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兩張圖是不是似曾相識?金色大廳、攝像機、排排站的服務人員 ……
不過,這並不是去年兩會的照片被錯貼到此,這張照片是 2 月 3 日由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 " 一帶一路 " 總商會主辦的 " 國傢所需、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 " 論壇,香港,在本周末成瞭金色大廳的主角。
我們來看看論壇的陣容: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港交所董事會主席周松崗、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中國交建董事長劉起濤。。。120 多位香港專業服務界和商界人士,與來自 170 多傢國有企業的 380 多位負責人和高管人員直接對接,深入探討如何借助香港資本市場拓展 " 一帶一路 " 建設、與香港專業服務互補合作,以及實現 " 一帶一路 " 下創意和科技產業與支柱產業相結合、在 " 走出去 " 過程中攜手共拓機遇。
難怪有記者同行開玩笑說:" 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都來瞭。"
那麼這次的論壇,跟以往在香港舉辦的 " 一帶一路 " 高峰論壇有什麼不同呢?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的提問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這樣回答:" 香港在過去幾年都在積極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在香港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已經舉辦瞭兩屆,為什麼這次我們把論壇搬到北京?因為這次主要對象是國有企業,我們希望把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者跟國有企業做一個更好的對接,如果把很多的國有企業一把手都請到香港顯然比較難,所以,就把論壇搬到瞭北京。現在看來,這個決定是很對的。今天出席論壇的有 170 傢國有企業,近 380 名高管。雖然隻有短短一天,但內容非常豐富,我們聽到的是,香港還有獨特的優勢,能夠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走出去的國有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樞紐和平臺的作用,這給瞭我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2018 年是改革開放 40 周年,掐指一算," 一帶一路 " 倡議從提出到現在,也已經走過五年的時光,有媒體稱,"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由寫意畫變成工筆畫!"
在 " 工筆畫 " 的精雕細琢中,怎能少瞭東方之珠的身影?
" 香港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平臺。" 香港律師會會長蘇紹聰這樣總結香港的角色," 比如投資引進常常面臨繁復的審批,有投資區域的限制、還要考慮投資是否在 63 項準入負面清單中,而內地企業走出去又面臨海外反傾銷、反壟斷、知識產權調查等‘關卡’,2015 年起,美國、歐盟與澳大利亞等國傢和地區加大對內地企業並購的跟蹤與審查,據美國財政部報告,2015 年遭到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審核最多的是中國企業,在被否決時最常見的是‘被收購業務性質對國傢安全構成危害’等四條理由。"
圖:香港律師會會長蘇紹聰發言展示內地企業投資海外市場的風險。
多位與會嘉賓都認為,香港在參與 " 一帶一路 " 建設方面擁有區位、開放平臺、國際金融中心、專業化和人文交流等優勢,在 " 一帶一路 " 建設投融資、專業服務、法律仲裁、營運管理、創新創意等方面可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在 " 一帶一路 " 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毋庸多言,在合作潛力方面,內地和香港仍然空間巨大,清華大學國傢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向與會者展示瞭一張有趣的圖:
在這張圖中,各個國傢和地區的面積改為由其在世界跨境金融版圖地位來顯示,紅圈中上方就是中國內地,而下方是香港,朱民教授表示,從版圖來看,內地和香港的合作潛力非常巨大。
" 找到‘國傢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是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最優策略。" 多位與會嘉賓認為,香港的定位積極務實,找準瞭方向。
《環球時報》記者註意到,這次論壇召開的時間也 " 恰逢其時 ",就在論壇開幕前一天的 2 月 2 日,香港連續 24 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 " 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 "。
在今年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的總分比去年上升瞭 0.4 分達到 90.2 分,是唯一一個總分超過 90 分的經濟體,並且遠高於全球平均的 61.1 分。在報告所列出的 12 項評估因素當中,香港在其中 8 項取得 90 分或以上的佳績,而且在 " 財政健康 "、" 營商自由 "、" 貿易自由 " 和 " 金融自由 " 方面,獲得全球最高分。傳統基金會在報告中贊揚香港經濟具韌力、司法制度優質、社會風氣廉潔、政府透明度高、監管制度高效,以及對環球商貿持開放態度。
另一方面,在剛剛過去的 2018 年 1 月 24 日,恒生指數盤中最高達 33018.71 點,在百年港股歷史上首次突破 33000 點。有媒體驚呼,港股逐漸走出瞭過去萎靡不振的狀態,"10 年時間,港股迎來瞭牛市新時代 ",回歸 20 周年的香港,已整裝上路。
然而,盡管形勢大好,但對於香港的質疑仍然不斷。
這幾天,一篇《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甚廣,全文開頭調侃瞭某影帝在內地拍的一則遊戲廣告:" 很多年後,香港影帝拎起屠龍刀說:大傢好,我是渣渣輝。" 接著,作者開始對香港影視圈昔日的輝煌進行膜拜:" 那時的香港,讓多少人魂牽夢縈。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電影佈景;隨便攔個行人,都可能是天才演員;金庸的江湖,尚未遠去;衛斯理的冒險,仍在繼續。紅磡鼓聲一響,全亞洲的歌迷,心臟要偷停幾拍。"
當然,跟所有類似的立論一樣," 厚古 " 永遠不會是最終目的," 薄今 " 才是。
一通感懷之後,文章終於交瞭底:" 香港正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港味的傳承看起來遙遙無期。那個自由的香港,正在自建圍城。"
觀點並不新,但大眾總是愛為懷舊買單的,文章成功地讓大部分讀者落入瞭預設的 " 圈套 ",此文在朋友圈內爆火。
帶著這個問題,3 日,《環球時報》在論壇上,向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問,想聽聽她的看法。
林鄭特首仍然身著標志性的旗袍,外搭一件白色西裝外套,當聽到記者對這篇文章梗概的總結時,她稍顯驚訝地露出微笑,然後回答道:" 香港是個非常自由的地方,有人喜歡留在香港,有人喜歡離開香港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有人說香港沒有瞭自己的優勢,那麼今天在場的每一個參會者都會告訴他:不是這個情況。香港仍然是個非常有優勢,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尤其是昨天,美國傳統基金會又發佈瞭‘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報告,香港連續第 24 年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稱號,能獲得這個稱號肯定不隻是因為金融、財務、商務方面的自由,也包括多方面的自由。這能消除很多人對香港的疑問,香港依然是個非常尊重法制,崇尚自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