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九大獻禮 |4 個 90 後拍出晨曦中的最美龍江

10-18

新晚報記者 戴月

從高空幾百米的俯瞰,到礦井下近千米的探尋,在中國最東的邊防哨所感受第一縷陽光,到綏芬河陸路口岸領略國門的雄偉莊嚴 ……4 個 90 後大男孩,用 4 天時間,圓滿完成瞭央視紀錄片《還看今朝》黑龍江篇的部分拍攝任務,他們用年輕的視角展現黑龍江人的勤勞與活力,為喜迎十九大貢獻著一份力量。

▲撫遠日出

時間緊任務重 集中拍攝時間僅 4 天

8 月底,全思明和 3 個愛好攝影的夥伴接到瞭一個特別任務 —— 中央電視臺要攜手全國 31 傢省級電視臺共同制作喜迎十九大紀錄片,每個省份都有一個大概 3 分鐘的小片子,人手不足,希望這些熱愛攝影的大男孩能幫忙。

▲全思明

▲鄭鑫垚

▲薛英男(左) 嚴川吉雨(右)

4 人中,全思明來自哈爾濱,前一陣因為一個延時攝影哈爾濱的片子火瞭一把,這也是他被選中的原因。其他三人中薛英男是齊齊哈爾人,還有兩個齊齊哈爾大學的學生嚴川吉雨和鄭鑫垚。4 人都是 90 後,年紀相仿,因為攝影而相識。接到任務,幾人心情都比較激動,“能給自己的傢鄉做一點事情還是感到比較榮幸。”全思明說。

可壓力也接踵而至。“一開始接的時候就說時間非常緊瞭,央視說想要拍新聞視角之外的東西,定的基調是黑龍江的早晨。希望用一些帶煙火味和人文氣息重的鏡頭,展現黑龍江省的精神面貌。”經過討論,走完規定的路線,隻有 4 天的拍攝時間,還要都展現早晨的畫面,全思明知道難度有多大,“容錯率比較低,沒法再來第二遍。”

為拍早晨天不亮就趕路 “最難忘”東極哨所戰士

9 月初,4 人小組兵分兩路出發瞭。凌晨 3 點,走“西線”的全思明和鄭鑫垚已經從哈爾濱出發,趕去綏化拍攝清晨的玉米收割和大慶的鉆井場景。另一路,薛英男和嚴川吉雨則去“東線”,“捕捉”中國最東端哨所的日出和升旗儀式。

▲鐵人紀念館

在大慶,全思明見到瞭“鐵人”王進喜的那支隊伍,“大慶我經常去,但是沒有那麼近的接觸過鉆井的場面。”工人們的辛苦勞作和展示出的力量讓他肅然起敬。“東線”的嚴川吉雨對拍攝東極哨所的經歷至今難忘,“撫遠的東極哨所給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天起瞭大霧,我們早上 2 點多起床去進行拍攝,到達的時候是 3 點鐘左右,哨所的解放軍們已經開始起床訓練升旗瞭 …… ”看到他們,嚴川覺得自己的辛苦也不算什麼瞭,“以前我對於愛國主義的理解都是紙上的空談,但是我看著 3 點鐘就起床訓練的官兵們,才真真正正地感覺到那種由內而外的民族自豪感。我們一路上看到的黑龍江人民幸福的生活狀態,正是由這些辛勤付出的邊防戰士去守護的。”

他們眼中的黑龍江 積極樂觀勤實活力

嚴川吉雨是上海人,他和來自浙江的鄭鑫垚雖然都是齊大學生,但也是頭一回走瞭黑龍江的這麼多地方。作為外省人,他們感受到黑龍江不同城市的風土人情,從礦井到哨所,從漁場到集市,真正的感受到什麼叫做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他們看到很多像官兵、漁民、礦工這樣普通但是一直在崗位默默付出的人們,管窺到黑龍江勞動者的一種工作態度和精神面貌。“積極,樂觀,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是我感觸最深的”,嚴川吉雨說。

而龍江人全思明和薛英男也說,越來越對這片中國最北、孕育著祖國大糧倉、繁衍著一代代鐵人精神的土地感到自豪。他們用手中的鏡頭,展現出一個中西文化交融,傳統與創新融合,勤實與活力並現的大美龍江。

▲撫遠日出

沒日沒夜剪瞭半個月 成片得到央視認可

4 天的集中拍攝結束瞭,而緊張的後期制作才剛開始。光這些天拍攝的素材就足足有 500 個 G,需要剪成近 3 分鐘的短片。薛英男和嚴川吉雨主要負責後期剪輯,其他人也不閑著,陸續去補拍一些哈爾濱的航拍鏡頭等素材。這半個來月,大傢幾乎都沒太合眼,“拍攝的時間特別緊,需要多方面協調,連軸轉,晚上幾乎就是不睡覺,早上日出後去拍攝,再轉到下一個地方,半個月就沒咋睡。一些轉場鏡頭的剪輯都是一幀一幀做出的效果 …… ”

還好,最終剪出來的三個成片都在央視播放瞭,還得到瞭認可,“片子送到北京後,央視開會的時候,領導說,比較認可我們這個片子,還問是誰拍的,才知道是大學生團隊拍的 …… ”全思明覺得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但對於這個成片,自我要求一貫很高的全思明依然有遺憾,“還是不太滿意,我們打算拍一個更好的。”全思明說,其實一直有想為黑龍江人民拍一個短片這樣的想法,手裡也一直有拍一些素材,“這次時間太緊瞭,素材欠缺,篇幅有限,沒有冬天的鏡頭也挺遺憾。拍這個得一年兩年地攢素材,我們以後肯定會拍一個更好的出來。”

編輯 王慕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