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菜就一定清淡麼?

03-16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433- 廣東人愛吃什麼

作者:虯髯史者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廣東人擅吃、能吃的特點全國聞名,不過真正的 " 吃貨 " 可不僅僅是吃而已,更重要的是瞭解怎麼吃,以及 " 吃 " 的淵源,這樣的吃才是有價值的。

對於廣東人來說,吃作為一件大事,目標物可不是隔壁的福建好鄰居,而是廣闊天地中的更多生物。為瞭讓這些形態各異、口味不同的食物體現出它們各自的價值,廣東人也花足瞭心思,研究出瞭令人眼花繚亂的烹飪方法,已經成為瞭中華文明充滿華彩的一部分。

今天的文章,就帶領來自廣東省內或省外的你,體會一下廣東人的吃文化。

網上盛傳的廣東人以福建人為食的段子畢竟隻是段子而已。廣東人與福建人,自打 19 世紀末的 " 著草 ",哦不,是 " 下南洋 " 以後,一直是同甘共苦,一起吃老鼠、挖野草。

不過這個細節還是間接地回答瞭 " 廣東人是不是什麼都吃 " 這個問題。

廣東省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氣候溫暖。再加上濕潤的季風帶來大洋上的豐富水汽,自然就是動植物生長的天堂。即使是經濟嚴重困難的時期,老百姓 " 吃不飽 ",也不至於完全找不到東西吃。

不過在廣東龐大的三大方言(粵語、客傢話、潮汕話)和四民系(珠三角廣府、粵北客傢、粵東潮汕、粵西雷州)中,飲食文化的變化當然也是變幻無窮。想要回答廣東人吃什麼、怎麼吃,實在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以一篇文章的體量,我們也隻能浮光掠影地領略一番,力求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方言紛雜之地

珠三角廣府:

精細的藝術品

盡管廣府是商業文化主導的地區,但在商人地位普遍不高的中國古代,培養後代成為體面的讀書人還是很多大商人的夢想。在明清時期,廣府商人大規模遷進廣東最富裕的區域——穆斯林商人建立起來的 " 蕃坊 ",以資助自己傢族好學的子弟好好讀書。

廣州懷聖寺光塔

於是整個廣東省盛產讀書人的三個地區,廣府就占據瞭兩個:番禺與南海——另外一個是屬於粵北客傢的韶州城。" 廣府多雅士 " 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即使是到瞭全國各地閉關鎖國的困難年代,廣東省也依然是為數不多的一股 " 清流 ",商業繁榮,教育也不落後。

在這種高雅風流的城市氛圍熏陶下,廣府文化的 " 吃 " 極為考究,做工也是相當精細。這些文人雅士同時還有有錢的叔伯兄弟,根本不吝惜在餐點上砸錢,廣府美食也就越做越精細,吸引瞭各地名廚前來淘金。明末清初的時候,廣東地區的文人雅士宴請貴賓,奢華程度令人咋舌。

為瞭滿足市場上對好廚子的需求,順德地區不少宗族開始培養子侄的烹飪技巧,由此誕生瞭不少 " 廚藝世傢 "。這些名廚給廣府食文化帶來瞭更多變化和傳承,順德至今都是廣東著名的廚師之鄉。想吃廣府菜就要找順德廚師是老饕們的不傳之秘。

這些廚師學成之後星散各地,把廣府食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在這一過程中,有一戶南海江氏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這傢有一後人名叫江孔殷,是一個赫赫有名的 " 吃貨 ",而且才華橫溢、有情有義,被稱為 " 百粵美食第一人 "。

江孔殷

他於清朝末年考中進士,入得翰林院短暫供職,故人稱 " 江太史 "。外放廣州任中下級官員時,他積極參與辛亥革命,並在革命成功後深藏功與名地歸傢研究美食去瞭。

由於從小就錦衣玉食,所以江孔殷對於 " 吃 " 這方面非常講究。每一次宴席他不僅僅讓廚師精心準備,對於江府招牌——太史蛇羹,江太史更是自己親自下廚精心烹調。他的存在對於近代粵菜的傳承意義十分重大,是認識粵菜必須認識的大人物。

太史五蛇羹

以合稱 " 五蛇 " 的眼鏡蛇、金腳帶

過樹榕、三索蛇、百花蛇熬成蛇湯

隻可惜江太史子孫四代過百人,最後無一人留在南海,全部到香港乃至海外。事實上,江太史的子孫並不是不孝,而是江太史自己不願意離開昔日繁華的南海。最後到 1951 年,在追打漏網地主的土改風波中,一生錦衣玉食卻熱愛革命、忠於國傢的江太史被逼絕食自殺,終年 88 歲。

隨著平民文化的興起,江太史擺在桌上款待名流的名菜,被以平民能夠接受的方式加以改進,形成廣東老百姓都喜聞樂見的" 茶樓文化 "。" 一盅兩件 ",以其較低的成本,使得廣式早茶得以推廣。很多廣府人的成長,就是伴隨著和長輩一起去茶樓 " 飲早茶 " 的過程。即使是經濟困難的時期,這個風雅的習俗也仍然在貧窮的夾縫中頑強生存著。

廣州大酒店早茶的點心款色及其開放式廚房

茶點

但即使是平民文化,粵菜——準確說是廣府菜,保仍持著其講究的一面—— " 提鮮 "。

廣東人不喜歡甚至是厭惡味精,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於廚藝的執著。平常的白切雞,到瞭廣東廚師的手裡,也會成為鮮甜無比的美味佳肴;成本再低的叉燒包,在廣府廚師的烹飪下,也可以遊走於雅俗之間。

White cut chicken!

不得不說,廣府菜能夠成為粵菜的代言人,就是因為她是一件藝術品。

粵東與粵西:

艱苦下的簡單飲食

把粵東潮汕地區與粵西雷州地區合並在一起講,並不是因為這兩個地區不重要,恰恰相反,這兩個地區因為其艱苦的環境,鍛煉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看著來自潮汕的李嘉誠先生,以及雄霸嶺南 70 年的粵西女傑冼夫人,還有人會認為潮汕與雷州是 " 邊緣化 " 的區域嗎?

然而,正因為這些地方條件艱苦(基本上沒有什麼良田,人還非常多),造就廣東省一東一西同樣的經濟窘況——人才很多,但不在本地發達。

說起今天的潮汕美食,人們都會第一個想到牛肉火鍋。但這種相對奢侈的食物絕非潮汕最傳統、最多見的吃食。這個歷史上一直受限於貧瘠的地區,最傳統的食物其實是番薯粥配清炒番薯葉。

時至今日,很多身價百千萬的潮汕商人,還是會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到自己老鄉開張的早餐鋪吃這些簡簡單單的食品,做憶苦思甜教育。

清炒番薯葉

同樣的,雷州地區也是有喝粥的習慣。另外由於位於山區,當地野生動物非常多," 吃野味 " 在很多年前的粵西,也是非常普遍的。當然現在的粵西早就移風易俗瞭,充滿奇形怪狀生物的 " 野味盛宴 " 事實上已經極為罕見瞭。

至於人們心心念念的 " 潮汕牛肉火鍋 ",老實說雖然推廣與發揚光大的是潮汕同胞,不過這道菜本身是 " 北菜 "(北方南下的菜)與粵菜的結合體。而且充滿肉食的火鍋,也是在經濟條件好轉以後才遍地開花。同樣,這個原理可以應用於推廣蘭州拉面的青海師傅。

遍地開花之勢

所以當提到這些地區的飲食的時候,我們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休閑的時間,去這些風味餐廳體驗美味佳肴,另外一方面也要思考我們認知中的 " 潮汕美食 " 與 " 雷州美味 " 之外,潮汕人與雷州人自己是有著什麼樣的飲食傳統。

順帶說一句,雖然梅州在文化上屬於客傢,但地理位置處於粵東,所以在飲食上不同於口味偏重的客傢菜,還是較為清淡樸素,更像粵東粵西菜。

粵北客傢菜:

南北匯合、口味偏重的 " 非主流 "

在粵北做客的人可以感受到,相比起精細的廣府菜、簡樸的粵東粵西菜,粵北的客傢菜更為粗獷。當然味道也更加重,甚至會有很重的咸味和辣味,顛覆瞭人們對清淡鮮香的粵菜認知。

口味重、帶有一定的 " 北方 " 特色(對廣東人來說,除瞭本省全國都是北方),事實上是基於粵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所致。在廣東,粵北地區是地地道道的 " 外省人 " 聚居地," 自古以來 " 就有外地人聚落。

北方人一路南下

廣東省內的 " 北方城市 "

但 " 自古以來 " 這些聚落都是古代式的 " 旅館 ",人口流動極大。所以從韶州開始在南嶺南麓建設以來,到現在的 2000 餘年,來瞭一批人,也走瞭一批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土著。

無論如何," 北方 " 文化(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湖廣文化)在以韶關為核心的粵北山區,算是紮根瞭。也因為這個原因,韶關的菜肴帶有濃烈的 " 北方 " 痕跡。例如辣味菜和餃子的翻版 " 釀豆腐 "(當然正經的餃子也是受歡迎的)。

南雄鵝王來一道

口味較重的粵北菜之形成,也有一些現實需求的影響。由於遠離海洋,粵北山區在冬天的平均溫度比珠三角、粵東粵西至少低 5 攝氏度。而且此地良田較多,農業根基好,農民勞動量又非常大。重口味的食物在粵北,可以起到補充能量與驅寒的作用。

在生活條件變好、農業逐步讓位於工業的今天,大批客傢老人因為保持 " 重油鹽 "(他們的重可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得多)的飲食習慣,成為廣東省 " 三高 " 的高發人群。當然如果在廣東南部覺得吃太多清淡的食品嘴裡太寡淡瞭,也可以北上品嘗一下又咸又辣的客傢菜,別有一番風味。

最後,面對已經口水橫流的各位讀者,除瞭歡迎各位到廣東吃好喝好,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我們真的不吃人,尤其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福建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