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接到傢住貴陽市南明區花果園社區的支先生來電,他 9 歲的兒子為瞭玩手遊買裝備,竟悄悄刷掉瞭他卡裡的兩萬多元錢。
當天記者聯系到支先生,支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做裝修的,前段時間卡上存瞭兩萬多元錢,準備付材料款,不料他去付款的時候發現錢沒瞭。錢少瞭也沒收到短信,一直都不知道錢少瞭。
支先生在手機裡翻找一番之後發現,不見的兩萬多塊錢,都是通過 QQ 錢包轉走的,從 7 月 20 號到 7 月 26 號之間,就有 35 筆消費記錄,幾乎每筆消費都在 600 塊以上,而這些錢都被用來購買瞭虛擬的 Q 幣。
直到這會兒,支先生 9 歲的兒子小毅才承認,錢是自己轉走的,因為他在同學的帶動下,最近迷上瞭一款新的手機遊戲。他看到別人有裝備,他沒有就花父親的錢來買。
記者在小毅的手遊賬號中發現,各種武器、角色和道具,應有盡有,小毅說,這些裝備都他通過用父親的手機購買遊戲幣換來的。小毅稱付款的流程就是點開 QQ,然後點 Q 幣,然後向好友索要,轉給爸爸,喊爸爸拿錢就可以瞭。
小毅還稱,在通過 QQ 向爸爸發出索要 Q 幣的要求之後,他就會乘爸爸不註意的時候拿過手機,點擊 " 準瞭 ",也就是同意選項。
因為之前就知道爸爸的 QQ 及手機密碼,每次購買裝備成功後,小毅都會將銀行發來的提示短信刪除,就這樣,短短幾天時間,9 歲的小毅就將父親銀行卡裡的兩萬多塊錢,變成瞭賬號中的虛擬裝備。
記者詢問小毅這麼花錢,父親早晚知道瞭怎麼辦?小毅說,就向父親承認錯誤。聽見兒子這樣的回復,支先生顯得特別的無奈,一個 9 歲的孩子怎麼能明白,兩萬塊錢對他們傢來說,意味著什麼。
支先生對兒子說,傢裡沒有錢瞭,要怎麼過,書還要不要讀,還要不要報名,你看爸爸媽媽在外面賺錢,能賺多少錢,一天都賺不瞭一百塊錢,你一下子給我整幾萬塊錢 , 你看怎麼辦。
隨後,記者和支先生試圖和遊戲客服聯系,但遺憾的是,遊戲客服隻有智能回復,並沒有人工回復。在向系統提交瞭申訴後,支先生正在等遊戲方的回復。
無民事能力娃娃 合同需大人追認
律師介紹,根據《民法通則》,18 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活動,需要法定代理人代辦或同意。
《合同法》中則明確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需要法定代理人追認,合同才是有效的。不過與現實中的交易不同,在互聯網世界,商傢很難分辨支付方是否為未成年人。傢長如果想追回款項,需要舉證。
《民事訴訟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父母就要去舉證整個交易行為是孩子完成的。根據文化部《網絡遊戲暫行管理辦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網絡遊戲虛擬貨幣交易服務企業,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務 ; 提供服務時,應保證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註冊,並綁定與該用戶註冊信息相一致的銀行賬戶。
如果網絡遊戲公司沒有盡到審查義務,發生瞭上面這些案例,商傢就是有責任的。應當承擔多大責任,雙方舉證後,法院認定。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