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招生季,近日,《中國新聞周刊》刊登瞭一篇題為《人才都去哪兒瞭?百年名校—蘭州大學的衰落與焦慮》的新聞,將蘭州大學推上瞭輿論的風口浪尖;隨後,《我為什麼放棄瞭 985 的蘭州大學,而選擇上海大學》再次搶占輿論焦點。兩篇文章均指出,由於嚴重的人才流失,聲名顯赫的老牌名校蘭州大學已經沒落。
(資料圖片)
蘭州大學副校長徐生誠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傢已經出臺限制東部高校 " 挖人 " 政策,學校也正在積極實施人才建設計劃,蘭大人才流動的總體形勢趨於好轉," 正常的人才流動屬於自然現象," 他認為,一些借此唱衰蘭大的媒體 " 喊得過瞭 "。
在這場高校 " 挖人 " 大戰中,蘭大並非一直處於被動。據蘭大人事處相關人士介紹,蘭大自 2004 年啟動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 以來,引進瞭 200 多名人才,包括從國外回來的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黎傢、大氣科學學院院長黃建平等多名學科領軍人物。今年 3 月,又有 2 名 " 長江學者 " 與蘭大簽訂聘任協議。蘭大校長王乘多次公開表示," 孔雀東南飛 " 的現象已經得到遏制。
潘建偉教授是今年 3 月來到蘭大的兩名 " 長江學者 " 之一。他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全職來到蘭州大學。潘建偉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蘭大吸引他的是專業優勢和學術氛圍:" 蘭大在我讀大學的時候 (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 是很有名的,尤其是植物細胞生物學,剛好是我現在做的方向。雖然後面有滑坡,但蘭大老底子是很好的。" 來到蘭大,潘建偉做好瞭紮根西北的打算。在南方生活多年的他一時還不習慣西北的氣候," 這裡有點幹瞭,我和我的學生嘴巴都裂開瞭,但對我們來講,這些都能克服,我們整天做科研,也顧不上 "。
" 先把地種好 "
由於人才流失,蘭州大學也被戲稱為 " 最孤獨大學 "" 最委屈大學 "。地處西北欠發達地區,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都處於劣勢,這為東部高校從蘭大 " 挖人 " 提供瞭機會。
(資料圖片)
蘭大的人才流出大潮,主要發生在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每年會有數十位教授、副教授離職,而流進的大部分是年輕教師。王乘校長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蘭大人才流失最嚴重的時候,國內不少院校派專人駐守在學校周邊的賓館,許以優厚待遇 " 挖人 "。
蘭大人才惡性 " 盈虧 " 的態勢在進入 21 世紀以來已有所緩解。相關數據顯示,2000-2004 年,蘭大共流失副高職以上人員近 40 名;但在 2003-2005 年這兩年內,蘭大共引進教授 15 人,副教授 30 人。人才總體處於 " 盈餘 " 狀態。
新一輪挖人風潮始於 2015 年。
這一年,教育部印發 "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 的方案,各高校為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紛紛 " 招兵買馬 "。 蘭州大學人事處副處長陳雁茹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當國傢出臺新的人才工程,對蘭大來說都是一次沖擊,會對人才隊伍建設產生巨大挑戰。" ‘雙一流’出臺後,一些知名度並不是很高的高校勢頭很猛,比如蘇州大學,對人才的吸引力度特別大,可能它的經濟條件比較好,等於是‘高薪挖人’。" 陳雁茹坦言,這段時間蘭大有老師離職,但目前流失人數還在可控范圍內。徐生誠則認為,對於底子較差的學校而言,通過 " 高薪挖人 " 提升競爭力是盲目的。他舉例說,有一所連一個碩士點都沒有的普通本科學校,花 2000 萬元引入一個 " 傑出青年 "," 但是引入瞭以後沒有土壤,沒有團隊和平臺,連博士點碩士點都沒有,怎麼申請國傢的基金和支持呢?去的老師還是沒留下來。" 徐生誠借此表示,面對 " 挖人 ",學校首先 " 要把自己的地種好 ",努力留人。
打造優勢學科是蘭大留人的重要途徑之一。
目前,蘭大共有 12 個學科入選 ESI 全球總影響力前 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 ESI 全球前 1 ‰,還有 8 個國傢的重點學科及一些重點科研平臺。" 好多高層人才並不是特別看重待遇怎麼樣,而是需要有一個能發揮學術專長的平臺,學校也在註重打造這些平臺,用優勢學科和重點平臺來吸引人才,讓他們組建自己的學術團隊,對整個團隊而言有一個梯隊的、可持續的發展,不是說光依靠一個學科帶頭人。" 陳雁茹說。徐生誠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於一些優勢學科的拔尖人才,學校通過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 " 三個留人 " 來穩定人才隊伍。其中,事業留人是最主要的。
薪酬偏低,建房彌補
蘭大洄遊的人才中,很大一部分是通過 2004 年啟動的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 成功引進的。該計劃依托 " 千人計劃 "" 青年千人計劃 " 等國傢重點人才工程,對引進的人才及青年教師在津貼、科研經費等方面給予資金鼓勵和相應的待遇。
(資料圖片)
2011 年,蘭大修訂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將人才建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著眼於吸引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即依托國傢 " 千人計劃 ";第二層次著眼於引進與培養學術基礎紮實、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引進 " 青年千人計劃 ";第三層次著眼於選留與培養 35 周歲以下青年教師。
蘭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黎傢是通過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 引進的 " 千人計劃 " 學者之一。黎傢從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歸國任職的 8 年間,依托學校的人才引進政策,又為學院從國外引進瞭 10 多位學科領軍人才及學術骨幹。目前,在蘭大進入 ESI 全球前 1% 的 12 個學科中,生科院有 2 個。前文提到的潘建偉教授即由黎傢引薦而來。" 蘭大有多少年厚重的文化,在這兒能潛心做學問,不受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這是我們的劣勢,也是我們的優勢。" 徐生誠說道。
但留人離不開財力支撐,與東部高校相比,蘭大在教師的薪酬待遇方面確實存在短板。
據徐生誠介紹,自 2004 年投入 6000 萬元啟動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 後,學校每年至少投入兩三千萬元的資金用於人才引進和人才隊伍建設,主要用作安傢費和科研啟動費。" 如果加上薪酬,每年的投資有一個多億。" 然而,與東部高校的人才投入相比,仍舊捉襟見肘。" 有時來的人才少,花不完,還有結餘。" 陳雁茹也表示,學校在經費支持上沒有明顯優勢,隻能努力與東部平均水平持平,不掉隊," 但持平不具有優勢,本身地處欠發達地區,等於跟在別人後面。"
蘭大正嘗試用其他柔性手段留住人才。目前,學校已經出臺 " 收入保障計劃 " 和 " 年薪保底制 " 等辦法,努力提高教師薪酬。同時,蘭大正在建設教職工住房,以期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此外,蘭大還提高瞭各類人才的住房補貼和安傢費。" 學校在采取更靈活的方式,比如聘用制,提供比較有競爭力的薪酬去吸引別人先過來,不斷探索,從機制體制方面完善引人用人的制度。"
在引進人才的過程中,有引進成功留下來的,也有因 " 水土不服 " 離開的。徐生誠認為,這是正常的," 引進十個人,有五六個人留下來就不錯瞭,肯定有人不適應。所以我們還是要加大引進力度 "。
抓住 " 一帶一路 " 機遇,招 " 女婿 " 留 " 兒子 "
在引進人才的同時,蘭大內外兼顧,既招 " 女婿 ",又留 " 兒子 "。
" 萃英人才建設計劃 " 中的 " 蘭州大學中外聯合培養師資博士生 " 項目,由學校出資,為青年教師提供在職提升學歷機會,通過支持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的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提升師資隊伍的水平。" 送青年教師去進修、讀博士、做訪問學者,多層次讓青年教師成長。" 蘭大還為 " 師資博士後 " 提供瞭有競爭力的薪資,鼓勵博士畢業生留校,對於特別優秀的還可破例," 直接提副教授。" 另外,徐生誠告訴記者,學校正在研究一項新的留人政策— " 青年研究員 ",計劃今年出臺。" 從博士到博士後畢業,每個學科經過審查,在學科最頂尖的雜志發表過文章的特別優秀的人才,就可以直接進入研究員行列;特別優秀的可以直接聘為教授。"
但高層次青年人才儲備不足仍是蘭大在 " 雙一流 " 建設中面臨的一大問題。目前,蘭州大學共有 " 青年千人計劃 " 項目獲得者 3 人,而同樣地處西北的 985 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則有 8 人。陳雁茹坦言," 我們跟其他高校的差距還是挺大的,‘青年千人’以後可能就是‘千人計劃’特聘教授的候選,‘長江學者’和‘傑出青年’的儲備還是不足,這是很客觀的事實,所以學校下一步在青年人才‘三青’ ( 青年千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長江學者 ) 和‘優青’ ( 優秀青年基金 ) 等方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會下更大的功夫。"
" 現在的年輕人看得很清楚,都願意往好的地方走,這也是很自然的。" 徐生誠說," ‘一帶一路’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契機,新的機遇來瞭,學校的發展要跟得上。" 徐校長認為,建設 " 雙一流 ",學校首先要把人才建設工作做好,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學校一直努力地給中央和省政府寫報告、提建議、提方案,希望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一些有利於我們人才穩定的政策。"
在學校的努力之下,蘭州政府開始重視蘭大在 " 雙一流 " 建設中面臨的難題。
去年 7 月,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公開發佈瞭《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統籌推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 以下簡稱《通知》 ) ,《通知》" 支持蘭州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並提到對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 加大經費支持力度 "。 提及省政府對蘭大的財力支持,徐生誠有些無奈:" 甘肅是窮省,沒有財力,所以出得少,但隻要出瞭錢我們就執行。"
面對東部高校的 " 高薪挖人 ",教育部也出臺瞭相關政策。
2013 年底,教育部發佈瞭《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幹意見》,《意見》指出,東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長江學者,禁止采取 " 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戶口、不要流動手續 " 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徐生誠說,這個政策出臺後,對蘭大留住人才有一定幫助," 我們不同意的話,老師不能硬走,硬走就沒有檔案,社保會有問題。" 但同時又有新的問題存在:有的老師用辭職的方式 " 跳槽 "," 辭職不能不批 "。
今年 1 月 25 日,教育部辦公廳又發佈瞭《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 " 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通知》指出,高校之間不得片面依賴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不得簡單以 " 學術頭銜 "" 人才頭銜 " 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通知》不能終結西北高校人才 " 孔雀東南飛 ",但在徐校長看來,這意味著國傢重視西部高校,在政策上有所限制," 對我們來說是好消息 "。
蘭州大學打響的這場留人大戰,不僅留住瞭老師,也留住瞭學生。根據《蘭州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近 3 年間,蘭大畢業生在西部地區的就業比例都保持在 50% 以上,在西北地區就業占比保持在 42% 以上。其中,2016 年,博士在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高達 72.32%,在甘肅省內就業畢業生達到 34.29%。這一區域分佈與蘭州大學的辦學目標相符。如王乘校長所說,蘭大為國傢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輸送瞭大批 " 留得住、養得起、用得上 " 的人才。
今年 5 月 14 日,新華社記者深入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研究院蹲點采訪,報道瞭《他們,從冰川、凍土、沙漠中 " 掘金 " —記一群紮根荒原的科研 " 追夢人 "》;次日,《人民日報》刊登瞭《從凍土草地中尋寶的科學傢》。兩篇報道均以西北兩所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者為藍本,講述他們堅守西北的故事。報道在反映科研工作者紮根西部的感人事跡的同時,也向上反映瞭他們的後顧之憂—退休待遇方面的問題。徐校長說,在教師薪酬和養老方面,僅憑學校一己之力是難以克服的," 可能在這方面要出臺一些政策。" 他向記者透露。
" 國傢助力,再加上我們自強不息,我們艱苦奮鬥,紮根在西部的土地上。" 徐生誠說,在 " 雙一流 " 建設中,蘭州大學不能掉隊。" 人傢跑得更快,我們相對就落後,所以必須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