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 · 黨建篇

07-15

上世紀90年代初,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州市委書記)在平潭調研。(資料圖片)

199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在上杭慰問"五老"人員。(資料圖片)

200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在武平檢查指導防抗"碧利斯"臺風工作。(資料圖片)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在新大陸科技集團工程實驗室與科研人員親切交談。(資料圖片)

在這綠樹蔭濃的日子裡,走過96年光輝歷程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瞭自己的生日。再過幾個月,還將召開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就在一年前慶祝"七一"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 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當3800萬八閩兒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這鏗鏘有力的聲音,回想當年他在福建工作的日日夜夜,感觸尤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福建這塊充滿激情的熱土上,習近平同志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探索奮鬥瞭17年半,在改革、開放、發展、黨的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領域,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取得瞭極其豐碩的成果,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一、"他對老百姓的感情最深"

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傢"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於發達國傢之林,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

——習近平《擺脫貧困·跋》

1988年6月,34歲的習近平赴任寧德地委書記,成為當時寧德地委班子中最年輕的一個。

上世紀80年代末,寧德基礎設施極其薄弱,沒電、沒路、沒錢。到福州開車要8個小時,途經的飛鸞嶺有36個彎。外商過來投資,一問電話、二問路、三問項目、四問住。幹部群眾思想陳舊,等靠要的多,怨天尤人也不少。"這麼年輕的幹部到這樣艱苦的地方來工作,大傢普遍熱情歡迎,既期盼他能帶來新思想、新發展,又擔心他太年輕、扛不住。"當時一些寧德幹部這樣想。

時間很快改變瞭一些人的看法。"後來,我與同志們談心,形容習書記好比一棵大樹,一植根閩東,就成為我們的主心骨,為我們遮風擋雨,還不斷輸送氧氣,讓生命增添活力和生機。"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時任寧德地區行署專員陳增光說。

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是習近平寧德兩年艱苦工作生涯的全面寫照。在書中收錄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習近平以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觀來比喻經濟比較落後地區的脫貧過程。他在文末寫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觀,實在是推崇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種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黃褐色封面的《擺脫貧困》顯得十分樸實。全書12萬字,共收錄瞭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的29篇講話和文章,圍繞閩東地區加快發展、脫貧致富這一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廣泛涉及閩東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內容。

陳增光說,收到福州市委辦寄來的2本《擺脫貧困》後,他反復研讀:"這本書體現瞭習近平同志紮根艱苦地區帶領群眾擺脫貧困的堅定理想信念,翻進去看每一篇都能看到他滿滿的為民情懷,在他心裡從來沒有一刻忘記人民。"

"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隻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支持""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在福建,許多曾經與習近平共事過的幹部說起他,都會談到,"人民"二字是習近平提起次數最多、頻率最密、場合最多的詞。

習近平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寫道:"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擔負一定領導責任的同志,都應當同焦裕祿同志作個比較,經常想一想,自己為人民服務是不是做到‘完全’‘徹底’瞭。"

1990年7月15日,習近平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文思縈系,當即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闋。

"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瞭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焦裕祿的宗旨意識、公仆情懷和奮鬥精神,讓習近平為之敬仰。怎樣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習近平認為,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習近平的為民情懷,讓身邊的人深有感觸。

"我感覺他對老百姓的感情最深,我從內心敬佩他。我覺得閩東有這樣一位好領導,一定有希望。"時任寧德地委常委、統戰部長姚智梅在回憶與習近平共事的兩年時光時這樣說。在她看來,習近平總是想方設法到基層去,瞭解百姓的所想所盼,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群眾在他內心具有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最多的地方。

1988年6月,一到寧德赴任,習近平就一頭紮進瞭基層。

第一個月,習近平輕車簡從,隻帶著兩三個人下鄉調研。第二個月,習近平還是調研,基本是2天一個縣,每個縣的主要鄉鎮、村莊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個月時間,習近平走遍閩東9個縣,後來又跑瞭絕大部分鄉鎮。

時任寧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憶說:"隻要不開會,一有點時間,習書記就要下鄉去,一年裡半年的時間都在下鄉。" 李金煊多次跟隨習近平深入基層調研。他說,習近平心裡總是記掛著老百姓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每到一村都要走村入戶到老百姓傢裡實地察看。當時有政研室的同志總結習近平到閩東後不知道"掀瞭多少鍋蓋、掀瞭多少桌蓋、掀瞭多少鋪蓋"。

習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調研時,當地老百姓拿出艾葉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熱乎乎的湯汁,沖進打散的生雞蛋裡,再加些白糖攪拌一下,這是當地招待貴客的"最高禮節"。工作人員擔心習近平喝不慣,連忙阻止。習近平擺擺手說:"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離瞭。"他二話不說端起碗把艾葉蛋喝瞭下去,老百姓很高興,一下子就和他熟絡瞭起來。

"為瞭讓閩東群眾盡快擺脫貧困,習近平同志以低調親民的身影深入群眾,開展調研,探索思考,倡導並提出瞭許多富有遠見的工作思路和對策。"陳增光說。

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頂著炎炎烈日,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省定特困鄉——壽寧縣下黨鄉現場辦公,當時辦公地點在廊橋邊上的土坯房裡,午休吃飯就安排在廊橋上。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兩次來到下黨,協調解決下黨建設發展難題。

下黨鄉的徒步調研,正是他所倡導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隨後逐步建立以"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為主要內容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

"習書記在下基層的時候,特別註重發現好的典型,希望通過樹典型,以典型引路,帶動更多地方發展起來。"李金煊說,"習書記常說,地委工作大多數涉及農村,沒有典型的東西,說服不瞭基層。"

1990年1月,來參加寧德地委工作會議的同志,每人都領到瞭一本叫《滴水集》的冊子。這本近400頁的冊子裡,一共有72篇文章,收集整理瞭當時寧德地區的各領域典型經驗例子。

李金煊是當年《滴水集》的主要編寫者之一。他回憶說,1989年底,習近平請他牽頭準備這次會議典型材料匯編,並交代他:"要把這兩三年工作中典型的、有進步的、有發展的都收集起來。"

籌備小組經過43天的調研,走遍閩東各縣,最終整理出一本材料。冊子編好瞭,習近平看過之後,建議取"滴水穿石"之意,把這本冊子的名字定為《滴水集》,還親自做瞭序。

後來,這本《滴水集》中具體詳實的做法、例子,成為各地學習推廣的良好典型。比如古田縣瑞巖小學校長蘇玉桂適應山區艱苦辦學環境、創新探索教學方法的典型經驗得到推廣後,原本教育不算拔尖的古田縣,第二年升學指標排到瞭全地區第一。

1989年2月25日,《福建日報》頭版刊發瞭《山雞飛上鳳凰臺》的報道,說的是寧德農民給地委幹部作報告的新鮮事。

福安市坦洋村老大隊長劉少如帶頭辦起福安市第一傢村集體企業,帶領全村種茶致富。習近平到坦洋村調研時評價劉少如:官不大,但敢於擔當,站在改革的前頭,帶領大傢致富,很不容易。

習近平親自邀請包括劉少如在內的八位基層農民代表到行署會議廳向地直機關副科以上幹部作報告,用一村、一戶、一人的變化,講述瞭十年來改革政策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轉變。

深入基層調研,傾聽群眾聲音,汲取各方智慧,更加堅定瞭習近平帶領幹部群眾加快改革開放、致力擺脫貧困的決心:"我覺得越是艱苦的地方、困難的時刻,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鍛煉人的能力""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隻燒三把火希圖僥幸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舍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

他調任福州時,人民日報有一篇"閩東脫離貧困線"的報道,他得知後表示:"我也堅信,‘億萬千百十,皆起於一’,閩東跨越瞭這一條‘貧困線’,若能繼續臥薪嘗膽,矢志如初,再接再厲,奮鬥不息,必能徹底擺脫貧困。"

"擺脫貧困,讓百姓生活好起來,是習近平同志工作的重心。" 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鐘雷興回憶說,"習近平同志把百姓的事當作最大的事,總是想方設法解決群眾困難。"

"當時群眾要上訪就得到寧德地委行署。上世紀80年代末,閩東交通不便,路不好走,一路顛簸,一天都到不瞭。"鐘雷興說,"針對這種情況,習近平同志在原先約訪群眾制度做法的基礎上,轉換思路,轉變工作方式,改約訪為下訪。"

"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古時候的縣官尚且還有擊鼓升堂,為民申冤,而我們卻成天忙於開會,很少主動去抓這種事,這是不應該的。"1988年12月20日,習近平率先到霞浦縣接待來訪群眾,在當天的總結會上他這樣說。這一次接訪,也揭開瞭寧德地縣鄉三級領導下基層接待群眾來訪日歷的第一頁。

1989年3月30日,天空下著蒙蒙細雨,雨水給早春的霞浦增添瞭幾分涼意。這一天,是霞浦縣的接訪日。

一大早,霞浦縣委黨校的門口就聚集不少上訪群眾。得知地委的領導要來接訪,很多人早早就趕到瞭這裡。

"我要找地委習書記。"人群中,一位上訪者高聲說。

接訪一開始,這位上訪者就奔著習近平去瞭。習近平熱情地接待瞭他,耐心詢問他遇到瞭什麼困難。

"原來習書記這麼親和。"一開始還有些忐忑不安的群眾放下心來,把自己的困難一五一十和習書記說瞭。原來,他是霞浦鄉下某學區的一名教員,因傢中情況特殊,老母親孤身一人留在城裡,體弱多病,年事已高。

"我放心不下老母親,想調回城裡照顧她,以盡孝道。"他說。

習近平認真聽完他的敘述,詳細瞭解瞭相關情況,對照有關政策,明確表態:可以回城,考慮今年暑假給予解決。

這件事習近平一直掛在心上。沒過多久,他向相關部門跟蹤瞭解這件事情的進展,當得知事情並沒有抓好落實時,一向態度溫和的習近平卻顯得特別嚴肅起來。

習近平批評相關辦事人員說:"這個問題符合相關政策,沒有違反原則。你們設身處地為群眾想一想,遇到這樣的情況,讓孩子回到城裡照顧他老母親有什麼為過呢?"並要求有關部門"一定要給我答復"。

"習書記心裡有群眾,從來不是光喊口號。"時任福州市委副書記方慶雲回憶說,習書記關愛民生,總是把群眾的苦,群眾的難放在心裡,常常帶著四套班子的幹部到基層接訪群眾,盡心盡力解決群眾的困難。

對此,時任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文貴深有感觸。"習書記赴任福州的第二天,就下基層調研,瞭解群眾想什麼、有什麼困難,這讓我們印象深刻。當時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變化瞭。"

在福州,習近平大力倡導"馬上就辦",推行"四個萬傢",提高辦事效率,切實解決困難。

1991年3月,習近平登上低矮逼仄的連傢船,實地察看船民的生活,登岸之後,立即召開現場辦公會解決船民搬遷上岸問題。十個月後,104戶船民傢庭結束瞭"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生活,搬進瞭臺江區紅星新村的新居。

自1990年起,在習近平推動下,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為城鄉人民辦20件實事,辦事項目通過新聞媒介向全市公佈,項目的最終確定采用人民群眾投票的方式來決定,年終公佈項目完成情況,並讓群眾投票評選完成最滿意的項目。

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改善百姓居住條件。2000年7月,已擔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接近40攝氏度高溫的正午,走進擁擠悶熱的福州蒼霞社區棚屋區,與各級幹部一起親身體驗群眾疾苦。在他的推動下,2001年5月1日,回遷安置的所有樓房就全部竣工。

"習書記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首位。"時任福州市委辦副主任趙汝棋說。

趙汝棋當年曾在市委政研室工作過,政研室的工作主要是起草文件講話、開展調查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長時間都俯首案前。有一次,習近平對趙汝棋說:"你們不能把眼光隻放在政策研究上,要把眼光放到人民群眾中去。"

趙汝棋說,後來政研室根據習近平的這個想法,將20多名工作人員分成幾個小組,分別下基層調研,收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梳理後形成短平快的"一事一報"刊發在《福州調研》上。

習近平對"一事一報"非常重視。趙汝棋說,習書記基本上對所有的"一事一報"都要看,大部分都有明確的批示,比較詳細的批示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有的他認為還不夠深入的,會批示再深入調研。

習近平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凡是群眾來信,一律都要交給我過目。"並提議把信訪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還要求自己無條件做到四個"親自",即親自研究、親自部署、親自批閱、親自查辦。

根據1993年福州市委督查科的資料,習近平任職福州市委書記後,批閱的群眾來信函件達千餘件,他對群眾來信幾乎每封必看,每看必批。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的首次公開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瞭億萬人的心,鮮明宣示瞭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二、"從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瞭一股清風"

共產黨人要承擔起廉政建設的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過好"兩關"。第一關是自我關。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第二關是"人情關"。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還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瞭?——如果是這樣,我們在一個人身上喪失原則,我們就會在千百萬人心上失去信任!

——習近平《擺脫貧困·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閩東夏日,萬木蔥蘢,坐落在半山腰的寧德老地委辦公樓靜謐莊嚴,院子裡七棵綠樹隨風輕擺,樹葉的沙沙作響陪伴著石砌三層辦公樓。

"沙,沙,沙,沙……"這是1988年的一個清晨,新來的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在院子裡清掃落葉和垃圾。在沒下鄉的日子裡,這是他上班前常常做的事。辦公樓的衛生原來由年輕人做,習近平來瞭後,很自然地參與進來。在他帶動下,地委的幹部們也都漸漸早來上班,一塊打掃衛生。習近平一邊打掃衛生,一邊有說有笑地與大夥聊工作聊生活。掃院子成為他與幹部們溝通的一個好方式。

李金煊回憶說,習近平特別認真,不僅掃院子,還一級級清掃通往後山的石階,即便秋天黃葉滿地也是如此。打掃完衛生,他就去一樓走廊盡頭打開水,拎上自己在三樓樓梯左轉第一間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當年習近平的辦公室加上會客室一共22平方米。一進門是會客室,墻角簡易的木架上放著淡黃色搪瓷臉盆,一圈小沙發,一副簡單的茶盤,一個熱水瓶和兩個寫著"寧德地委"的白瓷杯,這就是當年習近平接待客人的全部傢當。

"習近平的工作和生活作風,簡樸得出乎我們意料!"回憶往事,姚智梅說道。到任那一天,習近平和省委組織部的同志坐一輛車下來,沒有搞歡迎儀式,更沒有搞任何排場。地委辦的同志通知地委幹部說:"新書記來瞭,請大傢到會議室開個會,見個面。"大傢才知道習書記已經到瞭。

第一次打交道,寧德地委領導班子就對習近平的艱苦樸素作風有瞭深刻的印象。

到任後,習近平要求辦公條件都不能變。辦公室、宿舍不做一點翻新裝修,宿舍裡簡簡單單隻放瞭一張床和一個寫字臺。他的用車和駕駛員,也是從前任手中接下的。那輛已經有十多萬公裡裡程的上海牌老轎車,後來陪著他跑遍瞭閩東大地的山山水水。

平時,他就在地委食堂裡排隊憑飯票打飯吃,理發也就在行署邊上的一間小店理。這期間,後勤部門多次提出要給習近平開小灶,但都被他拒絕瞭:"這樣吃飯很好,和大傢一起,可以瞭解情況。"習近平喜歡和大傢交流,打成一片。他和幹部們坐在一起,聊聊天,順便瞭解大傢的工作生活——工作上有什麼不好辦的事情?下鄉去瞭哪裡?傢裡有沒有困難?

後來,地委辦的一位同志跟習近平說,書記您別去排隊瞭,我們給您買瞭端過來。他卻回答說:"不用麻煩,我又不是不能做。"習近平和普通幹部打的菜也差不多,一份飯菜大概一角多,一個月不到十元。很快,地委的同志們都和習近平熟絡起來,也打心眼裡對他又敬又愛。

不僅嚴於律己,習近平對自己的傢屬同樣從嚴要求。姚智梅回憶,習近平母親齊心和妻子彭麗媛來寧德看他時,他不要公傢接待,就在宿舍簡單搭個爐灶,一傢人自己做飯吃。大傢還看到彭麗媛挎著菜籃子去行署前面的菜市場買菜,生活跟普通幹部傢庭一模一樣。

"從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瞭一股清風。三十多歲的年紀,還是地區一把手,卻能夠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這才是共產黨員的本色。"姚智梅回憶的話語中滿是崇敬之情。

打鐵還需自身硬。1989年8月16日,習近平在寧德地區全區廉政公告大會上強調說:"各級領導首先做好廉潔自律,正人先正己,從我做起,當好表率,嚴格要求自己的傢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凡是涉及自己和傢屬的問題,要做到不庇護、不隱瞞、不說情,用黨性作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準則,嚴格執行黨紀制定的廉潔自律規定。"

1988年底,習近平采用"拉練"的方式,到寧德的九個縣開現場會。一天中午,工作隊伍來到霞浦縣溪南鎮。午餐時,當地幹部拿出瞭水果和高檔煙酒招待客人。一看到那大約價值十元的高檔煙,一向親切待人的習近平沉下瞭臉。他拿起煙,跟在場的幹部嚴肅地說:"這包煙,值老百姓多少個工分!"從溪南鎮開始,後面一路上各地都不再準備煙酒。

時任寧德地區紀委副書記張經喜回憶,在習近平的嚴格要求下,寧德地委風氣一新。1989年工作總結報告這樣提到:"目前地區幾套班子成員中沒有一人建私房和經商辦企業,在工作中也沒有亂批條子和為私人介紹承包工程謀取私利等違法違紀現象發生,領導成員不配專車,實行私人用車收費制度,禁絕大吃大喝,下基層一律用工作餐。大傢都做到保持黨的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以身作則,防微杜漸。"

"一身正氣敢碰硬,兩袖清風不染塵。"1990年6月,習近平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時說道,"不貪,這是對幹部起碼的要求,也是絕大部分幹部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對黨的領導幹部而言,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是很不夠的,還應該敢於同各種腐敗現象做鬥爭。"

2013年1月,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我們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作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和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1988年的冬天,對於寧德的不少幹部來說都是一個難忘的冬天。

"人生三大事——蓋房、修墓、娶媳婦。"當時寧德地區的幹部隊伍受陳舊觀念的影響,紛紛占地建房。根據一份當年寧德地委清房辦的材料記載:至1988年底,幹部建私房人數之多,占地面積之大,建房標準之高,令人觸目驚心,與閩東經濟貧困很不相稱;幹部違紀違法占地建房成為誘發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重要原因,成為削弱幹部隊伍戰鬥力的重要因素。

到任寧德的第一輪調研中,習近平就發現瞭這個嚴重問題。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習近平決心把查處幹部違法違紀占地建房問題作為懲治腐敗的突破口在全區全面展開。一次會議上,針對有幹部提出清房問題牽涉面太大的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就是"要緊緊盯住四百多名處級幹部"。他對張經喜說:"你們是願意得罪兩三千名的幹部,還是閩東二百七十萬的人民?"從他的這一提問中,張經喜剎那間領悟到這位年輕書記懲治腐敗的銳氣和決心,心中原有的些許猶豫頓時一掃而空。

1988年12月30日,離新的一年到來還有兩天。習近平在全區加強土地管理、整頓幹部建房、查處幹部建房中的違紀問題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中嚴肅提出:這次我們對幹部建房問題采取的措施是"停""清""理",即從今天起先停下來,然後全面清查,再分別情況進行處理。

"停"即在1989年春節前全面凍結。

"清"就是摸清底子。

"理"就是在停、清基礎上,轉入查實況的攻堅階段,不糾纏枝節。

一聲令下,建私房行為全面凍結。當天的會議之後,寧德地委雷厲風行,緊緊抓住春節前夕這個私人建房高峰期的關鍵節點,在全區開始清房。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幹部有私房占公房問題也被納入徹查范圍。

回憶起那段清房工作的經歷,時任福鼎縣紀委副書記、福鼎清房辦主任的洪恒針仍激情澎湃。

福鼎當時剛剛規劃出瞭龍山開發區,其中的上龍山一帶由於離縣政府近、地盤又小,成瞭幹部爭相占地建房的"香餑餑"。洪恒針一從紀委抽調到清房辦工作,接到的任務就是去拆上龍山六戶人傢的"門頭"!所謂"門頭",其實就是房子外的院門。這六戶人傢,四戶是處級幹部,都占道幾十厘米修建自己的院子。在福鼎人的習俗裡,拆"門頭"是要觸大黴頭的,誰敢拆,那可就把主人得罪大瞭。

敢不敢拆?當時福鼎群眾當中流傳著一句歌謠:"黨風正不正,關鍵看龍山。"

習近平對於全區清房工作的每一階段進展,每一次會議,每一個事項,都時時過問,一抓到底。他獲知福鼎的情況後,說道:"問問這些幹部,是想要受到黨的紀律處分,還是國傢法律的處理?"

拆!洪恒針在丈量清楚占地多少後,堅決地拆去瞭六戶人傢的"門頭"。福鼎縣同時還嚴肅處理瞭2名正處級幹部和13名副處級幹部違紀違法占地建房問題。

清房工作迅速在全區從嚴公正推開,贏得百姓一片拍手叫好聲,大快人心。

當回想起習近平的這次清房工作,張經喜一口氣說瞭五個"非常":"態度非常堅決,決心非常堅定,力度非常大,實效非常好,群眾非常擁護!"

不僅是清房,習近平在寧德和福州都註重查處一批腐敗的大案要案,特別對於嚴重以權謀私、嚴重違紀的,他強調要"敢碰硬,嚴肅查處,不能姑息"。張經喜說:"那段在習書記領導下開展紀委工作的經歷,我們感受到的是習書記對腐敗的深惡痛絕,對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

上世紀90年代初,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全國上下興起瞭一股"炒股熱",福州的不少機關幹部也心癢癢。對此,習近平強調"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福州的幹部都不準炒股。"為什麼不能呢?因為那時候很多幹部所謂的買股票,其實是占著職權之便去買企業的原始股,這是幹部占企業便宜!是不正之風!"時任福州市委副書記趙守箴說,這一決定得到瞭福州幹部群眾們的堅決擁護。

"人民把權力交給瞭我們,怎麼樣才能讓人民放心?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1990年2月,習近平在《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一文中這樣說。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要求:"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1989年3月29日,寧德地委、行署出臺《關於地委、行署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若幹規定》,主要包括12條:

一、在職期間不準以任何名義占地營建私房。

二、不準個人介紹基建工程。

三、不準貪污受賄和索賄。

四、不準違反招工、招幹、招生、畢業生分配、征兵、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和人事調動的有關規定,私自安插子女、親友,謀求特殊照顧。

五、不準在幹部的提升、晉級和調配選拔上,違反組織原則和人事幹部工作程序。

六、公務往來不收禮,不向基層單位索要各種產品、禮品,索購緊俏商品。

七、下基層不準大吃大喝。要嚴格要求按接待標準辦夥食,按規定繳納夥食費。

八、不準公車私用。如特殊情況私事要用車,要向車輛管理單位繳納用車費。

九、不準利用職便以任何名義參與經商辦企業。

十、不準弄虛作假騙取榮譽或獎勵。

十一、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於碰硬,帶頭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不準為違法亂紀的人和犯罪分子說情袒護、徇私枉法。

十二、教育管理好傢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

一個多月後,1989年5月15日,《關於黨政機關廉政建設的若幹補充規定》出臺,共5條:

一、不準購買新的進口豪華汽車。

二、不準修建超標準的辦公樓、宿舍。

三、領導下鄉要輕車簡從,不要到當地邊界迎接上級領導。

四、上級領導來檢查工作,除有關人員外,不要層層增加陪同人員。

五、今後領導幹部生病,各部門、單位不要用公款贈送慰問品;不以各種理由,用公款向領導贈送禮品。如有違者,財務部門不予報銷,領導幹部要把物品退還有關部門、單位或上交。

1993年6月,習近平在福州全市黨建工作會議上針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不正之風和違法違紀問題專門強調瞭五條廉政紀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不得收受以各種名義贈送的禮金、有價禮券和貴重禮品;黨政機關幹部不得參與炒買炒賣股票;不能利用黨政機關的職能去經商辦企業;黨政領導和執法執紀等監督部門不能經商辦企業;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不能收取回扣。

擔任省長後,習近平在一次全省重點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不要讓"修一條路倒一批幹部"的現象發生,對搞好重點建設的防腐倡廉工作提出"約法六章"。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的建立,對清廉黨風政風的形成起到長效約束作用。

1989年1月,習近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四句話:第一句話,"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是作為黨員幹部的起碼要求。第二句話,"熊掌和魚,不可兼得",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要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第三句話,"寸心不昧,萬法皆明",貪污受賄,魚肉鄉民,這是黨紀國法所不容的。第四句話,"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當幹部的宗旨就是奉獻,利益問題上,"拿來主義"要不得,不能圖實惠,謀私利。

"與習書記共事的幾年是我深受教育的一段經歷。"時任福州市委副書記趙守箴深有感觸。他說,從反腐倡廉到加強黨內政治生活,習近平都強調要從嚴要求。

時至今日,趙守箴仍然對自己到福州工作參加的第一次常委會記憶猶新。"習書記在會上說,我們一起工作要互相幫助,更要互相監督。每個人都要誠懇虛心地接受監督,形成風氣。"趙守箴一字一句地回憶當時習近平說的話,"這兩句話令我深受教育,到今天還覺得受益匪淺。"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靠什麼來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條真理。"1990年2月,習近平在《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一文裡這麼寫道。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

歷史的經驗證明,是黨帶領閩東人民取得瞭翻身解放,也隻有黨才能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應當繼續加強黨的建設,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

——習近平《擺脫貧困·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

在福建,習近平先後在寧德、福州擔任黨委一把手多年,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是他始終關註的問題,也是著力探索的問題。其中,思想建設、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是他重要的抓手。

習近平到寧德上任,別的行李少得很,卻帶瞭幾大箱書。

到任見面會上,習近平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學習"。他說:"閩東是老區、革命根據地,我來這裡工作,對我本身也是一個鼓舞,要好好向大傢學習。"姚智梅說,當年謙虛好學的習近平給班子同事們留下瞭深刻印象。

陳增光回憶說,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學習,讀書學習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特別喜歡看馬克思主義原著,看毛澤東、鄧小平的著作。"當年工作時,我經常到習近平的辦公室。辦公桌上,在一堆文件材料中經常能看到翻開的《鄧小平文選》"。

抓思想建設,習近平著重抓學習,高度重視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一個顯著特點。

1990年5月,在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幹部的臨別贈言中,習近平不無感慨地說,馬列主義是我們觀察一切現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特別是觀察一切社會現象、處理一切社會問題的武器。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幹部,如果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用馬列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要在革命鬥爭中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增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是不可能的。

1997年和2001年習近平分別發表瞭"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略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兩篇學習馬列主義的論文。

"習近平外出開會和調研都帶著書,休息時一有空就拿出來潛心研讀,見到有新書、好書便立刻買下來讀。"陳增光向記者回憶道。

讓大傢記憶猶新的是習近平"夜找書店"的故事。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到壽寧縣下黨鄉調研。下黨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習近平一行從縣城出發,沿崎嶇山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晚飯後,他們又步行回來,到住處已是晚上10點多。大傢不僅疲憊不堪,而且腳上都磨出瞭血泡,匆匆處理一下,都趕緊回房休息瞭。處理完腳上的血泡後,習近平思考著白天調研的收獲,竟然毫無睡意。他問地委隨行人員:"知不知道哪裡有書店?"大傢都回答不清楚。於是,他決定自己到街上找找。

深夜的壽寧街頭,一片寂靜,空空蕩蕩,偶有行人經過。習近平一路走,一路問,終於找到瞭一傢書店。他很高興,走進書店,看瞭又看,找到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趕緊買下來,回到賓館細細品讀。

多次陪同習近平調研的連德仁在日記中記載:每次習書記來壽寧,晚飯後必到街上逛書店,而且是認認真真看,不是簡單地逛一逛就走瞭。

讓連德仁印象更深的是,習近平第一次到壽寧調研,就要求縣裡把《壽寧縣志》找出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傢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期間寫的《壽寧待志》。采用第一人稱寫就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馮夢龍在任四年的總結。習近平邊看邊點頭,對提倡男女平等和"無訟"理念的馮夢龍倍加贊賞。

1988年8月10日,習近平到霞浦縣調研工業。晚上,他看完《霞浦縣志》,又點名要看清代李拔編撰的《福寧府志》。工作人員找到後,他高興地說:"今晚可以輕松地過瞭。"

有一次,與習近平一同調研的陳增光忍不住問道:"習書記,這麼辛苦跑瞭一天,為什麼還要加班看縣志?"習近平對陳增光說:"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學縣志,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尊重縣志,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後人借鑒。"

當時地委班子的成員們都被習近平這種刻苦讀書的勁頭所感染。"習書記愛讀書、好讀書,而且能從書中汲取智慧,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分析現狀、認清趨勢、把握未來。"如今大傢聊起時,都說習近平總書記有如此寬廣的世界眼光,洞悉世界發展大勢,歷史典故信手拈來,這與他長期堅持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不僅帶頭讀書學習,還在多個場合語重心長地叮囑領導幹部要好學樂學,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經常給自己"加油",不斷給自己"充電"。

海拔800多米的屏南仙山草場,地遠山高,隻有一條狹窄的山間小道通往外面,很少有領導幹部去過。

1989年8月底,主政寧德還不到一年的習近平打破常規,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員,各縣(市)委書記及地直機關部門負責人,專門來到這裡,舉辦一期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

盛夏的仙山草場酷暑難耐,大傢走得大汗淋漓。實地看到百姓肩挑手提運送農產品,親身感受大山深處百姓的艱苦生活,幹部們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十分沉重,上瞭一堂加快發展的"現場課"。

就在這偏遠的大山裡,幹部們平心靜氣、認真學習。圍繞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就如何增強黨的領導、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大傢通過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有瞭很大啟發。

"各級領導幹部要以求實、求真、求深的精神,抓好思想理論建設,帶頭學好、用好馬列主義,真正掌握理論武器。"讀書班小結時,習近平提醒大傢,我們的工作比較繁忙,真正脫產學習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應當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要虛心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實踐學習。

"在仙山草場,大傢邊學邊思邊議,對學習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全區領導幹部的學習風氣濃厚起來。領導班子學習中心組的理論學習自此開創瞭一種新形式。"回想起這段往事,李金煊不無感嘆地說,習近平給大傢樹立瞭一個很好的榜樣。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習近平這樣忠告地委的同事們。在大傢看來,習近平要求幹部註重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就是希望大傢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素質,從而增強各級領導班子的戰鬥力。

1988年9月,寧德地委部署在全區開展關於生產力標準的再學習再討論。通過認真的學習討論,不少地方的幹部,提高瞭認識,開拓瞭視野,重新分析瞭本地的優勢和劣勢,尋找落後的主要根源,調整修正瞭一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促進瞭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組織建黨,重在隊伍建設。

"習書記關心大傢學習工作,也關心大傢的成長。"陳增光說,寧德是艱苦地區,優秀人才少,優秀青年幹部更少。習近平主政寧德時,積極探索青年幹部宏觀管理辦法,並大膽試驗。

1989年3月,寧德地委決定對地直機關新任領導實行試用制。從當年起,凡新提任的地直黨、政、群機關副處級和處級領導幹部,一律實行試用制,試用期為一年,期滿考核依成績決定去留。

"習近平同志當年倡導的這一用人制度改革,在全國屬於首創,其目的就是為瞭讓年輕幹部多‘墩墩苗’。"張經喜回憶道。

張經喜說,當時閩東落後,幹部思想狀況不一,有的急躁冒進,有的思想貧困,這引起瞭習近平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說,青年幹部是黨的事業的希望,他們熱情高、有闖勁,但也有許多短處。在成長過程中應當揚長避短。

他提出註意四忌:一忌急於求成。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把火"該不該燒,什麼時候燒適宜,都要從實際出發。二忌自以為是。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會對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我們與真知灼見隔離,與成功無緣。三忌朝令夕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青年幹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四忌眼高手低。在"做大事"上,青年幹部都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

"育人是用人的基礎,是造就和選用高素質人才的前提。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用人理念一以貫之。"趙守箴說。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對青年幹部的一番話讓大傢感到十分溫暖:對青年幹部既要熱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又要熱忱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從1991年開始,本著"全面鍛煉提高,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福州在年輕幹部中普遍開展瞭崗位輪換、縱橫交流、外派掛職、擔任助理、壓擔子鍛煉。

廣為閩東幹部熟知的是,習近平提倡念好知、舉、用、待、育的"人才經"。他說:"幹部問題就跟擺棋子一樣,要擺得恰當,發揮最佳效果,人盡其才、各得其所。"他強調,閩東是一個窮地方,需要一批能吃苦、講奉獻的人去工作。對閩東幹部的評估不能註重於他近期內做出多少醒目的成績,而要註重於他是否盡心盡力去做長期性、鋪墊性的工作。

同時,習近平也提出"為官四要",即"為官之本在於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為官之理在於講奉獻,為官之德在於清廉,為官之義在於明法"。

1990年7月25日,在福州市領導幹部會議上,習近平談到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時說,有"四種人"不能用——

一是做官期望值過高的人。做官要求一直得到滿足,唯獨一次得不到滿足,於是就躺倒不幹。

二是善於鉆營的人,專門去揣摩領導意圖,精力不在工作上。

三是"天橋把式"的人,光說不做,專擺花架子,不肯辦實事,也叫作"空裡客"。

四是欺上瞞下的人。

習近平的話擲地有聲:"要你當官,不是叫你來經營自己的‘安樂窩’,搞自己的‘根據地’,來當‘山大王’。在其位謀其事,謀共產黨的事,謀社會主義的事,不是謀你自己一傢一戶的事,不是謀你小集團的利益。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首先在於領導班子一班人,能不能形成一股正氣,為人民謀利益。"

"習書記對當官為什麼、怎樣當好官、選什麼人當官都有自己的思考。"陳增光說,一個地方風氣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人用人的導向。習近平襟懷開闊、識人善任,對幹部既真誠又嚴格。在寧德的兩年,一批德才兼備的幹部走上合適的崗位。

幹部要嚴管,也要保護。

時任平潭縣書記劉嘉靜在開展工作時遇到瞭一些難題。對此,習近平還專門作瞭批示,鼓勵劉嘉靜克服困難,大膽地做好工作。過瞭20多年,劉嘉靜回憶起總書記關愛幹部的情境,仍然很激動。

不僅重視選人用人,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把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來抓,打牢基礎,把堡壘建在基層。針對農村中存在"少數黨組織落伍瞭、散夥瞭,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見瞭"的現象,習近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有的村黨支部,說話沒有力氣,農民不願聽,那一定是因為這個黨支部的作用已經是日薄西山。"

1989年1月7日,習近平就加強黨的建設作出批示,要在民主評議的基礎上,妥善處置不合格黨員;搞好基層組織建設,調整不適應、不協調、不健全的"三不"班子。

為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1989年,根據寧德地委的部署,全區整頓、調整瞭429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評出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黨員3650名,占黨員總數4.4%,進一步純潔瞭黨的組織。"群眾反映這次評議是‘雷聲不大雨點大’。"說起這件事,張經喜歷歷在目。

1991年起,福州市委實施黨的"堡壘工程"建設綱要。兩年後,一類支部從52.8%上升到86.4%,三類支部從8.37%下降到2.4%。全市162傢具有建立黨組織條件的三資企業全部建立黨組織,還出現瞭外商主動向市委"討"書記的新氣象。

"‘上頭千條線,下頭一根針’,隻有把基層組織建設好,我們的各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否則,上級機關的工作就隻能是自我循環式的空轉,忙來忙去隻是瞎忙。"這是習近平1990年6月到羅源、連江、長樂三縣開展調查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這是1995年4月習近平送給福州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的一副對聯,借此褒揚軍門社區以黨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的好做法。

習近平前後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2014年11月,已經擔任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三次到軍門社區調研。他特意走到"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的對聯前,給大傢介紹當初為什麼要用"褙"這個字,重溫瞭他初來軍門社區時看到的情景。

那是1991年初,習近平第一次到軍門社區調研,軍門居委會黨支部剛剛成立,辦公條件很簡陋,還是低矮的平房,與社區民房一樣,墻壁上都褙著報紙。

"當時,我們社區黨支部艱苦的工作環境,對習書記觸動很大。他給大傢加油鼓勁,每個人都備受鼓舞。"從1972年起,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就在這裡工作。林丹說,後來,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社區面貌發生瞭顯著變化。習近平第二次來調研時,看到這一情況很高興,這副對聯脫口而出。

"20多年來,這副對聯一直貼在我們軍門社區展廳門前,這14個字激勵著社區每一位工作者。"林丹說。在社區黨組織帶領下,黨員、社區管理者、志願者擰成一股繩,為社區管理和服務獻策出力。軍門社區探索出的"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已在福州全市所有社區推廣。

"大夥兒就是記住瞭對聯上的一句話,齊心協力,創建瞭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還獲得100多項榮譽。"林丹這樣向習近平匯報。習近平叮囑她說,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傢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傢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隻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鬥力。"這是2016年習近平對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黨建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成為福建加強黨的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奮力投身新福建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本報記者 蘭鋒 鄭昭 林蔚 單志強)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