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河西還是一塊大菜地的時候,自帶鄉村非主流 BGM,老老實實地坐在南京區域鄙視鏈的最底端,叫賣著自己的走地雞。
而 7 路公交車就像一個相濡以沫的老友,每天勤勤懇懇地拉著一群趕往市區上班的人,突突突地從那一帶出發,傍晚再把那群人帶回去。在不少 80 後的心中,河西發展起來的景象,就像 7 路車窗外一幕幕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鏡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上班和下班,而是從繁華的瑞金路開往荒無人煙的棉花堤。
7 路可以說是南京最古老的公交線路之一瞭,從棉花堤出發到瑞金路截止,全長大約 15 公裡,由西向東橫跨瞭整個南京城,那時候票價還是按站數收費的,票價從 2 毛、5 毛到 1 塊錢封頂。
90 年代,公交車司機中有句話說,能開好 7 路車,南京的公交線就麼的哪條是開不瞭滴。
▲ 全長 15 公裡的 7 路公交車線路圖
沒經驗的司機對這條線感到畏懼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以前出瞭水西門就算出城瞭。尤其是從江東門到河北大街那段路,路兩邊基本上都是菜地和棚戶區,路又窄,也沒有機動車專用車道。一遇到下雨天,車身傾斜 45 度角,滾著爛泥飛速略過,那是老司機的必備技能。
要去更遠一點的江心洲,到棉花堤下車,後面連公交車都沒有瞭,下來還要再坐馬自達到渡口。
也怪不得南京人以前都不待見那塊地方:中巴車、小板車、馬自達、自行車、三輪車、拖拉機,街邊小販 ...... 一副農村非主流的場景。
就連附近的地名都起的那麼隨意:所街、螺絲橋、二道埂子、棉花堤、營盤、螺塘 …… 多年來,那裡都被打上瞭成見的標簽:窮鄉僻壤。
那時候隻要出瞭水西門,就隻有 13 路和 7 路兩趟公交車,每一輛車擠得滿滿的,不像現在在江東萬達那邊有幾十條線路的公交車同時進站,能一直排到紅綠燈口。正因為沒有選擇,7 路車在當地人的心中,地位還是很崇高的,傾斜 45 度角飛速趟過什麼的,也很淡定瞭。
2000 年以後,河西的畫風突變。這一帶的棚戶區拆瞭,隨著道路的拓寬,建起瞭小區,兩邊的菜地變成瞭江東萬達廣場、奧體中心、農業展覽中心,公交車也有瞭專用的車道。
朗詩、宋都、保利撲面而來,高唱著 " 開發商歡迎你,有土地就會有奇跡 "。魔幻的還有房價:400 萬、500 萬、600 萬、700 萬 ...... 還沒等南京人反應過來,這裡已經從陌生的 " 農傢樂 " 變成瞭 " 富人區 "。特別是聽說這裡的拆遷戶身價暴漲,你心裡暗暗不平,"哼,原來你是這樣的河西。"
當你從市區過來玩耍的時候,聽著出租車司機優哉遊哉的說傢裡有好幾套房子,開出租車隻是為瞭玩。有那麼一瞬間,你是否感慨自己當年投錯瞭子宮,想和司機互換下人生,也當一個待在村裡等待拆遷的村民。
尤其近幾年,在奧體中心舉辦瞭亞青會、青奧會,瑞金路到棉花堤沿線有瞭數條禮讓斑馬線," 城市感 " 不斷升級,再也不是曾經那個泥水裡面打滾的小河西瞭。
馬路拓寬後,這一段路也平穩多瞭。7 路車的線路進行瞭調整,新增的站點是這樣的:燕山路、桃園居、樂山路北、奧體新城 ......
有些人說這裡是 " 居住與就業兼顧,是現代文明與濱江特色交相輝映的城市新中心 "。誰說的?反正不是我說的,房地產公眾號、開放商、中介天天在喊口號。
就連旁邊的棉花堤也變瞭,以前江心洲的居民要到主城區使用最多的就是渡船。現在有瞭夾江大橋,從江心洲走大橋到河西步行也就 10 分鐘左右。江心洲夾江大橋在 2009 年底通車,在橋上往南望,就能看到奧體中心,有瞭夾江大橋,棉花堤的渡口也就基本上停用瞭。
2017 年,7 路車繼續與時俱進,棉花堤不再停靠,保東路站下車就是河西兒童醫院。而對於不常做 7 路車的人來說,會以為這是一班旅行線路:夫子廟、莫愁湖、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江東萬達廣場中心是一個換乘的中轉站。
沒有變的是,坐 7 路車的人依然很多,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的時候,根本擠不上去。
因為念念不忘,所以 7 路車一直在那裡。你是否也在 7 路車上,交付過青春?
•END•
轉載自南京生活研究所
(編輯 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