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信天遊!梁傢河火種裡的“大學問”

02-04

現代快報訊 (記者 朱俊駿 徐岑 / 文 馬晶晶 劉玉瑩 / 攝)寒冬的延安,在下雪之後,這座原本粗獷的黃土高原之城,透出瞭一種別樣的秀氣和精致。

延安向東北 70 多公裡,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古鎮。文安驛往南,就到瞭梁傢河村。

知青舊居 1 號院、沼氣池、淤地壩、水井、鐵業社 …… 梁傢河的這些熱門景點,述說的不僅僅是梁傢河這 40 多年來的歷史,更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梁傢河的火種

臨近過年,68 歲的劉金蓮仍然忙碌著。現代快報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坐在炕上納著鞋底。

劉金蓮做的佈鞋,在梁傢河可是搶手貨。窯洞的邊上,就是她開的一個小店鋪,裡面賣她做的鞋、梁傢河牌的五谷雜糧。

劉金蓮的院子在梁傢河是人氣最高的,時不時有遊客過來。因為她的窯洞隔壁,就是知青舊居 1 號院。

1969 年 1 月,不滿 16 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傢河插隊落戶,後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裡勞動、生活瞭 7 年。他在梁傢河的第一個住所,就是劉金蓮傢的窯洞。

在知青窯洞的炕上,有一盞煤油燈。劉金蓮無論多忙,每天都要去收拾一下,擦擦燈。對這盞燈,無論是劉金蓮,還是梁傢河的其他村民,都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結。

梁傢河取火記

這盞燈,是 40 多年來,梁傢河發展的一個火種,也是梁傢河人的精神象征。

2015 年 2 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闊別多年的梁傢河,向久別重逢的鄉親說:" 不要小看梁傢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陜西籍作傢、詩人曹谷溪是最早把習近平寫進新聞中的人。1975 年 9 月 20 日,他在《延安通訊》上,發表瞭長篇通訊《取火記》,詳細介紹瞭習近平帶領村民建沼氣的故事。2018 年 1 月 20 日,曹谷溪坐在現代快報記者面前,回憶當年的情景時,仍然歷歷在目。" 梁傢河是陜北農村的一個縮影。上世紀 70 年代,梁傢河不僅吃糧困難,連燒柴也非常困難。" 曹谷溪說,很多人就跑到黃河去撈河柴,晾幹瞭再背回傢。或者直接上山砍樹,把山砍得光禿禿的。" 當年,延川籍的作傢路遙就曾寫過這個場景," 曹谷溪回憶說,因為過度砍伐和開墾,梁傢河的山上,樹木稀稀拉拉的,樹少到哪座山上有幾棵什麼樹,老鄉們都記得清清楚楚。

40年 追尋綠水青山的火種不滅

因此,當 1974 年,陜西全省第一口沼氣池在梁傢河建成後,被改變的,不僅僅是村民傳承瞭千年的生活。

" 當年,從梁傢河開始,影響陜西全省的沼氣革命,其實也是能源革命。" 曹谷溪說,他在《取火記》的通訊中,就曾提出," 大辦沼氣,就是解決燃料問題。"

但梁傢河的探索顯然不止於此。

在梁傢河村史館,現代快報記者見到瞭 40 多年前完全不一樣的梁傢河。滿目的荒山、破舊的窯洞、蔽日的黃沙 ……

而現在的梁傢河,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滿山的綠樹、通暢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房舍和窯洞 ……

40讓百姓富起來的火種不滅

知青舊居 1 號院裡的煤油燈、第一口沼氣池、淤地壩、水井、鐵業社 ……

" 當年,這些全都是富民的產業。" 原梁傢河村黨支部書記石春陽說。

因此,改革開放之後,梁傢河人一直在 " 產業 " 這個詞上做文章。現在梁傢河最大的兩個產業,就是蘋果種植和鄉村旅遊。

延川縣文安驛鎮果蔬站站長高侯磊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梁傢河從 2008 年開始探索種植蘋果,從剛開始的 200 畝,到現在的梁傢河環線萬畝生態果園,致富的火種已經覆蓋梁傢河、賀傢河、白傢塬、破石河、杜木塬 5 個行政村,13 個村民小組,1397 戶 4280 人,年產值達到 3420 萬元。2017 年 12 月,梁傢河的蘋果期貨也已上市。

2015 年,梁傢河還成立瞭鄉村文化旅遊公司,80% 的員工都是梁傢河人,每年能給每戶傢庭增收三四萬元。2017 年,旅遊公司的總營收入達到瞭 1100 多萬元。

種植、旅遊 …… 梁傢河的產業讓村民們的收入大幅提升。這個擁有 1187 人口的小山村,2017 年人均收入達到 1.8 萬餘元,比 2014 年翻瞭近一番。梁傢河自然村已經全部脫貧。

2015 年 9 月,國傢主席習近平在訪美期間的一次演講中說:" 梁傢河修起瞭柏油路,鄉親們住上瞭磚瓦房,用上瞭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梁傢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編輯 劉魏 高淼 李蔚蔚 陳海靜 王鵬)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