,面巾 0.5 元,護墊 5 元 …… 這是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佛山一傢酒店的佈草洗滌結算單上瞭解到的價格情況。

所謂 " 佈草 ",是指酒店、飲食、美容美發等服務性行業使用的床上用品、毛巾、臺佈、窗簾、椅套、地毯等各種紡織用品的總稱,護墊是指床墊上面的薄墊。事實上,除非出現明顯污跡,酒店基本上不會清洗護墊。所以除去護墊,算下來該酒店一整套佈草洗滌單價僅為 6.2 元。

不過,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高級經濟師趙煥焱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對於快捷經濟酒店等中低端酒店,洗滌費用在成本中占比不小,僅次於租賃成本、人工工資和能耗。

他向記者算瞭一筆賬,旗下擁有漢庭、全季、宜必思等多傢知名酒店的華住集團在 2017 年第二季度的凈利潤為 3.9 億元,客房總數為 35.95 萬間,一個季度按 92 天計算,大概得出集團層面平均每間客房每天凈利潤 11.91 元,相比之下,8 元左右的佈草洗滌費用便不小瞭。" 集團層面與具體酒店有差異,但是(這)可以說明問題。" 趙煥焱稱。

(註:有網友將這筆帳誤解為 " 完成一整套佈草洗滌後,每間客房每天平均 11.91 元的凈利潤將被扣除 8 元左右 "。實際上,此處隻是將洗滌費與凈利潤進行數值上的比較。)

記者瞭解到,一般高端酒店會自行設置洗衣房,不過人工也是第一大成本,而在入住率不穩定的情況下,更面臨著較大的成本壓力,所以現在更多的高端酒店都將佈草洗滌業務外包出去。

上述提供佈草洗滌單價的酒店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酒店收益主要取決於平均房價和出租率,而這兩個數據一般是互成反比的,酒店房價越高,出租率會相對越低,因此要獲得最大的收益,必須制訂一個合理的酒店房價。" 但是近年來酒店的出租率相對較低,而房租、人工等成本費用是固定的,所以面臨著一定的成本壓力。"

佈草洗滌行業無序競爭

瑞麗洗滌(830907.OC)是國內洗滌行業首傢新三板上市公司,其在 2017 年半年報中稱,目前,我國的公共紡織品洗滌業正處於發展的階段,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競爭非常激烈。隨著洗滌行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加上洗滌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眾多企業將進入這個市場並拓展業務,企業均采取低價競爭策略,因此給行業帶來無序競爭壓力。

廣東省洗染行業協會秘書長施劍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由於目前佈草洗滌價格較低,在環保成本和人力成本飆升的情況下,越是正規的洗滌工廠面臨的成本壓力越大,這就滋生瞭一些小工廠為瞭獲取利潤而采用不正規的方法工藝來進行清洗,如本該至少三次的漂洗,他們隻清洗一、兩次,或者采用自行開發的不合格的清洗配方進行清洗,甚至以不洗、凈烘、凈燙充洗。

▲圖文無關

" 隨著環保監管趨嚴,部分小工廠沒有達到環保標準,隻能被淘汰,或者在夜間開工,尤其是在北京等地,所以整個行業內佈草洗滌服務的供應都比較緊張。" 施劍榮認為,這是酒店不換洗床單的原因之一。

去年底,廣東省出臺瞭國內首個《商業佈草洗滌資質要求》團體標準,要求商業佈草洗滌企業應持證經營,開業至少持有營業執照和環保許可證。而加工工藝要求包括使用符合要求、檢驗合格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禁止使用強酸、強堿,對人體有害的原料清洗佈草;沒有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等國傢和地方禁止使用的原料進行清洗加工;對佈草的洗滌按照主洗、漂洗、後處理的基本工藝進行;不同用途的佈草(例如房間佈草和餐飲佈草)必須區分洗滌等。

施劍榮稱,要解決質量問題一方面需要引導正規企業守法誠信經營,另一方面要把違規經營的企業納入規管范圍,對違法經營和長期擾亂市場秩序的 " 黑廠 " 由多部門聯合進行查封。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消費者的健康和利益應該如何保護?記者註意到,人民網日前評論稱:

在常規監管之外,監管部門不妨創新監管方式,比如引入暗訪制。

既然相關機構可以暗訪,監管部門更有權也更有資格暗訪。還可以聘請外部人士暗訪,以及激活企業的內部舉報機制,重賞企業內部舉報者。

這樣的邏輯模式同樣適用於餐飲企業,既然後廚狀況不為人知,監管部門可突擊檢查,以及與媒體合作,派記者暗訪等等。

每經記者 項義妹

每經編輯 趙雲 任芷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