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驛非遺兩代人 兩種堅持一個夢想

07-15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劉雨)7 月 14 日報道 龍泉驛區柏合鎮梨花街社區的院子裡,一雙手慢慢穿針引線縫制草編裝飾,一雙手靈巧地上下翻飛,時空訴說著兩位相差 50 餘載光陰的草編手藝人,對柏合草編這份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愛好與傳承。

87 歲的鐘秀林和 32 歲的李曉姣,同是梨花街社區居民,這一老一少,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她們卻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巧手編織草編藝術。八旬老人鐘秀林曾赴京進藏參展

清瘦,是鐘秀林老人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歲月的風霜在她的臉上留下瞭許多印記,但經年累月,她的一雙手依然靈巧如初。將一段段草編制成各種花形,再用針線將其固定,雖然動作不是一氣呵成,但功底卻仍顯而易見。

時光倒轉 30 餘年,草帽房還是柏合街上最多的加工產業,五十出頭的鐘秀林就已經是最大的一傢草帽加工廠的技術顧問瞭。

柏合草帽加工的鼎盛時代,不僅每天上萬頂草帽從小鎮運出,一些有創意的裝飾草帽、包包也逐漸打開瞭市場。憑借著獨傢的為草編的辮子上色的技藝,鐘秀林被一傢草帽加工房的老板重金聘用,負責給辮子上不同的顏色後再制成裝飾的花朵,讓草帽、包包搖身一變,價格翻番。

" 辮子是光滑的,顏色上去就會滑,一般的技術根本不得行。" 回顧幾十年前,鐘秀林仍對當時的技高一籌有些小驕傲,憑借著這門技術,她作為廠裡的技師,遠赴北京、西藏等地,將草帽、包包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產品帶去參展,讓柏合草編聲名遠揚。"80 後 " 李曉姣讓草編妙趣橫生。

麥草編成的蟈蟈籠子,在很多 "80 後 "、"90 後 " 的記憶裡,都是夏天的一個美好片斷。而對於今年 32 歲的李曉姣來說,這份美好不僅存在於童年,更跟隨著她走到瞭現在。前兩年,孩子在幼兒園有手工課,要求傢長帶領孩子一起制作手工藝品。作為從小掐著辮子長大的柏合人,李曉姣想到瞭用草編來做這些手工藝品,並積極嘗試起來。這一做,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梨花街社區工作以後,李曉姣將這一愛好和特長發揮瞭起來,為弘揚草編技藝做著自己的努力。在社區文化活動的舞臺上,掛著大小不一的幾十件草編裝飾品,有房子、有蜻蜓、有花朵,在風中輕輕搖曳,妙趣橫生。這些,都出自李曉姣之手。

" 真的是越做越有趣,久瞭你會發現,小小的一根根麥稈能夠變幻出那麼多有意思的東西。" 李曉姣的草編作品已經成瞭鎮上幾所幼兒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載體,而她本人還被成都嬌子小學聘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特邀老師,每年去學校給孩子講授草編知識,教大傢制作草編作品。

" 鐘婆婆,你下次要教一下我怎麼給草編上色,我覺得有瞭顏色再來做工藝品,會更漂亮。" 李曉姣對鐘秀林說。" 要的,那個就復雜瞭哦,還不曉得原來的那些染料現在還買得到不哦。" 老人朗聲答應。

" 柏合寺的草帽當年那麼出名,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多人戴草帽瞭,但是做一些手工藝品還是好啊。" 鐘秀林對於李曉姣的執著甚感欣慰,隻是成都平原范圍內種植麥子的越來越少,草編的原材料來源已成問題,而草帽的市場也在逐漸縮小,這些都讓草編這門手藝的傳承顯得越來越艱難。因為孩子的原因,李曉姣另僻蹊徑的工藝品制作,似乎找到瞭另一條路。對此,李曉姣坦言,仍在探索,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柏合人,她希望這份帶著濃濃柏合印記的技藝能在創新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