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新聞網訊 ( 通訊員尹雅淇 ) 7 月 9 日晚,第五屆中國史研習營舉辦第二堂史料研讀課。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吳滔教授為研習營營員及學生代表講授瞭 " 明代嘉定官佈考 "。
吳滔回憶入歷史學二十多年來,主要的感觸是從題目入手做研究。自己從初探歷史研究之時,就對嘉定縣很感興趣,圍繞這一地域做瞭不少研究工作。本次講授的 " 嘉定官佈考 " 就是自己多年來感興趣的一個題目。本堂講座與其說史料研讀,不如說是與大傢分享自己是怎樣做研究,以及怎樣追溯學術問題的。
他認為,在做歷史研究之時,不少人會有 " 把史料榨幹 " 的願望,在明清史領域,雖然這一願望不太現實,但落實到具體研究的問題上時,還是應該盡量榨幹史料的養分。史料閱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笨功夫,不僅要盡量搜羅相關的資料,還要反復地做閱讀,反復閱讀不僅有利於我們理解材料的含義,也有利於發現材料的關聯性,尋找不同材料間內部的邏輯,從而註意到被前人忽略的細節。
吳滔介紹," 明代嘉定官佈考 " 這一研究,也是不斷遇到新材料,反復將材料對比從而產生的想法。明代賦役財政制度變遷中,在產棉區以官佈代替漕糧征收以減輕百姓負擔的官佈改革是周忱在江南進行的賦稅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森正夫等學者的研究中,都采用萬歷嘉定縣志中的說法,認為官佈首先在嘉定縣實行。而自己閱讀史料時發現明代昆山人歸有光的文集與周忱傳記、其他縣的縣志中的說法與此不同,官佈改革並非嘉定縣的專屬。
吳滔通過爬梳、對比、思考這些材料。可以對一些問題進行再思考:官佈起征的時間;官佈派征的地點;官佈的具體受益者;官佈考成變化狀況;官佈和金花銀的合一;內府與太倉庫的關系;蘇州府與松江府的比較。並對文獻中出現的復雜的佈匹名詞的實質予以確認:文獻中出現的闊白綿佈與粗佈、官佈性質相近,松江府的闊白三梭佈是細佈,折征時價值與官佈不同。由這些信息描摹明代賦役財政制度變遷的大背景下,以蘇州府為代表的地方由征收漕糧到部分征收官佈再到官佈折銀化的復雜過程。在官佈改革和官佈派征的歷程中,都是以府為單位記載而不是縣,似乎說明明代賦役改革中府級政區的重要性。另外,官佈改革對蘇州府及江南地區的影響深遠。派征官佈和金花銀促進棉業的發展,棉商的活躍。當地成為缺糧地區又促進瞭當地糧食市場發展,賦役財政制度的改變與當地市鎮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在閱讀材料時不同記載中官佈改革的說法雖互相矛盾,但也存在內部的合理性,體現瞭官佈改革背景下各地對於利益的爭奪。
吳滔強調要註重把握空間脈絡下的歷史變遷。比如在閱讀史料時,面對各地記載的歧異。對這些地方地理和地利的瞭然於心便十分重要,有利於對文字記載做出接近實際情況的合理判斷。在做研究時,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其興奮點不一樣。他表示,自己關註的是國傢制度在不同區域不同的運作,做的仍然是比較傳統的制度史、社會經濟史研究。學術有時要不斷回歸傳統,用傳世文獻繼續解決一些傳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