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像瞭,太漂亮瞭,相似程度達到 99%。" 連日來,包括馬六甲 " 峇峇娘惹博物館 " 館長等華人,看到顏泳和帶回的鄭密珠制作的漳繡桌帷,贊不絕口。他們說,鄭密珠恢復瞭幾百年前漳繡古法技藝,相信其繡制的桌帷會讓初九拜天公的儀式更加熱鬧。
事情追溯到去年 8 月底,漳州市閩南文化交流團赴馬六甲舉辦為期一周的 " 世界閩南文化節暨漳州文化周 " 活動,鄭密珠作為漳繡技藝第四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隨團出訪。期間,17 歲踏入漳州刺繡廠至今、熱愛漳繡的鄭密珠向當地華人表演瞭漳繡技藝。祖籍龍海的顏泳和大開眼界,邀請鄭密珠到當地的 " 峇峇娘惹博物館 ",鑒定並仿制館藏繡品,圓當地華人多年的心願。原來,當地閩籍華僑沿襲閩南每年初九 " 拜天公 " 的習俗,儀式中要在桌子前圍一條桌帷,以示莊重。可是,幾百年的技藝失傳瞭,當地沒有人會繡制這類桌帷。為數不多的幾件,他們不敢再使用,都擺在博物館裡展示。
鄭密珠跟著顏泳和前往馬六甲 " 峇峇娘惹博物館 " 參觀。" 這不就是史料記載、傳說中的漳繡貢品嗎?這些繡品好精美!" 頭一回見到這麼多明清時期古漳繡作品,鄭密珠被震撼瞭!" 試試看。" 盡管她對恢復古法技藝沒有把握,但覺得自己有責任為漳繡的傳承而努力,就應承瞭仿制請求。
回到漳州,對著拍回來的桌帷圖片,鄭密珠埋頭摸索,可還是找不出破解的法子,一頭霧水。圖案中的祥雲以及海水江崖紋,采用的是打籽技法,現在老一輩繡娘也是聽說過,沒有繡過。其中五條栩栩如生的金龍,采用的是技藝精湛的墊凸鱗片繡技法,和現在的漳繡普遍采用的墊凸繡法完全不一樣。
情急之下,鄭密珠求助於河南開封的汴繡大師,可對方坦承該技法沒有見過,建議請教潮繡傳承人。鄭密珠又去拜訪潮州的潮繡大師,可也沒有學習到相關古法,隻找到金蔥線和真絲綢緞等材料。鄭密珠並不氣餒,更加堅定讓這一漳繡古法得以還原和再現的信心。打稿、上繃、配線、起針……鄭密珠開始嘗試。隻能憑圖片細節摸索,她的手指動不動就被針刺破出血,往往好不容易等到結繭,又被針刺破出血。為瞭力求精致,單單一個喝茶口杯大小的 " 祥雲 ",她就要繡上半天。這幅恢復失傳兩百年的漳繡技藝作品,頭尾花瞭她整整十個月,可謂嘔心瀝血。7 月 7 日,顏泳和一行三人專程來到漳州接收漳繡桌帷。面對好評,鄭密珠笑著說:" 能繡這樣一幅繡品是難得的機遇,我是幸運的繡娘。" ( 記者羅培新文 /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