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448- 誰是阿拉伯人
作者:重光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阿拉伯導讀 + 阿拉伯幻想曲 來自地球知識局 00:00 07:39
阿拉伯,作為一個民族概念,常常能在各種場合夠聽到。
作為中東規模最大的民族,阿拉伯人的分支多如滿天星鬥,諸如貝都因人、非裔阿拉伯人等等均是阿拉伯大傢庭的一員。隻是通常人們很難把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族群聯系在一起。
占據瞭地球陸地的相當一大塊
普羅大眾印象中的阿拉伯人,通常身穿長袍,頭裹頭巾,與駱駝為伴,行走在沙漠中,典型的遊牧民形象;或者開著全金的跑車,脖子裡掛著金鏈子,石油土豪范十足。
普羅大眾印象中的阿拉伯人
但這並不能代表所有的阿拉伯人,不是所有的阿拉伯人都還放牧為生,也不都是終日在沙海中挖石油的。
那麼阿拉伯人真的是一個民族嗎?阿拉伯人的自我認同從何而來?誰又是正統的阿拉伯人?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追本溯源,一探正統的阿拉伯人和他們的生活。
來自政教合一的正統
從印度洋到大西洋,面積達 1313 萬平方千米的廣闊的阿拉伯世界中居住著 4 億多阿拉伯人,他們是 22 個大大小小的阿拉伯國傢的公民。
下圖為阿拉伯人國傢的重要城市
阿拉伯民族占據瞭廣闊的 " 沙漠地帶 "
" 沙漠民族 " 可謂名實相副
這些國傢的相同之處有四點:主體民族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有統一的阿拉伯文化與習俗;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不同之處在於其地方習俗、宗教派別乃至經濟基礎等方面差異極大,互相之間齟齬不斷。
但至少,他們都自我認同為阿拉伯民族的一員,認可自己是正統的阿拉伯人。
這些好同志都是阿拉伯人
利比亞前領袖卡紮菲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
沙特現任國王薩勒曼
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
阿拉伯人整體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並不是很長,在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人更多地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北部。他們對部族的認同遠強於對民族的認同,各部落就如阿拉伯半島的地形一樣——一盤散沙,互相爭鬥。
沙漠中遊牧的阿拉伯人
由於分散的部落狀態長期存在,阿拉伯人難以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因而發展水平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他們既比不上北面的波斯、土耳其與兩河流域諸文明,也趕不上南面的埃塞俄比亞與也門。阿拉伯此時更多的是一個地理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阿拉伯半島上除瞭沙子還是沙子
貧瘠的土地難以孕育高度發達的文明
真正使阿拉伯人開始擺脫部族觀念束縛,走上融合為阿拉伯民族道路的是伊斯蘭教。
作為一神教,伊斯蘭教給原先崇拜多神的阿拉伯人確立瞭多個方面的 " 正統 ":
其一,宗教敬拜對象不再分散,而是獨一的真主,在精神層面有利於部族統一。而麥加作為伊斯蘭教朝覲的目的地,自然而然地有瞭在伊斯蘭教中的 " 正統 " 地位。朝覲附帶的貿易活動進一步鞏固瞭麥加在經濟上的 " 正統 " 地位。
麥加禁寺及天房
其二,禮拜以及誦讀《古蘭經》所用的語言必須是穆罕默德所在的麥加古萊氏(阿拉伯語:Quraysh)部落方言,其在阿拉伯語中的 " 正統 " 地位由此確立。沿用瞭 1400 多年的古萊氏方言成為瞭如今阿拉伯世界的 " 普通話 " ——現代標準阿拉伯語(al-Fu ṣḥ a ý)。
阿拉伯語是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
其不僅是 4 億多阿拉伯人的母語
也是 17 億穆斯林的進行宗教儀式時
常所用的語言
其三,由於包括穆罕默德在內的伊斯蘭教初創階段重要人物均來自古萊氏部落,古萊氏部落自然而然地成瞭眾阿拉伯部落中的 " 黃金傢族 "。
不僅四大正統哈裡發均出身古萊氏部落,日後的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也均是其後裔。目前的約旦王室——哈希姆傢族(al-Hashimiy ū n)也是古萊氏部落延續至今的一支。
顯赫的族譜讓古萊氏部落的正統性不容置疑。哈裡發不僅是阿拉伯帝國世俗政權的元首,也是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其由此獲得瞭政教合一的 " 正統 " 地位,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內傲視群雄。
這些統一的舉措通過 " 穆斯林皆兄弟 " 的教義驅動,使諸阿拉伯部落逐步融合,阿拉伯民族的力量由此漸漸集中統合起來。
也正因為有瞭宗教、語言與政治上多方面的 " 正統 " 標桿,阿拉伯民族開始由原生性民族向現代民族轉型。各部族融合為民族(對標漢族 / 俄羅斯族),再整合為國族(對標中華民族 / 法蘭西民族)。
再向上則是文明一級的比較?
多方爭奪的正統
正統的存在不僅給阿拉伯人帶來瞭融合的向心力,也帶來瞭因爭奪正統而產生的離心力。
宗教和政治方面,由於穆罕默德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阿拉伯帝國在其歸真後就因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哈裡發究竟由誰來擔任而引發瞭糾紛,各持己見的兩派演化成瞭遜尼派和什葉派。
這兩派圍繞著正統問題長期鬥爭
兩派表面上是對宗教正統(伊斯蘭教最高領袖)的爭奪,實質上是對政治正統(阿拉伯帝國元首)的爭奪。兩派互不買賬,沖突持續至今,這無疑極大地阻礙瞭阿拉伯人由部族融合為民族再整合為國族的進程。
即使不包括阿拉伯之外的波斯人(伊朗)
阿拉伯國傢內的什葉派也規模巨大
在經濟方面,阿拉伯帝國大幅對外擴張,擊敗拜占庭、滅亡波斯,占領瞭許多原本非阿拉伯人的土地。由於新征服地區(如埃及、敘利亞與兩河流域)的自然環境與基礎設施遠優於荒涼貧瘠的阿拉伯半島,這使得阿拉伯帝國的中心自然而然地也隨之移出半島。
阿拉伯帝國三階段大擴張
福斯塔特(今開羅)、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首都)與巴格達(阿拔斯王朝首都)等一座座歷史名城在半島外拔地而起,而帝國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卻因其自然條件限制而被逐步邊緣化,發展速度遠不及半島外地區。
麥加名義上是帝國的中心,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地位卻早已被取代。僅因其是朝覲的目的地才沒有被人遺忘。
尼羅河三角洲邊緣與麥加山谷
在科技與文化方面,新征服土地上的大部分原住民也逐步被同化為阿拉伯人。這些外族人改用阿拉伯語、改宗伊斯蘭教,完全融入瞭阿拉伯帝國。
由於新征服土地上的原有文明成果遠超於半島原生文明,這些 " 新阿拉伯人 " 反而掌握瞭阿拉伯世界的話語權,做出瞭更多貢獻。發源於半島的 " 正統 " 阿拉伯人和這些新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最終,半島正統由埃及、敘利亞與兩河流域的 " 新阿拉伯人 " 接替。
正統的衰落與重塑
然而自阿拔斯王朝中期後,阿拉伯帝國國勢江河日下:
法蒂瑪王朝異軍突起,另立哈裡發對抗阿拔斯王朝中央;
十字軍東征打得阿拉伯人節節敗退,隻得由庫爾德人薩拉丁帶兵擊退十字軍,並封他當埃及與敘利亞的素丹;
突厥占領瞭帝國東部的疆域,還控制瞭哈裡發;
最終蒙古西征,擊穿瞭阿拉伯人最後的榮光。
此後阿拉伯世界的舞臺便再也難以看到阿拉伯人的身影,連哈裡發也由奧斯曼素丹世襲。阿拉伯人不再是自己土地的主人,成為瞭土耳其人的奴仆,由部族融合為民族再整合為國族的進程被打斷。
從此,伊斯坦佈爾成為一切的中心
阿拉伯半島再次淪為遙遠的荒漠
奧斯曼帝國為瞭消弭境內眾多民族之間的隔閡,弱化各民族的認同,強調國民的穆斯林屬性,這使得阿拉伯人再度註重部族與教派認同,錯過瞭原生性民族轉型為現代民族的契機。
無論是泛伊斯蘭還是泛奧斯曼
都隻是工具
這樣的局面在一戰後才有所改變。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阿拉伯人再度建國。然而扶持各阿拉伯政權的西方列強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劃定其國界,以讓阿拉伯人互相制衡,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各國阿拉伯人一復國就互不買賬,認為隻有自己才是正統,國境線之間還有各種民族混雜地區造成不穩定局面。
阿拉伯人渴望已久的統一隻是空中樓閣。
被教派撕裂的伊拉克
伊拉克被撕裂的出海口也同樣著名
二戰後更多的阿拉伯人擺脫瞭被殖民的命運,得以獨立建國。但這也使得阿拉伯世界局勢更加錯綜復雜,各國政體、意識形態與經濟結構等方方面面都不相同。
22 個阿拉伯國傢表面看似是手足兄弟,實則暗地裡各懷鬼胎,借域外大國之力攻擊同文同種的阿拉伯兄弟,為本國攫取私利。
阿拉伯國傢聯盟各國一起開會
當然,阿拉伯世界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瞭自己成瞭他國在中東的棋子。為瞭改變現狀,重塑一個各個阿拉伯國傢都認可的 " 正統 ",他們推動瞭阿拉伯國傢聯盟的建立。
但這個聯盟由於成員國利益沖突過多,難以兼顧平衡,故並未在經濟、政治與軍事層面對阿拉伯世界統一有實質推動。和相對步調一致的歐盟比起來,阿盟至今還隻是一個松散的聯盟。
阿拉伯國傢聯盟的旗幟
共同體不能肩負正統責任,一些有實力的國傢便躍躍欲試。
埃及有阿拉伯國傢中最多的人口、發達的科教事業與強大的軍隊,但卻沒有宗教上的 " 正統 " 地位;
坐擁兩聖城的沙特自詡為 " 正統 " 伊斯蘭教的守護者,但卻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經濟結構也嚴重畸形;
" 聖裔 " 哈希姆傢族統治的約旦除瞭 " 正統 " 的血統,再也沒有別的優勢……
誰也不聽誰的
正因如此,阿拉伯國傢之間大都保持著微妙的平衡,誰也無法對誰構成絕對優勢。再加上域外大國的幹涉," 正統 " 阿拉伯的重塑難以推進,阿拉伯人由原生性民族轉型為現代民族的過程還在進行中,且恐怕在可見的未來難以完成。
他們也難以改變歷史的進程
統一的語言、統一的宗教與統一的文化習俗並不是政治、經濟與軍事統一的充分條件。地理上的分割、經濟模式的區別、歷史演進的分歧,讓統一的表象下暗流湧動。
正統阿拉伯人,隻是想象的共同體。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
國傢: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