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印斌
從長遠來講,應該重視醫療沖突的深層誘因。化解之策,仍應該在增進溝通互動、構建常態化的機制以消弭爭端。
7 月 11 日,國傢衛計委網站公佈的一份文件,亮出瞭一套嚴懲傷醫、醫鬧行為的 " 組合拳 ":二級以上醫院(含婦幼保健院)建立應急安保隊伍,開展安檢;遇有醉酒、精神或行為異常患者就診,要安排保衛人員陪診;二級以上醫院必須設立專門部門受理群眾投訴等等。
巧合的是,7 月 11 日當天,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民醫院發生一起男子持刀劫持女護士的惡性事件,男子後被民警開槍擊斃。據警方通報,該男子因不滿醫院對其患病母親搶救方式,在砍傷兩名醫護人員後,持刀挾持值班護士。
衛計委等部門的 " 組合拳 " 是否是針對雞西事件的回應,其實已不重要。近年來,醫鬧及暴力傷醫現象越來越普遍,已經成為很多醫院的傢常便飯。據 2015 年中國醫師協會發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披露,近六成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 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面對這種情況,官方拿出一些凌厲的措施,並不令人意外。
這次紮起的柵欄夠高。繼此前警察入駐醫院之外,此番則要醫院拉起自己的安保隊伍,不僅對所有進入醫院的人員一體安檢,針對行為異常的特殊人群,還要專人陪診。這樣 " 嚴陣以待 " 的架勢,不免讓人恍惚,這還是醫院嗎?如此架勢,會不會有把就醫者都當成潛在的麻煩制造者之虞?
很多時候,僅靠 " 震懾 ",似乎並不足以讓那些真正想表達訴求的人卻步。而壁壘分明的戒備與防范,卻有可能刺激到患者,並引發對立情緒。
其實,真正的醫鬧等行為畢竟是少數。而很多行為激化,往往也有一個發酵、裂變的過程。對於那些公然踐踏醫護人員的行為,當然要嚴厲打擊、依法懲治,但在院方,至少也該有順暢、便捷的溝通渠道,傾聽患者及傢屬的聲音,化解他們的情緒。很多人之所以 " 把事鬧大 ",不過是希望引起註意而已。
醫患之間的溝通,應該貫穿就醫的全過程,從接診到出現爭執的善後處理等,擁有專業優勢的醫護人員,理應多一些主動、熱忱。
如果是為瞭短時間內遏制暴力傷醫的高發,加強防范無可厚非。但從長遠來講,應該重視醫療沖突的深層誘因。化解之策,仍應該在增進溝通互動、構建常態化的機制以消弭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