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場大國沖突 可以買下世界的日本為何一夜崩潰?

03-26

來源:米筐投資 ID:mikuangtouzi

作者:拾葉

又一場大國貿易沖突

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 22 日在白宮簽署針對中國的總統備忘錄,宣佈基於 "301 調查 " 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征收高額關稅、對中資投資美國設限並在世貿組織采取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行動等。這場中美貿易戰的前哨戰已經打響。

全球資本市場慘烈暴跌!中國兩國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到 " 修昔底德陷阱 "!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傢修昔底德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現今的傳統意義的戰爭很難爆發,但是在中美雙邊貿易上的戰場,硝煙正在彌漫!

而上一場大國之間的 " 修昔底德陷阱 ",就發生三十年前的日本。

人類歷史的無數次輪回

講故事前,要先聊聊房價。

有人說,中國經歷上一次房價暴漲後,下一輪的年輕人會不會像上個世紀 90 年代日本泡沫破碎後的青年一樣,對人生充滿迷茫、無助、對生活提振不起信心,好比《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君。

經濟學傢說,中國改革開放後這四十年的路子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模一樣,就差一紙 " 廣場協議 " 去奏響最後交響曲的高潮。

曾經很多專傢拿中國跟日本作比較,盼著房價也會出現日本 90 年代的大崩盤,可以嘲笑一下對門高價買房的老王,也順帶著去馬路對面的售樓部調侃一下笑靨如花的售樓小姐。

但房價堅挺的力度似乎不被眾人的意志所搖動。

於是,人們開始迷茫、困惑,面對這個壁壘雲集的社會不知所措 ……

《資治通鑒》裡有句箴言:鑒古知今,以史資政。

老一輩經常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的社會,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輪回演繹。不管是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還是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還是目前所爆發的貿易戰,你都能在各個國傢的歷史中尋找到相類似的答案。

如果你看不懂現在的中國周邊的形式,那麼就去翻一翻歷史,知道幾十年前日本發生瞭什麼,你就能明白中國現在所面臨的是什麼形勢!

有很多相似,但也有不少不同。

我們來回放這一段時空場景,剖析下這個曾經的二戰戰敗國,這個戰後迅速崛起、近乎匹敵美國的日本。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你所身處的中國,一個你隻窺一斑而不見全貌的中國。

回顧日本,現觀中國

1 戰敗日本,老美接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遭受到瞭嚴重的摧毀。在反法西斯盟國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各方紛紛呼籲美國占領日本當局來主持。

1945 年,美國政府發佈瞭兩個文件,闡明瞭占領和改造日本的目標與政策。之後就開始瞭對日本政治、經濟、教育、農地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杜魯門總統展示《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方針》

由於戰後金融資本的支持和來自美國先進技術的引進,日本經濟特別是工業制造業得到瞭快速的發展。

中國 1978 年改革開放,1980 年沿海四個經濟特區率先依靠優惠政策進行大規模招商引資和技術引進。鄧小平南巡後,改革步伐加快,大陸工業制造業迅速蓬勃發展。

為瞭使日元在國際上有足夠的信用,日本政府采取瞭錨定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牌價 360:1,低估的匯率使得日本增加瞭出口的競爭力。

1994 年,中國放棄雙軌匯率,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直接貶值到 8.7:1,大大增強瞭中國商品出口的競爭力。

2 日本的崛起

之後的二十多年,正是由於美國強大的金融和技術支持,日本飛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出口大國,一舉成為發達國傢。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與此同時,在日韓新等制造業轉移大陸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迅速爆發增長,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出口大國,2005 年超過法國,2006 年超過英國,2007 年超過德國,2010 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也正是在這二十多年裡,日本政府在國內的建設發展也沒閑著,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大規模的進行基建投資,城市建設、全國上下開始修高速公路和鐵路。

這個不用多講瞭,中國過去幾十年大規模進行基礎建設和城市改造,國內投資主要就是房地產、基建和制造業,前兩者占瞭總體量的七成以上。

非常著名的日本新幹線就是 1964 年東京奧運會之前日本政府修的。這是全世界第一條進行旅客運輸、用於商業運營的高速鐵路,整個鐵路貫通瞭日本全國。

1998 年 5 月,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完成,設計最高時速為 200 公裡,從此之後,中國高鐵建設便一發不可收拾,2016 年中國高鐵運營裡程超過 2.2 萬公裡,占全球高鐵運營裡程的 65%。中國高鐵,儼然成為瞭國傢的一張名片。

▲上個世紀 60 年代的日本新幹線

於是在外需和內需的雙驅動下,日本的高速發展一直持續到 80 年代。GDP 增速每年都在 10% 以上。

從 1978 年到 2007 年三十年間,中國經濟增長 22 倍,2008 年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在 7% 上下的中高速發展。

3 危機前夜的繁榮

到瞭 80 年代初期,日本的經濟增速和生產效率等各方面已全面超越美國,1980 年到 1984 年,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已經從 76.6 億擴張到 461.5 億美元。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顯示,2017 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比上年增長 10%,達到 2758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強大的日本經濟和國際收支雙順差造就瞭日本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賺瞭大量的外匯,積累瞭殷實的財富。

2001 年之後,中國通過多年的雙順差積累瞭巨量的外匯儲備,2014 年曾達到 4 萬億美元之多。雖然此後外匯有減少,但也一直保持在 3 萬億美元之上。而居民與企業部門存款持續攀升。

美國人終於幫日本造就瞭一個不亞於二戰前強大而富裕的日本! ( 這就是小日本的近代發傢史。 )

至此,日本一躍成為瞭全球最大的債權國,而與此同時,美國成為瞭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但日本強大的貿易順差也使得日本跟海外很多國傢產生瞭大量的貿易摩擦。

中國的雙順差讓很多國傢國際收支不平衡,美國總特特朗普多次表示要對中國商品征收重稅。歐洲也經常與中國貿易摩擦走火。

看到這兒,大傢是不是覺得很唏噓。日本難道就這樣世界無敵瞭麼?

與此同時,北上深房價已經世界前十瞭,難道京滬永遠漲??

其實在日本迅速崛起的時候,日本國內也發生瞭很多違和的事情:首先,日本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老百姓熱衷於存錢,貨幣沉淀嚴重。其次,國傢發展的速度遠超個人,居民的整體消費跟不上,大傢都不願意花錢。這又進一步使得居民的儲蓄率上升。

曾經的段子:中國百姓愛存錢,中國百姓不花錢,老百姓儲蓄率居高不下 ……, 但之後接下來的一段事情,中國沒有發生過,我們跳過。

但日本人著實又有錢,因為他可以買下整個世界。

但是,日本真的強於美國麼?不不不,你啟動資金來自美國,你的技術來自美國,你怎麼可能狂妄到踩在美國的頭上呢?

4 內憂外患下,難以為繼的日本

到瞭 1985 年,美國由於實在無法承受巨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於是,美日法英德五國央行和財長召開瞭《廣場協議》,強迫日元大幅度升值。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連續三年升值瞭 86%。快速升值的日元大大削弱瞭日本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而在日元升值初期,日本為瞭對沖日元升值產生的成本沖擊,開始制定提升內需,對居民的消費升級進行拉動,希望通過提升內需來盡量平衡國內經濟。

最近我們在新聞媒體上是不是看 " 擴大內需,消費升級 " 這幾個字眼特別多?

為此,日本政府從 1985 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後,五次大幅下調利率,希望居民部門能去大量消費,希望國內的投資能夠持續。

但擺在日本政府面前一個難題就是,日本能蓋的房子都蓋完瞭,能搞的基建都搞完瞭,日本上個世紀 80 年代的城鎮化率就已經到瞭 90% 以上瞭。

▲ 1982 年日本東京

而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已經到瞭一定高度,再讓他消費,沒任何動力。

於是,讓日本政府沒想到的是,利率的下調不僅沒有拉動起消費,反而使得金融性資產過度膨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房地產和股票。

好,一樣的路徑又出現瞭,中國為瞭拉動內需,2011 年 7 月開始持續下調居民貸款利率,到瞭 2015 年底,開始佈局更低的利率環境,商業銀行房貸利率打折,首付降至兩成。

5 大崩潰開始

日元的低利率環境刺激居民開始不斷的買房子買股票,這時候泡沫開始出現。房子越漲,銀行就越願意給房子抵押放貸,放貸出來的錢又重新流入到房地產,然後居民把新購的房子繼續去進行抵押,周而復始,房價一直漲。

瘋狂上漲的房價讓老百姓相信,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會導致土地的價格隻會越來越高,地價不會下跌,現在不買以後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這種恐慌情緒讓老百姓瘋狂高杠桿買房。

跟中國 2016 年、2017 年發生的房價暴漲一模一樣。大傢看看身邊都深有體會。

直到東京的地價已經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一個日本地價可以買下整個歐洲加亞洲。

但是,瘋狂的背後就是崩潰。

註意:此情節中國沒有發生!!!

由於土地成本的快速飆升,工廠難以擴張,人們的支出受高房價的壓制,不敢進行高消費,進一步壓制消費升級。隨著利率從底部逐漸抬升,日本的人口結構也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終於,大反轉出現瞭!——日本泡沫開始崩潰。

房價大幅暴跌,股市崩盤,無數高杠桿的人們一夜之間傾傢蕩產。

▲泡沫破碎後,東京住宅暴跌

6 脫胎換骨的日本資本

但日本的資本是聰明的。

在泡沫到達頂點之際,日本的企業開始大規模拋售地產,把產業轉移出海。隨著日本企業大量產能轉移出海外後,日本本土的企業便開始出現空心化。

換句話說,工廠已經不需要那麼多工人瞭。所以很多企業開始降薪裁員。這更使得日本居民部門的消費意願進一步降低。於此同時,日本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為瞭養老顧慮,更依賴於儲蓄。

而日本資本模式卻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轉變。

依靠日元高匯率,從 " 賣商品 " 搖身一變,改為 " 賣日元 " 的生意上。而日本政府也鼓勵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這樣可以通過資本項目下的逆差來平衡貿易摩擦。

日本很多企業就此擁有瞭大量的海外資產,成為瞭國際資本。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的日本失去的十年,其實更多的是媒體誤導的假象,或者說並不準確。

整個日本的經濟形態,已經變成瞭日本金融部門借錢給企業,然後企業出海——日本資本在國外進行體外循環的一種狀態。所以,日本的本國經濟出現瞭停滯。

▲中日 GDP 對比(藍色:中國;綠色:日本)

最後,結語

看到這兒,可能很多人倒吸一口冷氣:因為日本 90 年崩盤之前的整個發展路徑跟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一直到 2016、17 年房價暴漲之際,簡直一模一樣!

但是,之後呢?中美會發生類似 " 廣場協議 " 的轉折點麼?

對不起,我還沒有想好。但大概率不會。

其實,我並不擔心中國會發生日本一樣的問題。因為中國有強大的當局控制力。比如,終止你買賣房子的經濟行為,減少拋售;比如,不讓企業資本沒事兒瞎出海;比如,嚴制中高端產能遷出;比如,我們的城鎮化率還不算高,基建房地產還有的搞等等。

至於剩下的,不好意思,我文化低,暫時還沒想明白,等我想明白再寫吧。

總之,一個國傢的運轉,拋去時代的背景,本質邏輯在歷史上其實都重演過很多次。

復盤日本,能對中國現在的國情理解的更多。能對中國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情有更深入的反思與理解。也更能對比性的看待目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

最後,順帶聊下大傢說的比較多日本所謂的工匠精神。其實日本早些年造的東西質量也很爛,很多商品抄襲美國歐洲的東西,山寨精神極為濃鬱。

到瞭 90 年代崩潰之後,日本的經濟總體量已經做不上來瞭,那你隻能精益求精的去追求質量,這樣才能打開你的銷路。所以,與其很文藝上的說是工匠精神,不如說是客觀環境被動所促成的日本工匠精神的崛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