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傢庭是相似的:都沒有強勢的人;
不幸福的傢庭裡也是相似的:都有一個強勢的人。
昨天,上課前,有個三年級的孩子因為逃課,被要求提前讓傢長接走。但是 , 父親來接的時候,男孩執意不從,父親威逼利誘,男孩堅決不松口。
最後,父親使出瞭殺手鐧:" 你要是不跟我走,我讓你媽媽來接你 "。聽瞭這句話,之前還堅持己見的男孩瞬間就改變瞭態度,跟著父親走瞭。男孩的瞬間妥協,可見,母親在兒子心中如何 " 神 " 一般的存在。
從班主任和男孩同學那裡也瞭解一些情況,這個男孩,是班裡有名的搗蛋鬼,但凡班級違反紀律的事情,一大半都與他有關系,是讓班主任最頭疼的學生。
但是,這個男孩特別怕母親,他的母親是 " 孩子是父母私有財產 " 的忠實衛道士。在傢裡不僅僅孩子是其私有財產,丈夫也是,傢裡是母親的 " 一言堂 "。
強勢的父母,通常願采取簡單粗暴方式,希望在一頓怒火與責罵之下,孩子會神奇般地變好瞭。不過,這隻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我們將一些從父母身上看到、學到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強加到 00、10 後的孩子身上這樣真的合適嗎?想一想,即使是已經成年的我們,當我們的伴侶,上司強加給我們一些不想做的事情,理智的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態?
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溫柔而堅定,可是很多父母隻記住瞭 " 堅定 "。
傢長太強勢,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1、與父母關系情感生疏
來咨詢的小靜媽媽,第一次進入咨詢室的時候,不停地重復這句話:" 我的孩子怎麼跟我這麼生疏呢?" 據描述:小靜在傢裡從來不會主動說自己在學校的事情,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有時候父母問起在學校的情況,都是兩個字 " 沒有 "。
後來的幾次咨詢瞭解到,小靜的父親是一個權威性的傢長,小靜的生活和學習等事情,都是他說瞭算。孩子在傢裡沒有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在傢裡就不怎麼說話瞭,跟父母越來越疏遠。
由於,強勢的父母,隻要自己發話,孩子必須服從。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傢裡的弱者。如果孩子長期受到父母過分的管制,他自身成長的能量就會被削弱,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害怕父母,即使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心理和父母也很疏遠。
2、孩子懦弱、膽小怕事
有一類父母,特別信奉 " 棍棒底下出孝子 "。隻要孩子做錯事情,或者不能完成父母佈置的任務,就會招致父母的責罵,要是孩子敢反抗,那下場就更加可憐。長期受到 " 責罵 " 的孩子,就會把想法埋在心底,不敢講出自己的意見。從而使他們遇到事情沒有自己主見,缺乏戰勝挫折的信心。
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 " 媽寶男 ",大多都是因為從小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就業擇偶,母親對孩子的一切總是一手包辦。
3、可能導致孩子過分叛逆
來咨詢的蔓蔓媽不明白自己從小乖巧聽話的乖乖女,怎麼才初二,就被一個染著五顏六色頭發,吹著口哨,打架鬥毆的小流氓勾搭走瞭。其實想想孩子從孩童走到青春期的經歷,就不難理解瞭。
不在憤怒裡妥協,就在憤怒裡爆發!有一些孩子長期被父母過分管制,情緒、需求一直被父母壓抑。一旦爆發,後果將不堪設想。父母的過高、過嚴要求,讓孩子不能接受失敗,從而很容易在青春期的時候產生逆反心理,厭學、頂撞父母和老師等行為。
我們在新聞裡或者偶爾在路邊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些長得跟父母一樣高,甚至比父母都高的孩子,在大馬路上跟父母大聲的爭吵,更有甚者雙方大打出手。出現問題時候我們會不禁想問:" 現在的孩子怎麼瞭?" 可是為什麼不想想孩子都經歷過什麼。
強勢傢長需要如何改進?
1、站在孩子的角度對待孩子
心理學傢馬斯洛在人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求,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這種渴求。
當我們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傢長要以理解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不要把孩子本來無意所犯的錯誤當成故意而為,要用孩子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用孩子的標準去評價事物。
" 站在孩子角度和孩子對話 " 我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盡量采取平視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營造出平等的氣氛;跟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年齡是否可以理解你的話語。不要總是板著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更不要以 "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 為由來 " 教 " 孩子。
可以這樣和孩子交流:" 寶貝,對於這件事情,爸爸媽媽的看法是這樣的,你的呢?" 或者 " 爸爸媽媽的建議是這樣的,你可以參考一下。"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 這件事情是要你自己做決定,但是,如果需要我們幫助的話,我們很樂意提供 "...... 像對待戰友一樣平等的對待孩子。
不要總是牽著孩子走,而是孩子自己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僅僅是扶持。在他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提供適當的幫助。
2、讓孩子也有話語權
我們傢長要學會尊重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在生活中,一些與孩子相關的事情,我們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比如:" 寶貝,咱們最近有一個出遊計劃,你有什麼意見嗎?"" 下周表妹生日,我們要送禮物,你們年齡相仿,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咱們傢的書房要重新裝修,你有什麼意見和要求?"......
一些與孩子相關的傢庭事務 , 讓孩子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即使孩子的意見我們不予取,但是對於一些能夠對孩子言明的決策,要做到告知孩子。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千萬不要粗魯而簡單地拒絕:" 不行!不準你去!"。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 這事已經決定瞭!" 而要把理由告訴孩子。有些事想讓孩子接受,不妨多商量或者辯論,誰有理聽誰的,簡單粗暴的施壓,隻能造成更多麻煩。
3、允許孩子不完美
" 你怎麼又做錯瞭?"、" 你怎麼又不聽老師的話?"、" 怎麼做錯事情的總是你?"、" 這麼簡單都會出錯,你怎麼那麼不用心?" 想想這些話是不是經常從你嘴裡無意識就帶出來。是不是總是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狀態?
其實,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是因為我們要求太完美。覺得孩子孩子做的事情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覺得孩子沒有盡力。因此,一旦孩子犯錯,必定嚴懲,以杜絕孩子再犯。
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一生要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摸索的過程,摸索怎麼與這個社會更好的相處,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獨立的成長,就要給機會孩子犯錯,容忍他的合理性錯誤。
孩子跌倒瞭,我們不應該是一味指責,而應該:" 寶貝,爸爸媽媽覺得這次的事情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我們一起想一想中間出的問題。"、" 寶貝,這次的考試,你已經考得不錯瞭,但是如果我們上課聽課更認真,卷面更幹凈 ......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機會孩子犯錯,長大後,孩子犯錯的後果也許更加嚴重。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的作用是引導,是燈塔,而不是孩子的大腦。龍應臺在《目送》裡面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的獨立成長是不可避免的,在成年後離開父母而獨立於社會上也是必然的。我們父母其實就像孩子剛剛學自行車時後輪兩邊的兩個小輪子,在孩子在行走的前期,我們給予適當的支撐,不讓孩子出現危險,但是,最終小輪子是要去掉的。孩子前行的方向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在小輪子的控制中。
親子關系解碼工作坊-第二期
孩子容易大發脾氣?孩子不聽話逆反?做事拖延,粗心大意?和同學交往困難?考試發揮不穩定?一切疑問,這裡都有應對方法!
點擊圖片瞭解詳情哦 ~
知子花傢庭教育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媒體平臺、微博、知乎、網易等,搜索 " 知子花傢庭教育 " 即可關註。