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每棵樹都長在特殊材料制成的 " 圓屜 " 裡,直徑 1 厘米的黑管將水滴進圓屜裡,滲入樹的根部,哪裡缺樹瞭,隨時可以連 " 屜 " 帶樹一同上崗 ……
日前,記者瞭解到,在康平縣北三傢子村,一排排胸徑在 8 厘米以上、高約 3.5 米的皂角樹在容器裡長勢良好。
沈陽園林科學研究院院長代保清博士介紹,經過三年的培育,首批 500 多株大樹可以不受季節限制,一年 365 天隨時在沈移植,市城建局謀劃的綠化三年提升計劃首嘗碩果。
多年以來,每到春季植樹的季節,沈陽總是面臨行道樹苗緊張的局面,不得不寄希望於外地苗木,但它們沒有經過本地馴化,沒有產生較強的適應性。春季成活後,經過冬季的凍害及雪害,第二年春天往往長勢不佳。
2014 年起,市城建局開始實施綠化三年提升計劃,從外地引進鄉土苗木進行三年的圃地馴化,等到適應能力增強後,再應用到街路補植和新增綠地中。同時培育適合沈陽氣候環境又美觀經濟的新品種,為沈陽綠化增添新兵。
康平縣北三傢子村新建的苗木基地,市城建局采取小苗—大規格苗木—行道樹的交替培育方式,栽植瞭水曲柳、山槐、暴馬丁香等 11 個品種的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 4 萬株,白牛槭、擰筋槭、五角楓等 15 個品種小苗 10 萬株。大苗一律采用科技含量較高的控根快速育苗容器加滴灌技術育苗,小苗采用噴灌供水的栽培管理方式。代保清說,這種容器可以使植物側根的總數量比常規育苗側根增加 20-30 倍,解決瞭大苗植物很難四季移栽的難題,被譽為 " 可移動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