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 私密信息被盜還遭威脅?雲上貴州躺槍,蘋果回應瞭!

03-09

近日,網友曝光蘋果技術顧問威脅用戶,稱能盜取用戶個人的 iCloud 私密信息,事件旋即得到極大關註。事後,蘋果公司發佈瞭聲明 ……

網友稱被蘋果技術人員辱罵,個人 iCloud 賬戶遭入侵!

3 月 5 日晚,微博網友 @美國往事 1999 發文反映,稱自己在 2 月 28 日撥打蘋果 400 官方客服熱線時,與一名蘋果技術人員發生瞭口角。事後,工作人員通過客服熱線對該網友進行瞭騷擾和辱罵。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這樣結束,據該網友反映,自己的 iCloud 賬戶被該蘋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入侵,並且自己受到瞭該工作人員的威脅。事後,蘋果公司回應已開除此員工,但具體細節並未公佈。

網友 @美國往事 1999 保留瞭與這名“技術顧問”電話通話記錄並進行瞭公開。

該網友表示目前已報警,並且已被警方立案。

蘋果回應:確有此事,將與顧客一起調查

3 月 8 日下午,蘋果公司通過新浪科技發出聲明。

在聲明中,蘋果中國確認用戶投訴問題存在,並表達瞭捍衛用戶隱私的意願。同時也強調瞭以下幾個要點:

1、任何一個蘋果技術顧問均無法訪問顧客的密碼、電子郵件內容和照片等隱私信息;

2、蘋果將與這位用戶一同調查此事;

3、蘋果確保自己員工和第三方團隊遵守與客戶聯系交流時候的標準;

當事網友曾提到,涉事蘋果技術顧問已被解雇。據新浪科技,這名技術顧問實際並不是因為此事被解雇,而是在近一個月前就提交瞭離職申請。

另據澎湃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這名技術顧問並不是蘋果公司的員工,而是蘋果外包公司的員工;這位員工在服務顧客時之所以態度惡劣,可能與其即將從公司離職有關。

這位知情人士稱,蘋果公司自己的技術顧問人數有限,為瞭更好服務客戶,通過外包公司增加瞭部分技術顧問。

雲上貴州不安全?當事人否認:與之無關

事件發酵過程中,有人認為此事件與 Cloud 服務轉由雲上貴州運營有關。但實際上,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兩者有直接聯系,這更多隻是部分網友的揣測。

當事網友 @美國往事 1999 已在微博上做出回應,他表示撥打的是蘋果官方客服電話,接待人員和雲上貴州無關。

據 36 氪,一名接近蘋果的消息人士證實,iCloud 運營遷移到雲上貴州跟這個事件沒有本質聯系。

有用戶擔心將 iCloud 服務交於雲上貴州運營後自身的隱私問題,不過相關人士稱,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雲上貴州絕對不會隨隨便便地透露使用者的數據,隻有在打擊犯罪,或是公安部門提供合理的證據請求的時候,雲上貴州才會依法執行程序,把要求提供使用者數據的請求發送給蘋果。

今年 2 月,蘋果開始將中國內地的 iCloud 服務搬到雲上貴州運營。蘋果表示,此舉將有助於繼續提升 iCloud 服務的速度與可靠性,並遵守中國法律。

蘋果的最新舉措引來用戶關註。“畢竟手機現在已經成為瞭大傢最隱私的工具”,iCloud 服務的更換,對於用戶來說是一件大事。

蘋果方面則在聲明中強調:“ Apple 擁有強大的數據隱私和安全保護機制,並且不會在我們的任何系統中創建後門。”該公司同時表示,相信(此次與本土服務商的)新的合作關系,將通過減少延遲和提高可靠性改善中國 iCloud 用戶的體驗。

iCloud 信息泄露有多危險,網友說“大半個人生都在裡面”

網友“假裝在紐約”在其微信在公眾賬號發文表示,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但是看到那篇微博文章的時候,嚇出瞭一身冷汗,因為猛然之間意識到,原來我的 iCloud 上存瞭那麼多的東西:

通訊錄裡有幾千個朋友非朋友的電話;日歷裡有這十幾年的重要日程;地圖裡有去過的每一個地方的記錄;“照片” APP 裡有拍過的所有兩萬多張照片,其中當然有一些不想被外人看到的東西。

蘋果手機中使用 iCloud 同步的信息

該博主還表示,一直有用備忘錄記錄的習慣,平時腦子裡偶然蹦出來的文章靈感,各個地方看到的也許將來可以使用的資料,還有不想遺忘的重要信息,我都會隨手在備忘錄裡記下來。

毫不誇張地說,所有這些信息加在一起,幾乎就是我一大半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就這樣躺在雲端。

兩會熱議: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緩

在今年兩會上,多名參會代表、委員表達瞭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關註。

兩會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接受采訪時表示,歷史經驗表明,再好的加密技術都可能隨著攻擊者能力的提高遭到破解,國傢和大眾的信息安全每天都面臨著風險。

潘建偉呼籲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保護隱私與信息安全。“在國防、政務、金融,甚至生活中的銀行轉款、 個人隱私保護等方面,(量子通信)都可以起到比較好的作用。”潘建偉說。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全國政協委員、360 集團董事長兼 CEO 周鴻禕表示,準備上交一個關於個人隱私安全的提案。

他提出瞭“用戶隱私保護三原則”:一是數據所有權應歸屬於用戶自己;二是互聯網公司采集數據、利用數據時,用戶應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三是互聯網公司應保護好用戶的數據。

全國政協委員、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彭靜帶來的提案,則從法律角度給出瞭保護用戶隱私的立法建議。

她建議,應當盡快實現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立法。明確規定當事人享有的信息權利,並將這一專門立法作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法。針對個人信息保護建立便捷、高效的救濟機制。設立專門機構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個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披露、保密等制定專門規則,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對違法收集和濫用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調查、處理。

非法竊取個人信息者,違法!重罰!

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日益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實施半年多來,其效果和作用備受社會關註。

2016 年通過、201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四條明確指出,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違反以上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一百萬元以下罰款。

2018 年 2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在接受中國青年報 · 中青在線等媒體采訪時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在會同有關方面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論證。

支招!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預防網絡詐騙

2018 年 1 月 17 日,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 DCCI 互聯網數據中心發佈的 2017 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顯示,2017 年下半年,超過 80% 的手機 APP 會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安卓應用這一數字高達 98.5%,較上半年增長 2%;蘋果應用這一數字高達 81.9%,較上半年增長 12.6%。

作為隱私信息產生的源頭,用戶需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杜絕一切隱私數據被泄露的可能。具體可從以下五點著手:

一是下載軟件選擇正規渠道;

二是謹慎填寫個人隱私信息,防止信息被無謂的采集;

三是管理手機軟件中的隱私權限,瞭解軟件權限行為,關閉不必要的授權;

四是防范公共 WiFi,轉賬與支付時改用數據流量;五是通過“恢復出廠設置 - 格式化 - 反復拷入大文件並刪除”三步驟,徹底清理舊手機信息。

《報告》還有針對性地制定瞭一份“網絡詐騙預防安全手冊”,為廣大用戶的網絡安全支招,具體措施為:

其一,手機電腦要安裝安全軟件,保護隱私,預防詐騙;重要社交賬號要開啟設備鎖及賬號保護;購物及下載 APP,要登錄正規網址和軟件;匯款前要確認好對方真實身份。

其二,對於來路不明的 WiFi、鏈接、程序等,即便再有吸引力,為瞭安全起見,也要說不;短信驗證碼、身份證信息,更萬萬不可貿然交給別人;不要為瞭好記將不同賬戶設置相同密碼,否則一個被攻破全部都遭殃;也不要使用純數字、生日等特別簡單的密碼,你要知道,騙子都聰明著呢!

DCCI 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還提醒大傢,不要把自己的生物信息輕易給任何一個 APP 或服務商。“生物信息是指紋、臉、頭像、虹膜等,這些東西是具有唯一性的,是不可復制的,一旦泄露出去,自己無法更改,隻能剁手瞭。”他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編輯:朱健斌 張小松)綜合整理自微博網友 @美國往事 1999、新浪科技、PingWest 品玩(ID:wepingwest)、假裝在紐約(ID:mr-jiazhuang)、澎湃新聞(記者 周玲)、中新經緯、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賀斌)、科技日報(記者 雍 黎)、中青在線(記者 王亦君)、北京青年報(記者 任笑元)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