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零錢箱放在街頭 靠廉價感動收割 10 萬 +

08-02

深圳晚報評論員 李屾淼

微信公號 " 廣州印象 " 在其 7 月 30 日的推送《我們把一箱硬幣放在廣州街頭,供路人自取,結果出乎意料 ...》記錄瞭一場公號團隊策劃的街頭實驗,在街頭鬧市放瞭一箱總值 600 多元的硬幣,旁邊附有告示," 如果急需用錢,請自取,每人最多 5 元 ",主辦方則在不遠處拍攝路人反應。

多個城市隔天即陸續開展街頭放硬幣活動,這當然不是自媒體同行不約而同的默契,連鎖反應的跟風抄襲也很難如此高效。

事實上此次參與策劃活動,來自不同城市的 " 全接觸 "、" 印象 " 或 " 優生活 " 公號都屬於一傢專營城市新媒體業務的 " 有點牛 " 集團。

新媒體策劃大型線下活動這也不是第一次,街頭放硬幣的策劃過程相當順利。放出來的視頻顯示,各地街頭放硬幣活動都進行得頗為順利,路人基本沒有多拿的,有的還往裡面放零錢,主辦方的認為這一結果 " 出乎意料 ",高度體現瞭市民的良好素質,在視頻下方的附文中感動得一塌糊塗:" 看過這個視頻後,我們日漸堅硬的心卻被軟化瞭。"

傳播效果也很不錯,閱讀量迅速拿下十萬加。目前已放出的各地街頭實驗,過程基本大同小異:幾乎人人自覺不多拿,總有人主動往裡面放零錢,且總有父母現場教育子女往裡面放錢以幫助他人,滿滿的社會正能量。

比較有趣的一個細節發生在南京,一名小哥在錢箱附近發現策劃方的人在拍攝,特地過去問瞭一下能不能拿。

公號策劃線下活動帶流量吸粉很正常,策劃這種街頭社會實驗的形式來博眼球也並非首創,類似玩法曾是國內外電視臺節目沖收視的有效手段。上街向陌生人借錢,向陌生人借手機,或者直接倒在街頭看是否有路人救助,一度頗受觀眾歡迎。

但類似策劃往往都有一個通病:喜歡預設觀點。隨後的整個過程,以及活動中的客觀條件,都在為證明這個觀點服務。

真正的實驗要考慮到客觀條件的影響,而所謂街頭放硬幣的實驗,恰恰有意無意地規避瞭這一點。活動地點總選擇大城市,總選擇人群密集鬧市區,總在旁邊堂而皇之地對著錢箱拍攝,總選擇白天 …… 於是不免有人在評論裡問瞭這麼個問題:

你們敢把錢箱放過夜嗎?

這當然是誅心之言,說錢箱放過夜就一定會被盜也太過陰暗,但這確實是個值得問的問題,如果真做社會實驗,就得綜合考慮所有客觀條件和情況。而如果隻是以社會實驗為名做節目,並期望達到特定效果,那就是另一回事瞭。

不要輕佻地去考驗人性,這跟女人問丈夫 " 我和你媽掉進水裡你先救誰 " 一樣幼稚。因為隻要條件到位,你能獲得一切想要的結果,不論是善果還是惡果。以社會實驗為名的視頻節目,隻要操作得當,想讓你感動你就會熱淚盈眶,想讓你憤怒你就能火冒三丈。

然後無論你是感動還是憤怒,你都會激動地點擊轉發。讓你哭讓你笑,最終留下的隻有流量,至於你的憤怒抑或感動,那點情緒能不能活著看到第二天日出恐怕都存疑。

往街上放一箱硬幣探究不出任何人性,證明不瞭任何觀點,最多隻能體現新媒體造熱點的招很多。不能因為地鐵口的幾個路人比較自覺就強行渲染人間一片美好,也沒必要因為出現瞭幾個偷錢的,就感慨社會道德淪喪。

無論人還是社會,都有好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合適的條件能讓人展現美好,不合適的條件能讓人暴露醜陋。從來就不是靠改造人性來改善環境,而是通過改善環境,來盡可能避免人性釋放它的邪惡能量。

何況人類社會曾經發生過的事、正在發生的事和將會發生的事,都在反復地考驗人性,這場考驗的結果兩千多年前已有人說清楚: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史書則用瞭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詮釋這個道理:盛世豐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戰亂災荒——白骨見於野,人相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