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後,中國經濟有哪些期待

03-25

實習生 章紫璇 中國青年報 · 中青在線記者 張敏

兩會落幕,但中國經濟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的討論並未結束。近日,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 " 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 " 上,多位學者就 " 高質量發展 "" 政府治理 "" 收入分配 " 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

政府工作報告的數字顯示,2017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6.9%,居民收入增長 7.3%,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加快。這樣的數字被學者們評論為,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盡管如此,但政府工作報告也隻將今年 GDP 增長的目標確定為 6.5%。

這樣的目標被認為,既能為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基礎,又符合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實際。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教授預計,今年的 GDP 增長有望達到 6.6%,CPI 上漲到約 2.5%。顏色談到,雖然房地產的投資趨緩,但高速增長的服務業、全球經濟的復蘇、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需求回暖以及民間投資的增長,都在為經濟助力;另一方面,為提高經濟質量,6.5% 的目標體現瞭政府可以容忍經濟增長在一定范圍內放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說,中央政府始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因為有一些地區或一些領域,經濟增長邏輯還是傳統粗放的發展邏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從微觀處下功夫,挖去頑疾,破除弊端。但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的 " 穩健 " 始終還是關鍵詞。

今年是改革開放的 40 周年,也是十九大後的開局年,一邊是成果的體現,一邊是開端的格局。此次兩會中伴隨著 " 穩健 " 的經濟政策,政府機構改革落地有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主任周黎安說,這輪機構改革對未來產生的影響可能前所未有。

40 年來,按照 " 政府+市場 " 的中國特色,宏觀調控和市場活力互補互足。深圳特區、浦東新區等等改革開放中的佼佼者,充分展示出地方治理結合市場競爭的優勢。

但周黎安也指出,過去運行瞭數十年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也由原來的 GDP 說話,變成瞭涵蓋綠色、民生、失業率等的多元指標。

周黎安說,大部制的調整將會讓相關職能部門的職權進一步明確。

有媒體的調查數據顯示," 收入分配 " 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兩會最受關註的議題。收入分配關乎每個個體付出所得、個人價值和生活幸福感。此次兩會,財政部負責人表示,將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並且增加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向高收入人群多征稅,是多數人認為的有效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方式。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指出,征收個人所得稅隻是可支配收入環節的調控,還應將分類收入征收盡快改成綜合收入計征,同時加強征管體制和方法,以此更有效地覆蓋金字塔尖的高收入人群。

他同時提出,應進行財政支出制度的改革,讓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性質,優先為低收入者提供公共服務,這是當前解決不平等的問題關鍵。

陳玉宇強調:" 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這是高質量增長的要求,是對經濟增長扭曲最少甚至有促進作用的再分配政策。"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