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普通話,在世界多地成為熱潮的時候,在香港,中國自己的特別行政區,普通話卻受到一些人的排斥,和 " 港毒 " 精心策劃的抵制。對普通話的態度,這不是一個小事。
刀哥去年底赴港交流。在走訪某主流媒體時才得知,普通話在那居然被當做外來語對待,這讓刀哥心裡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過去
回顧一下普通話在香港社會的發展軌跡,可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在《南京條約》簽訂、香港遭英國侵占前,當時的香港僅是指香港島。島上原居民包括圍頭人、疍傢人、客傢人等,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香港的英文名 Hong Kong 就是源於疍傢話發音,而不是標準粵語即廣州話。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開始,隨著香港地理范圍的不斷擴大,先是新界的客傢話人口被劃入,後來內地其他地方的人如廣州人、江門人、東莞人、潮州人等陸續入境。發達的商業甚至把江浙滬乃至操北方官話的人吸引來港。
廣州人近水樓臺的優勢使他們成為香港最大群體,粵語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市民交流的主要語言。
不過,國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反而經歷瞭光輝歲月。在國共雙方的各自支持下,香港用國語教學的中小學較有勢力。另外,由於香港市場狹小,面向臺灣和東南亞市場的香港國語片制作精良、大行其道。相比之下,粵語電影因為制作粗糙而被冠以 " 爛衫戲 " 的稱號。
刀哥就曾經看過香港早期國語片,當時還納悶,演員的口形不像是在說粵語呀。後來才發現原來真的就是國語片,好意外 o ( ╯□╰ ) o。
香港國語電影《江山美人》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 1959 年出品。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香港經濟騰飛,粵語人口消費能力提高,粵語片逐漸蓋過國語片。另外,受到 " 六七暴動 " 的影響,香港國語學校被港英政府打壓至近乎銷聲匿跡。
在被英國侵占後,香港唯一的法定語文一直是英文。一切法律文件、政府文書往來都是英文。受 " 文革 " 影響的 " 六七暴動 " 是一個分水嶺,港英政府此後逐漸改善施政,發展本地文化。
由於當時市民較多使用粵語,且經常有商業往來的廣州同樣講粵語,故港英政府獨尊粵語。
自此香港電視與廣播中的其他方言都消失瞭。
1974 年,港英政府通過《法定語文條例》,宣佈中文和英文一樣,同為法定語文。雖然這裡沒說中文指的是普通話還是粵語,但顯然不可能是前者。從此,一套以標準中文為書面語,以粵語為口語體系在香港建立起來,並得到全方位發展。
上世紀 80 年代,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塵埃落定,使普通話在港推廣迎來轉機。香港教育署在 1986 和 1988 年正式把普通話科納入小學和中學課程,分別在小學四、五、六年級和中學一、二、三年級推行每周一至兩節的普通話課。
這種課程安排,在咱們內地人看來就是把普通話當做體育美術這樣的副科(這裡沒有歧視副科的意思,尤其是體育還是很重要的),能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可想而知。
更何況在那個香港經濟騰飛成果顯現、內地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兩地經濟社會水平差異極大,港人赴內地做事主要選擇廣東,因此也缺乏學習普通話的動力。
現在
回歸後,普通話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在香港推廣瞭。
首先在法律上,根據《香港基本法》第 9 條和《法定語文條例》第 5 章第 3 條第 1 節,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語文。而且刀哥查瞭下,基本法是這麼說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由此可見,中文地位高於英文。
香港特區政府還推行 " 兩文三語 " 政策,即以標準中文、英文為書寫文字,粵語、普通話和英語為口語。例如去過香港旅遊的人都會發現,地鐵站名都會用中英文書寫,廣播報站名時使用的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
教育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自 1998 年起,普通話成為香港小學核心科目,在 1998 年及以後入學的學生,都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普通話至初中三年級。2000 年,普通話更成為中學會考科目。
在 1997 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時,僅有 1/4 的香港人會說普通話。20 年後,這一數字幾乎翻瞭一番。
然而,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是普通話在香港依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普通話師資力量不足、語言環境不佳自不必多說。在法律層面,雖然規定中文和英文同為法定語文,甚至中文地位高於英文。但實際上,香港起草法律時卻用英文,中文隻是譯本。
在司法機關,中英文的使用也是不對等的。越高級的法院,外籍法官越多,英文的使用也遠超中文。終審判決隻有英文判詞,隻是偶爾提供中文譯本。
中文尚且遭到英文如此排擠,普通話的地位就更甭提瞭。在中小學,普通話雖然是核心科目,但也是一個獨立的科目,不屬於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范疇,因為中國語文科的教學語言是粵語。
另外,當下香港的普通話教育更偏重應試,在具體的應用層面不夠重視。課程或培訓班隻是為瞭能讓學生能拿高分,或者獲得一紙獎狀。
而本該是標準中文的書面語,現在還面臨粵語口語的 " 逆襲 "。比如 " 遲到瞭一會兒 " 寫成 " 遲到瞭小小 "," 沒耐性 " 寫成 " 冇耐性 "。不僅小學生作文如此,香港嚴肅媒體報章的行文也是如此。這無疑給一些香港本土勢力做文章的機會,以制造內地與香港的文化區隔。
雖然知道這標題大概啥意思,但怎麼念啊?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嗎?
要知道,這一切發生在兩地融合加深、普通話在全球空前受歡迎、內地綜合實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香港如不做出積極改變,恐有跟不上時代大勢的風險。
將來
愛講大道理的刀哥總想這麼說給香港同胞聽: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大傢都是一國的,那麼請學好普通話。國籍民族都一樣,卻無法通過本國官方語言進行交流,似乎不太好。
但這麼說的話,估計不太受聽。所以,還是從香港同胞自己的角度講幾點學好普通話的必要性吧。
應該學。上面已經說過,香港特區政府在 1997 年成立後實行 " 兩文三語 " 的語言政策。順應政府的政策而不是跟它對著幹,在刀哥看來總是沒錯的。
值得學。現在中國經濟實力今非昔比,內地與香港的聯系日趨緊密。無論是在港設點的內地企業,還是內地 " 雙創 " 帶來的機會,都是越來越多的。
因此,對於廣大有求職需求、尤其是渴望幹一番事業的香港年輕人來說,通曉普通話必須成為標配。如果回頭因為普通話蹩腳而被公司嫌棄,到時可別怪刀哥事先沒提醒。
都在學。其實發現機會、開始狂學中國話的要首推可愛的國際友人們。這裡面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英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的王子公主們。當然,怎麼能少瞭金融大亨羅傑斯兩個 " 開瞭掛 " 的女兒。
當 "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 " 從歌詞逐漸變成現實的時候,作為中國人的香港同胞,相信應該不會落在外國人的後面。
不難學。無論是普通話,還是粵語,都屬於中文,或者嚴格講都屬於漢語。有人說,兩者聽起來差別那麼大,怎麼能是一種語言呢?對此,刀哥除瞭想 " 呵呵 ",還要加一句,上海話跟普通話差別也不小,但應該沒人蠢到把 " 儂曉得吧 " 當外語。
那麼,既然同屬一種語言,學起來應該也不會太難。
我們更多註意到的是,普通話與粵語的差別。其實,兩者有很多相同之處。首先,兩者在語法上基本相同,差異有限。
另外,普通話與粵語之間在基本詞匯上也是大同小異。《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中《普通話與方言詞語對照表》中列出的粵語與普通話對照的常用詞語隻有 504 條,隻占《綱要》常用詞語表的 7.64%。
最重要的是,無論講什麼話,我們使用相同的文字。即便有繁體簡體的差別,那也是可以簡單跨過的土坡而非高山。隻要寫出來,大多可以理解或推測想表達的意思。
刀哥最後還想強調一句,一個香港人說不好普通話也不是什麼罪過,對普通話持什麼樣的態度,才是關鍵。堂堂正正做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需要在香港社會培育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