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釣魚臺銀杏大道迎來瞭它最輝煌的時刻:長達 500 米的銀杏樹林大部分已變黃,在陽光的照耀下透著明亮的黃色,吸引瞭大批遊客前來拍照。
在男女老少的攝影愛好者中,有一位老人特別引人註意:他戴著鴨舌帽,坐在一張小折疊椅上,旁邊停著一輛買菜用的小拉桿車,手中拿著一個奇特的機器,在遊客的擁簇中免費給別人拍照。
攝 / 法制晚報 記者 楊小嘉
這個機器其實是一臺自制的相機,機身用貝蒂斯橄欖油的鐵罐子做外殼,鏡頭部位則是君山銀針茶葉罐,連接處用的門窗合頁,快門拔桿裝在瞭底部。老人為瞭方便觀看,還加瞭折射鏡,以便像能翻轉的相機顯示屏一樣,可以以垂直於相機的角度觀看。此外,還有長焦鏡頭可以更換,相機使用外接電源接線充電。
法制晚報 · 看法新聞記者用手掂量瞭一下相機的重量,大約一斤左右,比起專業的相機要輕很多,但是成像效果並不差,色彩飽和度很高,拍出來的銀杏顏色比遊客手中的手機拍的要好。這臺相機是老大爺歷時三年,幾經失敗研究出來的。
老大爺姓王,今年 81 歲,1953 年來的北京。他之前從事通信類工作,與攝影並無關系,而且年輕時工作太忙,根本沒時間去拍照。後來退休瞭閑來無事,想著在傢裡做點東西消磨時間。
於是,他根據過去大學教過的相機成影原理,再加上瞭解到的數碼相機技術,自己買些瞭相關的書籍研究,做成瞭這臺相機。一開始相機做得很簡單,效果也不好,後來慢慢調整提高到現在這個相機的程度,期間也失敗瞭多次才成功。
王大爺說,相機制作成功後,一個照相機廠的人找過來,說想把他們工程師都叫過來,讓老人給上課。但老人因為精力不足,拒絕瞭。還有人勸他把這個相機申請專利,但是申請專利的手續比較復雜,要準備很多資料,王大爺覺得沒有時間來也沒有精力來弄。
他說,人的年齡一到,什麼都幹不瞭瞭,也就平常自己玩一玩可以。他現在身體也不算好,耳朵有點背,腰不行,走不瞭路,騎車還行。銀杏大道離他傢騎車十幾分鐘的路程,不遠,所以他還能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過來這邊給大傢拍照。
王大爺過來銀杏大道這邊拍照已有四年,拍瞭有一萬三千多張照片,都存在相機裡。相機用的是一張 64G 的卡,到目前為止顯示還能再拍六千多張。
11 月 3 日下午,王大爺來到銀杏大道後,請他拍照的遊客就沒斷過,一分鐘兩三撥,人多時圍在身邊的有二三十人。每個被拍的人看到相機裡的照片都會發出一聲:哇,好看 ! 然後高興地拿出手機,在大爺的指導下翻拍自己的照片。很多群眾也好奇圍觀,紛紛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