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傢廣告惹爭議,父母催婚不應當?

10-26

【觀察者網 文 / 陳雅莉】今天,觀網一篇新聞報道,宜傢的 " 再不帶男朋友回來就別叫媽 " 廣告引起爭議,官方致歉並將其撤下。

有網友認為,廣告中體現的價值觀充滿瞭對單身群體特別是中國剩女的歧視:" 不帶男朋友就面露兇相、毫無歡樂氣氛,有男朋友就笑臉相迎,那還是傢嗎?" 許多人認為這種廣告和宜傢所倡導的 " 舒適生活 " 的概念根本不符。

而宜傢方面稱,這是針對中國區策劃拍攝的廣告,對廣告傳遞的錯誤印象表示抱歉,並宣佈將撤下該廣告。

針對中國區策劃拍攝?看來國內傢長催婚、催對象的確已經是公認的普遍社會現象。

隨著到瞭適婚齡卻單身的人群越來越多,傢長們為瞭催自傢孩子找對象可謂是使遍瞭渾身解數:軟磨硬泡,威逼利誘。在這個廣告裡,父母因為女兒沒有找對象就 " 面露兇相 " 也的確是很多 " 剩女 " 們體會過的場景。

解讀 雖然價值觀極其不正確,並且折射出非常尷尬的傢庭氛圍,但不得不說,這的確是很多中國傢庭的現狀。隻可惜,說實話,總是不讓人愉快的。

有讀者覺得這個廣告如此拍攝無可厚非。

解讀 其實我覺得這廣告挺好的,中國很多傢庭裡不就是常常在上演著這樣的戲嗎

解讀 個人感覺群體中有些人過於敏感瞭 ~ 我也是被催婚一族,感覺這廣告挺滑稽幽默的呀 ~

但是雖說廣告的確折射瞭部分現實,但也不是什麼社會現象都值得被宣傳炒作的。畢竟,的確有人因此受到瞭傷害。

解讀 上演這樣的戲碼開心麼?愉快麼 ? 值得宣傳麼 ? 可以作為一種價值導向麼?傢傢有本難念的經,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看熱鬧不嫌事大。誰都有不願提及的傷心事,今天接的是我的疤明天沒準就是您的。

解讀 不是玻璃心,我是剩女看到這條廣告的確心裡不舒服。我相信一條宣傳自己產品的或者文化的廣告會讓一些人或者一個群體產生不適,那這條廣告的確是有問題的。

每逢過年過節,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要回傢,網絡上就會流傳起 " 如何應對傢人催對象 " 的段子。其實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傢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有時候催得過緊難免適得其反,甚至於鬧得不歡而散。

宜傢廣告圖

有讀者指出,父母這種過於收緊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解讀 其實這是教育方式的問題,孩子小的時候,傢長提供建議,孩子不聽要舍得放手讓孩子經歷挫折,孩子逐漸就會形成一種理念,父母經常是對的。
我傢孩子在小學屬於比較麻煩的孩子,或許在老師眼裡也不是合格的傢長,但是別的孩子到瞭初中開始逆反,我傢孩子卻願意跟我們交流學校的事情,也願意聽從傢長的意見。
現在傢長的普遍心理是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總是強迫孩子依從傢長的想法,後患無窮。個人認為,隻要不涉及品質問題,其他都可以放開。

但也有讀者認為,父母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的道理在。

解讀 為人父母後才知道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毛病。從青春期開始,我們都在不斷質疑父母的決定,總認為自己比他們聰明,做的選擇更有魄力,更利於自己的發展,可實際上呢,受傷之後你會發現父母給的建議大多是正確的。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說直白點就是生活工作齊頭並進,交不到合適的對象,隻能說明你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比較欠缺,父母說一下就受不瞭瞭,呵呵,果真是扒著門檻狠 …… 退一萬步講,作為正常成年人,連對象都沒有,你怎麼可能 xing 福?!

其實催婚這件事兒並不僅僅隻有我國傢長在做,早在 1967 年,美國喜劇女皇 Joan Rivers 就在 "Ed Sullivan Show" 上犀利地吐槽瞭 " 剩女 " 不被社會待見和屢遭傢人逼婚的問題。

圖自 @谷大白話

直到今天,這樣的社會現象依舊存在,並且在我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來的是層層疊高的結婚成本,年輕人更強的事業心,以及更加追求自由的思想。我國現在單身人數近兩億也是有因可循。

有讀者認為,婚姻與其他的事不同,在這方面父母不能對女子做出過多的幹涉。

解讀 你把婚姻看成人生第一要務?不結婚就是處理個人事務能力欠缺?也許人傢可能根本不想結婚或者暫時還沒找著心儀者或者有自己的計劃呢?

孩子成人瞭,有權按照自己意志全權處理自己的私事。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按自己的意志對成年子女的個人行為橫加幹涉。

讀書的時候禁止戀愛,一工作就開始催結婚,這種斷層式的教育孩子很難接受。

解讀 單純催婚,還不至於太反感,但考慮到國內還有很多父母有這樣的觀念 "大學前禁戀愛;大學後催結婚",特別是對女兒這個更普遍。所以作為女性就難免會感到很不愉快,這種斷崖式過渡,就好像傢長想要迫著你在 4,5 年時間裡就把《異性相處》《自身婚戀價值觀確立》《擇偶對象交往》《戀愛關系維持》《婚姻對象挑選》《婚戀與事業關系協調》······· N 多比專業課還高難度的課程全部修完並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一樣。這根本就不現實對吧?這種斷崖式過渡的婚戀觀,很多年輕人是很反感的,也很難說這種觀念在現在這個社會下還是 "最優人生解",給子女多點自身選擇上的自由度,隻要不是特別出格需要幹預的情況,就讓她自己去比較,權衡,選擇,難道不會更好嗎?

相比 " 剩下 ",為瞭結婚而結婚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

解讀 不知道你怎麼想,但是我仍然覺得這句話有欠考慮之處,值得探討一下。 首先就是一個正常成年人真正應該學會的技能恰恰不是急著找對象,而是對自己負責,其他的事情都應該放一放。如果真的怕成為剩女而隨意選擇,結果兩個人價值觀不一樣又擔心流言而湊和著過,本身就是對自己和對方相當不負責任的行為,並且這種不負責任極有可能影響到生活和事業。 個人認為慎重為自己作人生規劃,平衡生活和事業本身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體現,找到自然好,如果有自己的想法,找不到也不應催促,說強扭的瓜不甜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種事情該來的到時間總會來的,不該來的著急也沒有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催瞭也不一定會聽呀。

解讀 我父親的一些決定後面對我的人生看來的確有錯誤的,有的時候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解讀 不努力學習長大可是要結婚的哦!過去多少人的人生毀在婚姻裡瞭。你怎麼知道在別人眼裡,你才不是那個失敗者呢?

既然催婚及 " 剩女 " 本身便是充滿瞭爭論的話題,那麼宜傢的這個廣告做得的確是欠缺考慮 :

解讀 但廣告不應包含有爭議的價值判斷,否則會無形中加深社會的一些矛盾。廣告作為媒體承擔著教化的功能,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實。舉個例子,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思想在現時社會中仍很盛行,但哪條廣告敢這麼拍?另外站在商傢的角度,爭議廣告會傷害品牌的價值,宜傢撤廣告正是在此。最後,站在我個人的角度,廣告沒問題。人的生物學和社會學屬性決定瞭組建傢庭、生兒育女是人的本分,這也是我國傳統價值的一部分。

有同學指出,宜傢這次廣告失利是因為從內容、形式到指向都與自身的商品主題及目標群體的意願相悖。

解讀 1. 父母催婚是為瞭孩子好,但結不結婚,是人傢傢裡的私事,輪不到宜傢一個商傢操心;
2. 是否結婚為個人自由,輿論不應當對自願不結婚的大齡女性給予負面評價;
3. 很多剩女也不是自己想剩下,但終身大事總不能稀裡糊塗為瞭別人的看法而定吧?
4. 往好瞭說,外國企業試圖進入中國社會生活文化語境,難免水土不服;誅心點說,廣告投放在公眾平臺上,面向全國大眾,其宣傳內容及目的,要加倍慎重看待。

解讀 以及,宜傢一貫走便宜大碗搬傢丟掉也不心疼的路線,難道還不知道自己的受眾群體就是城市單身租房男女,而且是比較講究生活質量格調不願將就的人麼?真結婚的人,裝修婚房還未必願意用全套宜傢。這麼敢得罪自傢市場,也真是難得一見瞭。

不管是父母還是路人,最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

解讀 可能會有人借愛國搞事,但是愛國本身是無錯的。可能有人借女權搞事,但是女權本身也是無錯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所欲者亦勿強施於人。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邊界,世界會美好許多。現在早已不是父母之命的時代瞭。

你怎麼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